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落叶归根(新韵)
·农家新貌
·刘恩庆七绝两首
·女子诗词学会2024年4月
·望峰楼近稿·贵州拾韵
·金陵春光
·傅瑜诗词小辑
·隋祥云诗词一组
·蔷薇花
·曾林七绝两首
·黄曼妮诗词两首
·武发俊七绝两首
·王建华诗作两首
·赵彦久律诗一组
·谷雨
诗人论坛 首页 > 诗人论坛   
试谈绝句末句经营
 
试谈绝句末句经营
 
汤和伟
 
     古人把律诗、绝句的布局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而一首绝句只有四句,恰好构成起、承、转、合四个层次。其中的“合”即指绝句的结句。常言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写绝句也同样,前人喻之为“豹尾”,就是说绝句的结句要畅达、有力、含蓄、奇崛,醒明诗旨,耐人寻味。那么如何经营好绝句的末句呢?对此,本文想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探讨。
     1、破题法:即在诗的结句着力通过某种艺术手法醒明诗旨。
    如李曼南的《示子女》:
 营巢劳瘁苦奔忙,白发纹颜老了娘。
反哺不须钱尽孝,但行廉政慰高堂。
     再如程克勤的《“九一八”纪念张学良将军》:
国仇家恨记心头,无动于衷蒙大羞。
终是男儿英烈汉,奋然兵谏挽沉舟。
     上面两首诗均用结句破题法。前一首用强调老娘对子女的希望和要求来突出主题;后一首通过将军的行动和作用来醒明诗旨。
     2、扣题法:此法与破题法切近,但亦不同。此法结句回扣诗题,有前后呼应的特点。
如舒贵生的《溧水胭脂河》:
春潮带雨泛桃花,秋水长天漫晚霞。
为共江山同粉黛,胭脂流染到天涯。
     这首诗结句“胭脂”回扣在“胭脂河”的诗题上,突出表现出胭脂河的美好风光。
     再如熊鉴的《赤壁》:
澎湃江声诉不平,争王夺霸祸苍生。
千年风雨难磨灭,赤壁原来血浸成。
     这首诗亦是结句扣题。是诗人通过联想用其引申意义,突出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祸。
     3、抒情法:指诗人的情感在结句的升华,作进一步抒发。
如刘懿的《记南阳武侯祠》:
殿阁崔嵬古柏阴,纶巾羽扇自沉吟。
人间多少深情泪,直为先生洒到今。
    再如黄景仁的《别老母》: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上面两首诗皆结句抒情之作。前一首抒发对武侯的深切怀念之情;后一首抒发诗人辞别老母的悲切之情。皆感人至深。
      4、概括法:即在结句艺术的总结全诗,作出定论。
     如戚继光的《马上作》: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再如毛定波的《边防巡逻》:
小岛如螺风雨多,巡逻战士似抛梭。
织成密密天罗网,无影长城镇海波。
     上面两首诗都是于结句概括全诗。前一首概括诗人为国征战的辛劳、忠贞;后一首运用比喻概括人民军队的强大似无影长城。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应注意的是这里的概括不能用直白的口号概括。
     5、赞誉法:即在结句对人和事物进行高度赞扬。是对前三句的细节、写实等描写的进一步升华。宜虚写,做到整首诗虚实相生。
     如张利春的《题柳河烈士墓》:
万宝山头草木春,江山浴血野花新。
当年含笑沙场死,都是千秋不朽人。
     再如何昌的《雷锋》:
小兵小事铸雄威,不锈螺钉万世辉。
十亿人民心坎上,高高屹立一丰碑。
      此两首诗结句均为赞誉。运用此法也忌直叙、浅白;要有深度、有高度,有深情,重形象。
     6、夸张法:即故意夸大和缩小事物的形象,借此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和品格,突出表现诗旨。
     如潘天寿的《雪中登居庸关》:
悬崖危涧势崔嵬,千古雄关天险开。
直上关头凭眺处,雪花如掌袭人来。
      此诗结句运用夸张手法。看到这句诗,让人想起“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句子。雪花既不会“大如席”,也不会大“如掌”。之所以这样夸张是为了突出天气的寒冷。
