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落叶归根(新韵)
·农家新貌
·刘恩庆七绝两首
·女子诗词学会2024年4月
·望峰楼近稿·贵州拾韵
·金陵春光
·傅瑜诗词小辑
·隋祥云诗词一组
·蔷薇花
·曾林七绝两首
·黄曼妮诗词两首
·武发俊七绝两首
·王建华诗作两首
·赵彦久律诗一组
·谷雨
诗人论坛 首页 > 诗人论坛   
心随天籁在弹弦
心随天籁在弹弦
 
原学玉
 
 
     拜读王峰先生的大作《赤山耋韵》(八十诗书选),获益匪浅,感触頗深。仅就文学艺术而言,反映在王老《赤山耋韵》里面的有诗、词、曲、联、赋、文、乐、书等八个方面即八项成果。时逢王老八十大寿,与八项成果相映成辉,八八献瑞,人寿果硕;诗道家传,代有才人。殊为难得,可喜可庆!
读《赤山耋韵》,其开卷篇《八十抒怀》,不可等闲视之,诗的字里行间热情洋溢,没有丝毫的迟暮之感。把一颗好奇、常乐、不知愁的童心——活脱脱的"老顽童"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读之,余亦为之感动矣!
     现当代著名诗人贺苏先生诗云:"非真情种莫为诗,十个诗人九个痴。"王老便是这样一个十分重情感的诗人。他的诗词作品题材广泛:感事抒怀、刺恶扬善、怀古咏物、酬答唱和、应时应景;东西南北、古今中外、宏观微观、上天入地等等。涉猎广泛,堪称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万花筒,展现了王老丰富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可以看出王老对主客观世界观察、体验的敏说性,可谓是:"童心未泯"、"好奇寻趣难知老"。
     不仅如此,《赤山耋韵》还体现了四个方面的通融即:文理通融、诗文通融、诗词曲联赋乐通融、诗书通融。
     王老长期从事理科教学,学写诗词,是退休以后的"营生","半路出家",居然取得了如此丰富的成果,令人感佩!果然是"隔行不隔理"!文理不仅可以打开彼此"隔山"的通路,而且还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自然科学工作者兼诗人,古今诗壇,这样的例子,不乏其人。
     《赤山耋韵》选录了有关诗词曲等方面的理论性文章,这是王老从事诗歌创作实践的心得体会,"现身说法",讲求实效,极有针对性和可读性。其《散曲初探》、《散曲再探》、《散曲试论》、《自由曲之我见》等,颇有见地,均达到了相当的理论高度。学写诗词,不能离开理论的指导,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诗词理论的高度和自觉决定诗词作品的高度,缺乏理论指导的诗词创作是盲目的。很显然,诗文的融通,促进了王老诗歌创作的自觉和提高。
     诗词曲联赋乐虽体裁不同,但彼此是有密切联系的。《赤山耋韵》中的作品,特别是其古风长诗和长调词、曲和自由曲等作品,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王老擅长写曲,对元曲颇有研究,并有一定的理论建树。对此,当代著名诗人、诗词评论家丁芒先生曾给予高度的评价。不妨举个例子:
                                                   自由曲·三晋绽放一仙葩
                                              ——读温祥先生《旧蕊新花集》感怀
     旧蕊新花落案头,芳香浸透辽河口,如同见了老朋友。个性随诗走,理性与情投。我的身心被牵走,进入花园看个够:与君同戴一轮月,和兄同醉一壶酒。钟情与奇秀,语含谐趣逗。自由与曲相携手。浸润了巴山山水秀,掏尽了三晋泉味厚。搭乘格律诗舟,航行词海深沟。登上曲山去化揉,样样选优。坐着轮椅飞快走,古诗路上选优秀,曲苑花开弄自由。登上太行山,雪里截寒流。加上黄河母乳汁,汾酒调味稠,山西老醋酸浸透······
    这是一首自由曲,有如江河之水奔流,无拘无束。其中有诗的奔放豪壮,词的细腻婉约、曲的通俗诙谐、乐的节奏旋律。诚如曲的末句所言:"把诗文雅求,唐诗韵律留,宋词参差美,元曲雅俗修,把散文、辞赋的排比化优,将骈文的四六文体来精绣,融合渗透化自由"。
说到"乐",有一点需要提及:王老是精通音律的,不仅能娴熟地演奏多种民族乐器,而且还善于谱曲。他的诗歌作品特别是散曲写得那么好,这与其精通乐理,擅长乐器是密不可分的。追根溯源,诗乐原本一家。
