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落叶归根(新韵)
·农家新貌
·刘恩庆七绝两首
·女子诗词学会2024年4月
·望峰楼近稿·贵州拾韵
·金陵春光
·傅瑜诗词小辑
·隋祥云诗词一组
·蔷薇花
·曾林七绝两首
·黄曼妮诗词两首
·武发俊七绝两首
·王建华诗作两首
·赵彦久律诗一组
·谷雨
诗人论坛 首页 > 诗人论坛   
让中华古典诗词走向大众的几点思考
中华诗词学术研讨会论文
让中华古典诗词走向大众的几点思考
 
扬州市诗词协会 闵永军
 
 
  古体诗词、近体诗词是中华古典诗词的总称。近体诗词又称格律诗词,传统诗词。
     中华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民族文学之精华,人文底蕴之统帅。诗言志,诗缘情,诗意境。
     古人把“诗”放在“六艺”之首。在“诗”、“书”、“画”中,“诗”也排列在三者之首。不难看出“诗”在古代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诗”在新时代又该如何走向大众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思考和研究,借以抛砖引玉,敬祈方家雅正。
     一、中华古典诗词在社会大众中的现状
目前,全国虽然成立上千个诗词组织,有数以万计的学员,但古典诗词在社会大众中的现状令人担忧。
     现状是:“五少一多”。关心近体诗的人少;懂近体诗的人少;写近体诗的人少;名诗名句少;出传世佳作的人更少;写新诗歌的多。目前,写格律诗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占多数,在职机关公务员、在校中小学生几乎不懂格律诗,更不会写格律诗,严重地说传承格律诗后继无人。因而,让中华古典诗词走向大众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毛泽东主席曾说:“传统诗词一万年打不倒。”江泽民曾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江泽民总书记并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将诗词创作和解读灵活运用于国务政务活动和国民素质教育之中。既然中华古典诗词如此重要,我们又何以不去传承,不去弘扬,不去传播呢?
     中国古典诗词为什么会走进“低谷”,陷入“困境”?根本原因是远离社会,脱离大众。我的看法是:新诗最大缺点是松散,律诗最大优点是韵美。新诗缺乏民族特色,旧体诗缺乏当代化,泥古成了主流。不然,何以建国后的许多建设场面能够进入毛泽东和老帅们的视野和诗作,而今,改革开放后,有数也数不清,看也看不尽的辉煌建设成就和生动感人的场面,却不能在近体诗作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反映呢?我认为,是一切有志于发展繁荣中华诗词创作的人们,不能不思考,不能不回答的问题。我们要从古典诗词的辉煌成就中汲取营养,我们同样要从老一辈革命家的诗作中寻找创新思路。不传承,将失去民族特色;不创新,就必死寂沉沦,没有生机,没有出路。
     二、正确认识中华古典诗词走向大众的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诗词复兴,中华古典诗词走向大众已经逐步被人们所认识,所渴望、所期盼。时代呼唤精品,大众需要好诗。
     复兴历史,造福国人。学好诗词,用好诗词,对于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丰富大众文化生活都将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培养和弘扬民主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更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端正视角,形成共识,适应时代呼唤,应在全社会建立诗词组织,促进诗词走进社会、走进大众、走进城乡、走进校园、走进机关、走进各行各业,走进新时代,让中华古典诗词“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中华古典诗词如何才能走向大众
让中华古典诗词走向大众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一项崭新工作,那么如何结合当前社会实际,有重点、多层次、全方位占领大众文化阵地,营造良好的大众文化氛围呢?