     再如林崇增的《人民解放军参加抗洪抢险》:
力挽狂澜天地寒,巍巍泰岳水云间。
君看千里江堤上,一个军人一座山。
     此诗结句也是运用夸张手法,突出表现了军人的高大形象。
     7、拟象法:即以形象结句,诗人的情感、意旨均蕴含在形象之中。
      如柳开的《塞上》:
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此诗描写射手高超的技艺,“直上”的箭是全诗的焦点,是箭声惊呆了“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如此以形象结句,画面形象鲜明,构思奇特。
     再如赵宝海的《牧马姑娘》:
红巾一骑逐风奔,猛甩长绳向马群。
汗血儿孙终俯首,河边立朵火烧云。
     此诗是写一位训马姑娘。结句拟象,将姑娘的红巾比作“火烧云”。前后呼应,十分鲜艳夺目,生动感人。
     8、拟景法:此法与拟象法近。区别在象与景上。此法为以景结句,诗人的情感和意旨均蕴含在景中。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此诗三、四句都是写景。诗人送友,依依惜别,凝眸相望的形象犹在目前。望断帆影,惟见江流,一片深情,融于景中。
     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此诗写诗人病中闻好友白居易贬江州的消息,极为难过。第三句“惊”字是写心理状态,第四句以景结情。诗人对好友被贬的惋惜、悲痛之情均蕴含于景语之中,让读者去想象,余味绵长。
     再如张励志的《厦门吟》:
九曲桥边浪撼天,御风白鹭上山难。
海门久锁今开放,江面横斜万国船。
     此诗亦结句写景。但此景非是以景传情为主,而是借景物渲染,来烘托诗旨。借结句“江面横斜万国船”的景象,烘托出厦门改革开放带来的大好形势。
     9、设喻法:即在结句运用比喻,使诗更形象,更新颖,更感人。
     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结句将“春风”喻作“剪刀”,这一新颖、生动的比喻,历来受到后人的赞赏,使此诗传颂千古。
     再如罗谷云的《游武陵源》:
天下奇观何处寻?武陵秀丽动人心。
黄狮遥看擎天柱,疑是龙宫定海针。
     此诗结句设喻,将“擎天柱”喻作“定海针”。形象地突出武陵源擎天柱的景观。
     再如刘禹锡的《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看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此诗结句设喻。将“洞庭山水色”喻作“白银盘里一青螺”。古人描写洞庭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的。此诗诗人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巧妙运用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令人钦佩的艺术功力。
     10、憧憬法:即诗人在结句作出对未来的设想。
     如周荣的《神舟随想》:
神舟阔步青云路,星际明朝任去来。
带上银锄登月殿,移回丹桂自家栽。
     此诗即在前三句描写的基础上,在结句写出对未来的设想,使读者深受鼓舞,对未来充满信心。
再如刘先澄的《赞大渡河造林局》(其一):
再无木筏逐滩头,植树深山夏复秋。
何计辛劳霜染鬓,大江东去看清流。
     此诗结句描写大渡河植树造林的美好前景,如在目前,生动感人。
     11、疑移法:即诗人对诗中景物的描写,疑是彼景移作此景,以彼景壮此景,达到突出此景的意图。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此诗结句借充分夸张渲染,以“疑是银河落九天”来表现飞流直下的气势,活画出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浩荡,成为历代咏庐山的杰作。
     再如吕尚的《观太阳岛荷花湖》:
自古关东未敢栽,不期此日小池开。