     其实,凡是好的诗文都是有韵律和节奏感的,体会这一点并不难,不妨读一读古今名篇杰作。当你领悟了这个玄机,再去挥毫写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你就多了一点抒情表意的自觉,理解了其中的轻重缓急、起伏跌宕、抑扬顿挫、放收开合的内涵,书法作品也就多了一点书卷气。清·翁同和先生曾写了这么一个条幅:"墨翻衫袖吾方醉,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一副集句联,上下联俱是苏东坡诗中的名句。诗句妙,联句集得好,书法也堪称是大手笔,可谓是诗、联、书三绝。这是苏东坡和翁同和这两个"异代不同时"的大学人学习诗书,从事笔墨生涯的切身体验。写诗赋文,是要尽兴的,竟至"墨翻衫袖吾方醉"!这外在的狂放——才华横溢,恣肆汪洋,源于内在的"腹有诗书"。读王老的书法作品,感受的是一种天然的灵动、自然的生发而无丝毫的矫揉造作、呆滞僵板之瑕疵。这是诗书——文化底蕴,长期浸润的必然结果。
     王老的诗歌创作,胆量很大,气魄很大,涉猎的领域很多,什么都尝试,什么都比试。对此,我是十分赞赏和钦佩的,这正是"老顽童"的活写真!写诗、搞创作,就需要有这么一种跃跃欲试,敢于迎战,敢于挑战的积极心态!不妨也要有点"狂"!否则,唯唯诺诺,瞻前顾后,见个"土包"就叩头;拜在古人脚下,拜在吟长脚下,而不敢越雷池一步,没动笔之前,就败下阵了,那能写出什么好作品!为人需要谦虚、谦恭;但写诗,进入创作状态时,不能如此,好比是竞技比赛,技不如人,赛可以输,但气不能输,精神不能输——我就是要想赢你!否则,还参什么赛?来干么的?!。当然,这是需要有根基和底气的。
     概而言之,题材多样、体裁多面、作品多产、风格多元、多才多艺,这是《赤山耋韵》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赤山耋韵》给我留下的第二印象和感受是:王老那种一以贯之的积极健康、乐观向上、宽宏豁达的人生观和精神状态。《赤山耋韵》与古人拉开了距离,它是今人写的作品,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印迹。而不是散发着腐朽气味、一文不值的、摹唐仿宋的假古董;它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反映的生活内容新,抒发的思想情感新,构建的意境新;选择的词汇、组合的语言新。在这部诗文集中,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没有消极懦弱的咳声叹气;其标格是高卓豪迈的,旋律是激越高昂的。即便是写哀悼诗,亦别具一格:
沉痛悼念亲家母王兆爱
噩耗传来悲泪吞,惊云化雨落西村。
欣君得证菩提果,驾鹤推开极乐门。
厚道待人亲友爱,大方处事里邻尊。
有求必应心肠善,我佛灵光佑子孙。
 
哭表兄
——表兄李正大于辛卯年正月廿七日病逝享年八十一岁
忍泪追思忆表兄,李屯丘里有君名。
村乡执印堪尊敬,亲友寄情亦至诚。
对酒回眸人不在,开腔唱影梦无形。
为何未语匆忙去?从此难听说笑声。
     这两首悼亡诗,前一首于"沉痛悼念"之中,不忘"老顽童"的诙谐:"欣君得证菩提果,驾鹤推开极乐门。"后一首则于"忍泪追思"之时,亦有感人场景的描绘:"对酒回眸人不在,开腔唱影梦无形。"看似轻松,实则格外沉重。作品不一定写得如何绝妙,但格调不低沉,不颓废,哀痛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于生老病死的豁达和彻悟。
     诗词要不要这样写?要不要以这样一种达观积极的精神状态去写?这难道还需要研讨和探究吗?!唐·刘禹锡诗云:"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政治上受到那么沉重的打击,迫害又是那么旷日持久,但却没有丝毫的悲观和畏缩,居然发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充满哲理和乐观精神的豪言壮语,真不愧是"诗豪"!古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人!古今词人填词,学李清照者,不乏其人,一味地在"婉约"上着力,在我看来不少追随者是误入歧途,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的东西,有的甚至连皮毛都没学到。李易安是何等才人?!看看她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渔家傲》(九万里风鹏正举)、《鹧鸪天·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和《词论》就足够了,大宋词坛有几个词人能进入李易安的视野之中?!