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为老同学黄明山所摄鱼塘前芦
·枫叶
·收获之秋
·宗德善律诗三首
·傅瑜七律小辑
·乔英钧诗词一组
·
·李家平诗词一组
·周军民律诗一组
·王国钧诗词一组
·女子诗词学会2024年3月
·晓春残雪
·刘玉法诗作两首
·蒲亮亮诗作两首
·
诗人散文 首页 > 诗人散文   
前程向海
历史离不开记忆与叙述。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像历史人物一样,有其独特的个性、鲜活的情貌,而且,刻录着时代的屐痕。就承载历史记忆的功能来说,瞬时存真的图像,明显地优于声音,也胜过文字。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是两帧颇富对照意味的珍贵照片:
  一张,很陈旧,很古老。发黄的纸面上,一艘满载着鸦片(当时称为“洋药”)的英国商船,正乘着满潮沿辽河口驶入太古码头。
  事情应该追溯到一个半世纪之前。根据屈辱的中英《天津条约》,牛庄成为对外通商口岸。1861年5月,营口代替牛庄被迫开埠——这在东北地区是唯一的。此后,西方列强蜂拥而入,纷纷在此间设领事馆、办洋行、建教堂、修码头。他们强行攫取了海关权、领事裁判权,使营口沦为西方殖民者在中国东北倾销商品、掠夺资源的海上门户。经过这里转输,白山黑水间的大豆、棉花、药材、煤炭源源运出;而棉布、燃油、火柴、玻璃等工业制品则潮水般涌入。进口商品中七成以上是毒品鸦片。从营口开埠到1911年,50年间,输入鸦片总量竟达2260吨。不仅大量白银外流,挤垮了民族工商业,而且,严重摧残了东北人民的健康。
  屈指算来,营口开埠已经整整150年了。150年,在绵延无尽的时间长河中不过是瞬息、刹那,而对于这座因开埠而现身、依港口以发展的海滨城市来说,却几乎涵盖了全部历史。
  另一张是彩色照片,拍摄于2009年10月23日。它记录了辽宁船舶工业园为英国埃格利地亚航运公司制造的“阿纳帕”号巨型货轮在辽河口顺利下水的场景。船身长190米,载重量为5.7万吨,出口创汇额3365万美元。
  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万象更新;而辽河口,白浪滔天,涛声依旧。耐人寻味的是,这两艘分别出现于19世纪和21世纪的英国商船,竟然在同一港湾里,负载着不同使命,相背而行——那艘鸦片商船从远洋驶来,还将溯辽河而上深入东北内地;而这艘巨型货轮则将驶向远洋,最后抵达英伦三岛。作为这座港口城市盛衰荣辱的直接见证和新闻载体,两帧照片以其深邃的政治内涵和文化价值,分别留存了旧日血泪斑斑的惨痛记忆,展现出一座城市以至整个国家和平崛起的动人景象。
  这种强烈的对比,同样反映在市区里。沿着辽河南岸,蜿蜒着一条被誉为中国北方“百年商埠露天博物馆”的老街,两旁各式各样的近现代建筑,鳞次栉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法国、瑞典、挪威、荷兰、美国、俄国、日本、丹麦、德国这10个国家先后建立的领事馆,建筑风格各具特色,素有“万国式”之谐称。时至今日,这些历尽沧桑的老建筑仍然有30余座保存下来。往昔的市井风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拉上了帷幕;今天若要实际感受一番它的前尘梦影,这些旧街衢、老建筑当能提供一种视角、一个窗口。
  对于曾在这座海滨城市度过青壮年时代的我来说,最引为自豪、无比兴奋的还是跨越式发展的鲅鱼圈新区。这里,依托横空出世的营口新港,连续10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以一座现代化、生态化新城和改革开放的窗口、龙头,成为全市一张亮丽的名片。
  营口港位于辽东半岛中部,负山面海,扼南北交通要冲,可是,千百年间,却一直处于孤寂荒凉状态。可贵的是,民风刚健、质朴,想象力发达,开放意识很强。当地流传着八仙在此渡海的神话传说,仙人岛因而得名。他们赋予一座孤山上的砖塔以鲜活的生命,联想为慈母登高望儿的感人形象;还把一个圆顶山丘称作馒头山,说是“天为笼盖地为锅,柴在深山水在河。万里烟云皆紫气,谁家蒸此大馍馍?”气魄可谓大矣。当然,若是同新时代建设者相比,那还要逊色得多。
  时代的强弓等待着年轻的臂力;彩绘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需要的正是元气淋漓的大手笔。营口港人硬是在海陬荒滩上,一空倚傍地建造出一个跻身全国十大港口之列、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个港口通航的北方大港。现在,年吞吐量已经达到两亿多吨,按照开放之初老港20万吨吞吐量来计算,整整增长了1000倍。
  营口港人很清楚:吞吐量并非存折上的数字,每年的基数都是从零开始。这里只有记忆而没有积累。如果要说有,那累积的只是轮番加剧的挑战。何况,港口的实际品位并非仅是一个年度吞吐量的显示,它应该蕴涵着整个港口建设、管理、经营的水平;而且,这种竞争也不单是港口之间的拼搏,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港口所依托的城市之间的较量。
  港口,是营口市命运攸关、兴衰所系的最大资产。像东部发达地区许多沿海城市一样,营口也是同港口、同水运联系得至为紧密的。如果说,内河航运是营口对外开放“史前时期”的摇篮;那么,深水海港则是这座现代化城市“羽化登仙”的宝葫芦。诚如船王包玉刚所言:“深水港好比一家大银行。”建设现代化大型港口,构筑国际化物流平台,直接带动了临港经济的飞跃发展和“以港兴市”战略目标的实现。六年前,随着20万吨矿石码头建成启用,投资300亿的鞍钢新厂率先入驻;至今,在港口五公里半径内,已经集聚了430多家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冶金、热电、化工、船舶等大型企业。
  “前程向海”,这是他们践行变沿河发展为沿海发展战略的象征性话语。现在,北起老城区、南到仙人岛,中间包括营口高新区、沿海产业基地、北海新经济区、鲅鱼圈国家级开发区,1600平方公里的沿海经济带已经形成。
  回眸30年开发、开放的进程,可以用“点、线、面”来概括市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脉络:改革开放伊始,建设临港的国家级开发区,取得点上突破;尔后,向海发展,抓住“五点一线”的发展机遇,快速建设沿海经济带;现在,借助沈阳中部城市群以及港口、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的辐射优势,面向整个东北腹地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其实,这个发展趋势,早在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考察团就已经预见到了,他们认为营口10至15年内,可望“成为东北地区一个人才荟萃、经济繁荣的科技都会”。不出所料,现在,营口市继沈阳、大连、鞍山之后,经济总量已位列全省第四,工业增速稳居第一,进入了历史上发展势头最强、速度最快的“快车道”。
  凭借地处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唯一叠合点的独特优势,营口的决策者和建设者们在高新区创建了渤海科技城,以期打造沿海连接内地的智能核心、培训高级技师、展示高新科技成果,形成新型材料、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现代服务的产业集群。高新区负责人说,要在这科研的末端、产业化的前端,请进高端人才、高新项目在此“下蛋”,与产业对接,或者“孵化”新兴产业。
  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是沿海产业基地,宛如海堤外面滚滚滔滔的洪潮激浪。当然,也可以掉过来说,滚滚滔滔的洪潮激浪,正簇拥着一个紧张而有序的沸腾世界。在度过开埠150周年纪念日的今天,营口,正以全新的姿态现身在世人面前。
[发布时间:2011-12-13 14:58:06 ] [阅读次数:1057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