是谁学就瞒天术,偷得西湖一角来。
     此诗结句即是疑西湖一角被偷移到关东来。突出表现了太阳岛荷花湖的景色。一“瞒”一“偷”,陡增情趣。
     再如常振恒的《衡水湖》:
燕赵明珠景色奇,入诗入画总相宜。
游人陶醉迷花眼,疑是西湖向北移。
     此诗疑西湖北移,以西湖景壮衡水湖景。
     12、奇崛法:即在诗的结尾写出奇特的、使人眼前一亮的奇句。因为奇崛,所以生动感人。
     如林崇增的《白松岭道上》:
丹青长卷接天铺,岚隐秋山淡到无。
待把心诗题绝壁,夕阳作印盖山
     再如李昌华的《黄河提灌站》:
黄水提升邙岭头,灌田饮用两无忧。
母亲恩泽有多大?半个西湖酬郑州。
     上面两首诗末句皆为出人意料的奇句。诗忌平庸,诗贵创新。所以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善于联想,力求创新,多出奇句。
     13、悬案法:即在结句故意留下悬念,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如陈洪杰的《山村见闻》:
门前瓜果正扬花,屋后山林满树芽。
鹅鸭成群鱼戏水,难猜先富是谁家。
     再如陈寅斌的《山村即景》:
谁把楼群岭上排,蜿蜒十里胜蓬莱。
南回紫燕巢难觅,辗转山间问古槐。
     上面两首诗均在结句留下悬念,故意不作表白。这样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使诗更耐人寻味。
     14、推测法:即在诗的结句根据意象的发展作出推测,以引起读者的思考,使诗增添意趣,有余味。
如王驾的《晴景》: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再如翁卷的《山雨》: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上面两首诗均是根据诗中的意象,在结句作出推测,使诗产生意趣,有韵味。
     15、观察法:即诗人将对社会和自然的观察体验在诗中反映出来。
     如冯兆烈的《百里奚》:
五张革赎贤良,赢得咸阳霸业昌。
启示后来为政者,人才关系国家亡。
     此诗就是从社会观察得出的结论。是说国家重用人才,才能繁盛;相反,如果不重视人才,就将衰亡。历史上诗人对社会历史的观察写出这样诗句还有不少。如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等。
     再如刘方平的《夜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此诗是对自然的观察。诗人通过初春刚发生的虫鸣,感到节气的变化。末句“虫声新透绿窗纱”,新颖、别致,表现出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欢愉。
      16、肯定法:即诗人在诗中根据事实或推理,确信无疑在末句作出肯定性的判断,以更加增强读者的认同和确信,增强诗的感染力。
     如刘振德的《黄山即兴》:
千峰聚秀赛仙境,百景争奇展画屏。
欲识天堂多幻美,此山一览便知情。
     此诗第三句的“天堂”是人们头脑中的虚境,实际是不存在的,那么读者怎会认同呢?因为有一、二句对黄山美好景象的描写,作者再于末句作个确信无疑的肯定,使读者感到如临仙境之中,似到天堂了。
再如冯作先的《登龙舟山》:
龙舟山上白云旋,举手轻轻挽着天。
红浪迎舟花似海,天堂原本在人间。
     此诗中的“天堂”只在神话传说的天宫存在。而作者通过对龙舟山景物的描写,深信无疑地肯定天堂在人间,来赢得读者认同,从而增强了龙舟山在读者心中的美感。
     17、反问法:绝句在结句作出反问,无法作回答,主要是为突出主题,留有余地,让读者思考,意在言外。
     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再如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再如贾锡田的《圆明园》
蓬瑶胜境世无前,镂玉雕金二百年。
一炬灰飞屠掠尽,问君何处讲人权?
     再如鲁尧的《包青天》:
为民何惧险凶多,敢治权奸惩恶魔。
任是皇权施压甚,乌纱还你又如何?
     再如飞燕的《早春雨后》:
晚晴寻翠色,却见嫩枝红。
夜半无人处,谁来作画工?