这决不是狂妄,而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所以,漱玉词主人绝非是整天在阁楼里哭天抹泪,望残月叹息、见落花悲戚的纤弱女子,而是一位心志极高,心气极盛的才人。即便是令古今词坛大家们为之叹服的杰作《声声慢》,也于婉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感叹之中,隐隐透出几分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一语收拢,巨笔如椽。纤巧、纤弱有余,这不是《漱玉词》的正格;含蓄婉约而不失风骨,不失俊爽之气,这才是易安词的本色!李清照就是李清照,只有其一,没有其二。
     思想情感积极健康,乐观向上,这是诗词创作的正路,正格。这并非是今人的首倡,自古亦然。《诗经》、《楚辞》以降,屈陶、李杜、苏辛等大家,俱是如此。王老的诗词创作走的就是这样一条正路——没有犯方向性的错误,这是其诗词创作的大幸事,大成功!人,可以是凡夫俗子一个,默默无闻,甚至穷困潦倒,而作诗却不能如此,不能有卑畏气、穷酸气和酸腐气。年至垂暮,无法再少,但精神不可有暮气;体已衰残,无法回春,但诗不可以是病态。看一看毛泽东在“马背上哼成的”词就足够了:“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头上高山,风展红旗过大关”、“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在这些作品中,哪有一点消极悲观的影子?!“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可是在诗人的笔下却是另一番境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山,刺破青天锷未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这些作品中,哪有一点低沉颓废的情调?!毛泽东的革命实践、揽月豪情、纳海襟抱、天纵雄才,当今之世,有几人与之比肩欤!毛泽东诗词,在古今中华诗坛中,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其诗词作品中描绘和构建的雄奇瑰丽的艺术境界,后来者,不能仿,更无法比。但毕竟可学,学其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旺盛的斗志,饱满的精神状态。这一点,经过努力,不断的磨练,是以做到的。
     为什么诗词作品提倡以这样积极健康的情调去写?这是因为:诗,从来都是向“善”的,从来都是“阳光”的,从来都是崇尚真善美的,让人们借以陶冶性情,快乐的生活,促其身心健康地成长和发展。而决非是通过作诗,抒发情感,让人们越作越消极,越作越颓废,越作越苦恼,越作越添病,越作越感到没有信心,没有出路,甚至不想在这个世上活下去!不客气的说,我对那种没愁寻愁,没病找病,故作娇柔,云山雾罩,不知所云的“仿古”作品,很不以为然。在诗词创作上,这是误入歧途。这类作品写习惯了,改也难——陷入了自以为是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窃以为,当代人即便是写《断肠词》,也应有别与南宋的朱淑真!退一步讲,即使是朱淑真,她的诗词作品,表达的也是她自己的独特的生活体验和内心感受,而决非是摹晋仿唐的假古董——有些作品甚至连假古董也没达标,语言没推敲到位,是些不伦不类的残次品的假古董。需要说明的是:不是谁都能做好三星堆的仿制品的——能写出酷似假古董的作品是需要相当的写作能力的。不妨再作个假设:李清照复生,走进当代词坛,其作品的情调也不绝对不会重复当年的《漱玉词》!读当代的那些矫揉造作,腻歪歪,病怏怏,令人肉麻皮痒,有如古代削肩美女式的作品,凿实让人感到难受。说句不好听的话,一些"木乃伊"似的假古董,还不如现今的"主题先行"、思维大于形象的所谓的"老干体",尽管不是好诗,或根本就不是诗,但毕竟能让人感受到是当代的活人在"说话",而决不是一具没有一点活气的僵尸!演戏剧扮才子佳人,进入角色,你不妨穿越时空,回到"昨天"去,只管嗲声嗲气的表演好了。可是作诗不是演戏,那是在抒发个体的思想情感,是个性的张扬,是我心我笔写我诗,岂能摹唐仿宋!时代变了,天翻地覆;生活节奏加快了,日新月异!你哪有那么多无聊的闲愁可写?!总之,《赤山耋韵》与那些故作高深、玄妙、矫情的假古董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好就好在与时俱进,路子正!好就好在是今人写的、充满生机的活诗!