     让中华古典诗词走向大众、接近大众、融于大众、走进时代。通过弘扬传统诗词,逐步形成全社会抓中华古典诗词传承的共识。
     1、伟人传承。毛泽东主席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是楷模、典范。他带头写诗用诗,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拿起笔来赋诗填词,如周恩来、朱德、陈毅、贺龙、彭德怀、叶剑英、粟裕等。陈毅元帅出过诗集,朱德的诗现留存的就达500多首。胡耀邦、江泽民、朱鎔基、温家宝等中央领导都欣然提笔写出了许多壮丽诗篇。
     写格律诗毛主席可算真功夫、真英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是写打仗的: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登庐山》,这是写景的: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诗词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高度结合。这些超越千古的作品既表现了革命生活中的伟大事件,又表现了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无疑对社会、对大众、对传承中华古典诗词起着典型示范作用。当代领导人不妨拿起笔来写写中华古典诗词,对诗词走进大众,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墨客传承。时代呼唤传统文化,时代需要传统诗词,扬州大众更需要传承诗词。千秋古邑,牵江引淮,位列九州,享誉中华,英豪辈出,人杰地灵,今我扬州,更需传承。历史上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王昌龄、杜牧等一批骚人墨客都写过赞美扬州的诗词,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是扬州人的自豪,是扬州人的骄傲。今天作为扬州人更有责任传承中华瑰宝、民族精华,拿起笔来写好传统诗词,赞美扬州,让扬州这座古韵城市更美丽、更精致、更辉煌。笔者欣然命笔赋诗一首(七绝·扬州颂):
千秋古邑众贤犁,雨润扬州万物熙。
笔下琳琅呈美景,而今放彩更神奇。
     3、咏景传承。祖国的山山水水,美景多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古代众多诗人,纷纷走出狭小的书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登山泛水,漫游四方。”江山需要文人捧,美景更需诗人咏。
历史上最璀璨的诗坛双星李白、杜甫更是“漂泊一生,行吟万里”,在神州大地的景点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诗篇,实不胜枚举。
当代的诗人诗友要落笔江山,诗赋景点,传承文化。做游览江山、吟颂江山、美化江山、保卫江山的传人。
     扬州美景多多,好人多多,诗人多多,文人荟萃,佳作荟萃。有传不完的佳话,颂不完的诗歌。凡有情处尽有诗,凡有诗处尽有情。诗情交融,其乐无穷。
     笔者认为,今我扬州,一景一诗,诗景交融,诗画相配,同美同辉,美景传承。
     4、大众传承。中国是千年诗国,中华古典诗词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形式,是最值得中华民族大众骄傲的艺术瑰宝之一。
让中华古典诗词走向大众,就是要有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诗词、接受诗词,并参与诗词创作。这是中华古典诗词发展和繁荣的根本保证。随着人民大众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对当代诗词必将提出愈来愈旺盛的需求。因此我们把普及工作当作诗词走向大众的第一要务来抓。采取有力措施,多管齐下。如:加快诗词组织和诗词基地建设,壮大诗词创作队伍,大力开展诗词大赛、诗词研讨、诗词吟咏、诗词采风、诗企联姻等活动,创造良好的诗词环境和诗词氛围,加大诗教力度,让诗词尽快进入大中小学校园及老年大学,强化诗教网站建设,办好诗词刊物,拓展诗词作品发表的园地和空间,做好诗词人才、诗词骨干和诗词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发挥媒体优势,扩大宣传声势,争取各级党政部门和群众团体的支持等,但笔者认为目前重点要抓好“六进”工作:一是走进校园。祖国未来,陶冶心灵,以诗育德。二是走进机关。公务人员,文化修养,重于泰山。三是走进社区。文明居民,弘扬文化,理应当先。四是走进乡镇。现代农民,文明优雅,幸福共享。五是走进企业。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双向并存。六是走进家庭。合家齐诵,爷孙同吟,配乐唱颂。
     四、诗词大众传承久,雅韵辉煌映日红。
     我们坚信,火炬燃心暖,祥云捧日期。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中华凭接力,明日更辉煌。格律言诗,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真情跃然,意深情雅,哲理化诗,绚丽之花,丰盈硕果,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走向大众,创造未来。
                                           2014年6月 
[发布时间:2014-08-24 16:10:38 ] [阅读次数:1554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