       以上五首诗皆于结句设问:第一首问得何等委婉含蓄?第二首问得何等豪放悲凉?第三首问得何等雄辩有力?第四首问得何等严肃深沉?第五首问得何等别有情趣?可见结句设问之功效大矣。
     18、通感法:即在诗的结句使用通感手法。通感即感官的互通、互换、互用。人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都能产生美感,同时也能互相沟通,且可以互相转移。诗人便是运用感觉的转移去描写事物,求得诗的创新,使诗产生美感。在绝句中运用通感手法一、二、三、四句皆可运用,结句运用较多见。
      如邢敦岭的《近水人家》:
朵朵帆花次第开,渔歌款款上阳台。
小楼夜闭南天月,门缝蛙声挤进来。
      这首诗第二句是听觉转视觉,第三句是视觉转触觉,结句是听觉转触觉。这样使诗语句变得富新鲜感,耐品味。
     再如马雪聪的《乡行趣》:
采笋扶锄上翠微,山村沃野浴朝晖。
春风为我添诗兴,拾得莺声一串归。
     此诗结句运用通感手法。既是听觉转视觉,又是听觉变触觉。使诗新颖感人。
     19、对比法:即作者在诗中将所咏的甲事物与另一优秀的乙事物相比,而甲更胜乙。谓之对比法。
     如王正湘的《郑板桥》:
书画扬州代代夸,铮铮铁骨掷乌纱。
胸中笔下竿竿竹,远胜千山万树花。
     这首诗是颂扬郑板桥的,郑板桥善画竹,是古代清官。他有一首《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青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还有一首《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王正湘诗中以“竿竿竹”与“千山万树花”相比,而“竿竿竹”更胜出。这样的对比蕴含深刻,更有力的突出了郑板桥的爱民情怀。感人至深,余味悠长。
     再如崔正陵的《赠银川绿化大队》:
改进沉沉旧态姿,国林处处柳垂丝。
年年一曲春光赋,胜过唐人万首诗。
     这首诗是歌颂银川绿化大队的。将年年绿化,喻作一曲春光斌。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而这一曲春光赋胜过唐人万首诗。这样通过对比,就突出了“春光赋”,也更突出了银川绿化大队的创业业绩。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再如蔡淑萍的《大棚采杏》:
草色遥看三月天,大棚新杏已初甜。
漫云南国春来早,还恐此端输古燕。
     这首诗通过对比,说南国春来早,而古燕新杏更早。突出反映了农业高科技发展的成就。
     20、借代法:即不直写所咏事物(或人)的本名,而借用同所咏事物(或人)相关的名称来代替,谓借代。借代是汉语修辞方法之一。它可使语言精炼、含蓄、生动、形象。
     如王玉友的《灵江晚眺》:
水面初平芦荻湾,夕阳一棹载歌还。
风流毕竟让渔父,迎送春江两岸山。
     这首诗末句运用借代修辞法。渔父迎送的本来是客人,怎么会是“山”呢?即借“山”代“客”。这样使诗更新颖、形象。
     再如刘大特的《井冈山运粮山路》:
树密山深径草香,当年壁垒运输忙。
队中忽见总司令,挑着乾坤入井冈。
     这首诗也是末句运用借代法。以“乾坤”代“粮食”。这样更有力地拓展、深化了诗的意旨,增强诗的表现力度。总司令的高大形象犹在目前。
     21、拟人法:拟人亦是汉语修辞的一种方法。拟人就是将所咏事物人格化,把物当作人来写,使其具有人的行为、动作、情感、性格等。这样可增强形象性,富有感情色彩,突出表达效果。
如杜牧的《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再如周剑痕的《皖南行》:
皖南微雨润千家,笑语欢歌竞采茶。
三月东风春似海,青山争插满头花。
     上面两首诗皆采用拟人的手法。蜡烛怎会替人垂泪呢?青山怎会插满头花呢?因为运用拟人手法。这样使诗更形象、生动、感人。
     22、借典法:诗中用典,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比较普遍,用典可以以少胜多,有含蓄的特点。有时可以表达复杂深厚或不便明言的感情。借典有正用,亦可反用。
     如赵玉璜的《登泰山》:
重峦叠嶂郁葱茏,跻步云梯登太空。
仙境谁云难觅得?吾今闯进玉皇宫。
     此诗末句“玉皇宫”是运用神话之典。更有力地突出了泰山的景观。
     再如贺苏的《香港回归口号》:
七月珠还日,百年耻雪时。
老夫今有幸,不写示儿诗。
     这首诗末句用典,借用陆游《示儿》诗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
再如徐大本的《夜宴石河子》:
石河子水漾清波,酒宴华灯宜放歌。
醉卧边陲心亦悦,阳关西出故人多。
     此诗即借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句,反其意而用之。
     23、借句法:即在诗中借用前人成句,使诗增辉增彩,增强表现力度。
     如魏中文的《瞻天安门》:
壮丽皇门向午开,城楼曾立众雄才。
毛公一语惊天地,中国人民站起来
     此诗末句即毛泽东讲话原句。虽说口号不能入诗,但此处运用得却是恰当有力,有力地突出了领袖毛泽东的伟大形象,表达了亿万人民的心声。
     再如拙作《三峡建设工地感赋》:
地动山摇赤帜飘,峡江岸上起狂飚。
凌空大吊挥长臂,欲与天公试比高
    此诗末句借用毛泽东沁园春《雪》中之句,恰当地表现出三峡建设工人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
     再如胡庆博的《春风喜度玉门关》:
黄河飞泻卷狂澜,一座雄城镇万山。
羌笛劲吹开发颂,春风喜度玉门关。
     此诗三、四两句即借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反其意而用之。
     24、雄放法:即诗中充满沉雄、豪放之感,诗境宏阔大气。特别后两句不宜写实,宜放不宜收,宜用夸张手法。
     如杨宇峰的《登黄山光明顶》:
万级石阶视等闲,穿云拨雾乐登攀。
莫言巅顶高千尺,人立峰头又一山。
     此诗三、四句纵笔雄放,诗境宏阔,大气凌云。
     再如杜岳的《下金陵》:
楼船破浪下金陵,往事萦怀号角鸣。
又见横波众帆过,犹闻百万渡江声
     此诗后两句气势豪迈,恢宏壮阔。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壮阔景象犹在目前。
     25、定分法:即在诗中艺术的用数字衡量所咏事物。
     如徐凝的《忆扬州》:
萧娘脸上难生泪,桃叶眉头易得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这首诗前两句“萧娘”、“桃叶”写的是扬州美女。后两句写得特别精彩,通过扬州的明月,赞扬天下三分之二的夜景都在扬州。本来是夜光普照天下,并不特别偏宠扬州。但经诗人这么一写,扬州的月色就变得神秘化了。多么令人遐想,多么令人神往。所以此诗成为历代咏扬州的压卷之作。今扬州平山堂对联:“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对句即从此诗中化来。
     再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一):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此诗咏陶潜,言其二分如诸葛亮,一分如屈原。
再如灌玉的《春城》:
天寒无暑滇池岸,碧绿斑斓锦绣城。
浩荡东风谁调遣?常留一半驻昆明。
     这首诗咏昆明。写东风留下“一半”常驻昆明。构思极妙,余意无穷。
     26、超画法:即诗人咏景,将画与景相比,画不如景。此乃诗人对景观赞叹的一种手法(也是一种对比法)。
      如吕事舜的《柘林湖》:
千岛如珠水上浮,平湖浩渺出新图。
人间万象风光处,绝代名家画不如。
     再如陈家靖的《九马画山》:
画图峭壁水山融,九马画山各不同。
浪卷鬃摇时隐现,自然奇景笔难工。
     再如汪济诚的《武夷纪胜》:
拾级层登一线天,天游峰上景无边。
国中多少丹青手,三十六峰画不全。
     以上三首诗末句皆言画工逊景,最好的画师也画不出这样美好的景观。景比画更美,多么令人陶醉。运用此法当注意独辟蹊径,力求创新,各存其妙,避免雷同。
     27、告慰法:即诗人怀念远在故乡的亲人,不能相见,无法面叙亲情。这种亲情只好在诗中展示出来,借以告慰亲人。
     如陆卿子的《塞下曲三首》(其二):
羌笛声悲怨未还,月明一夜鬓毛斑。
闺中莫漫空相忆,匹马朝来又度关。
      再如张耀佩的《戎马岁月》:
夜幕蒙蒙鸟宿林,天兵袭寇不留痕。
诸亲莫把征人怨,路过村头未入门。
      上面两首诗均含告慰亲人之意。情感厚重,余味绵长。
       28、上楼法:即绝句写到末句,要在前三句的基础上,将诗意向深处、高处更推进一步,进一步突现诗的主题。
          如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忽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此诗前两句写秋日思家,写家书;后两句还怕话没说尽,紧紧抓住“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从而又进一步、深一层表现出诗人思家的深厚情感。意趣横生,耐品味。
        再如朱惠民的《小庭秋色》:
枸杞千提红玛瑙,葡萄一架紫珍珠。
小庭还觉少生意,天外招来双鹁鸪。
     此诗通过前两句描写,小庭已是很有生意了。而诗人偏说还觉少生意,于是逼出最后一句,使诗意更上层楼。
     再如杨楚银的《假如》:
桃李芬芳一首诗,终生教学不邪思。
假如人死还能活,再次报名当教师。
     此诗前两句已将终生奋斗,忠于教育事业的精神写出来了,但作者又用“假如”一转,写出来生还要当教师。表现出热爱教育事业的浓烈深情。这样使诗更有张力,更增强了感人力度。
       29、点睛法:诗人写绝句,往往把着眼点放在最后一句,并喻之为前三句为“画龙”,最后一句为“点睛”。这种方法谓之画龙点睛。
如郑燮的《江晴》: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这首诗写江晴,先从雨写起,山在雨雾中隐约可见,雷响雨落,气势宏大。后两句写晴,末句一个“吐”字可谓“点睛”之笔,紧紧抓住雨停日出的一刹那,天地豁然开朗,十分传神。
        再如彭振武的《滨州农场见闻》:
欧花澳树非洲稻,北鹿南羊拉美牛。
今日农家何等帅?鼠标一点购全球。
       诗人刘征先生评价这首诗曾说:“不着重刻画细节,不用浓墨重彩,只以大笔勾勒出滨州农场有特征的事物。前三句蓄势,逼出最后一句,如重锤落音,全局铮铮有声。最后一句,依然朴实无华,却如一强光,突现出高科技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巨变,充满时代华彩。……”这首诗可以说前三句“画龙”,末句“点睛”。
       再如盛武凯的《杨靖宇》:
黑水白山旌旆扬,棉花草叶塞饥肠。
剖开五内惊穷寇,满腹中华骨气香。
      这首诗写抗日将领杨靖宇的英雄事迹。前三句实写食草吞棉的艰苦斗争生活,末句虚写,使杨靖宇的斗争精神得到升华,“骨气香”可谓“点睛”之笔。
     30、逆挽法:成朝柱先生曾在《绝句写作教程》中提到此法为“逆挽跳脱法”。即在绝句前联故作蹲势,然后奇峰突起,末句升华,显现张力。
     如冯诚修的《吟鹤》:
远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顶雪为衣。
只为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砚池。
     有故事说清乾隆帝带一帮文人下江南。一天傍晚飞来一群白鹤,乾隆要大家咏鹤。有个叫冯诚修的脱口吟出前两句。乾隆有意打岔说:“我要求吟的是黑鹤,不是白鹤。”冯稍微想了想便又吟出后两句。把白鹤又写成黑鹤,乾隆一听,大加赞赏。
     再如李调元的《麻雀诗》:
一窝两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王千钟粟,凤皇何少尔何多!
     传说清李调元在两江主考毕,准备回京。州内大小官员、秀才、举人设宴送别。州官们想趁机会羞辱一下李调元。就指着檐间的麻雀为题,让李调元赋诗。李便先吟出前两句。众人一听,无不掩口暗笑,认为李不会写诗。李这时却不慌不忙又吟出后两句。这后两句明咏麻雀,暗骂州官,众人听了,无不羞惭。
     前人运用此法,多用于文字游戏。平时正常写诗却少见运用。
     以上就如何经营绝句末句谈了30法。其中有前人成功的经验,我这里从全面、系统考虑,有所重复;亦有个人所做新的探讨。说是方法,其实诗无定法。上面谈30法,又何止30法?对其中错误和不当之处,还望专家批评、指正。
 
 
[发布时间:2014-09-05 11:00:16 ] [阅读次数:1026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