     《赤山耋韵》给我留下的第三印象和感受是:赤子之情,家国情怀。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计民生,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点评这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这是贯穿《赤山耋韵》的一条红线,从而形成了这本诗集的主色调、主旋律——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王老虽然早已退休,闲赋在家,但以他的气质、性格,几十年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他闲不住,他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很敏感。随便从电脑中敲出几首诗,请看:
快乐人生 1995年8月22日
      暴雨狂风陋室穿,修房仅有杖头钱。
      操琴慢奏“江河水”,快乐人生任自然。
    点评:"暴雨狂风陋室穿"竟然"操琴慢奏‘江河水’”!何等乐观心态,何等豁达超脱!有似庄生,境由心造是也。       
         绿化之梦  1996年3月25日
      年年植树万千株,只管栽苗不管扶。
      工本资金无法计,何时可见秃山苏。
点评:"只管栽苗不管扶","植树造林"变成了"植‘数’造林"!对此现象之慨叹,忧愤痛惜之情,跃然于纸上矣!
         家中独酌  1996年4月30日
      独酌空房酒一觞,老妻谁晓在何方?
      盘中箸拣花生米,慢品甘醇味自香。
点评:"老妻谁晓在何方?",有趣,与老伴开了句玩笑,"家中独酌",只有一盘"花生米",居然"慢品甘醇味自香"!"老顽童"之乐观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喜建新居  1996年5月27日
      身居陋室不知秋,岁月沧桑白了头。
      喜有吾儿冰卧鲤,翻新茅屋寿添筹。
点评:"身居陋室不知秋,岁月沧桑白了头。"万千感慨,尽寓其中。过来者读之,亦当为之心酸矣!"吾儿"孝顺",堪比"冰卧鲤",为父宁不喜乎!        
        乘车过万福庄  1996年10月12日
       一路飞车一路香,一条山谷两山梁。
       一川河水三分土,一座长桥四季忙。
    点评:一句两个数字,分别镶嵌在诗的上下句中的相对应的位置上,"一"字出现了连续五回,遣词造句颇具匠心。读之,有似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万福庄"的自然地貌,今昔变化,诗人乘车观赏的喜悦心情,俱在一路奔驰之中矣!好诗。        
         赌风      1996年11月13日
      四双手转洗牌花,桌上方城骰子爬。
      三岁小儿知吃对,十家灯火九家麻。
   点评:"三岁小儿知吃对",喜乎?悲乎?概括极具典型,描绘极其形象。讽喻劝诫之意,婉寓其中。老夫子真真菩萨心肠!
   叹工资拖欠 1996年11月28日
      大雪飘飘万物愁,柳条无力任风抽。
      银龙飞舞难望月,只叫群山白了头。
     点评:着力一个"叹"字:"柳条无力任风抽。"面对"工资拖欠",孤助无援的弱势群体无可奈何!还哪有什么心情欣赏"银龙飞舞"!囊中空空,如何返程回故乡,与家人团聚?!"难望月",不仅是"大雪飘飘"的缘故,更是压在农民工心头的一团阴云。"只叫群山白了头",意在言   外,令人回味。
     通览王老的《赤山耋韵》,可圈可点的作品多矣!由此引发,使我联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什么题材是我们的诗人应该重点关注的?换句话说,诗人要不要有家国情怀?要不要关注国计民生?要不要有忧患意识?这本来是老生常谈,不成其问题的问题,可现今却成了问题!所以,有重新提及的必要。我曾写过这样一首七绝:“国破家亡血泪多,卿卿我我唱情歌。咿呀曲调难谐律,鲁迅讨嫌徐志摩。”当下,徐志摩“时髦”起来了,就其诗歌作品成就而言,是要给予肯定的,但从诗歌作品的气宇、气象、襟抱、风骨、标格、境界看,终究脱离不了“小家子气”!说句不大顺耳怪话:一万个徐志摩抵不上一个鲁迅!徐志摩的一千首诗歌,抵不上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家国情怀是中华诗词的优良传统,它是由汨罗发源,古今一脉传承的。且不论屈子、杜少陵、陆放翁等古代的诗词大家,也不论鲁迅、毛泽东、聂绀弩等现当代诗词大家,仅就我们营口地区当代的诗家而言,有如陈怀先生、吕公眉先生、杨士首先生、易兆鸿先生等俱是如此,俱是韵步离骚,俱是诗宗屈子而尊老杜。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对这些老前辈而言,忧乐天下,修齐治平的思想理念,不仅刻骨铭心,而且是身体力行的。他们是这样走过来的,也是这样吟咏的,直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陈怀先生临终前曾录唐·李商隐诗句,并写成条幅悬挂在室内;先生诗云:"灵均一赋千秋恨,书到焚椒老泪流")。以往我们对这些老前辈诗词的评价,多数是在写作的技巧、构建的意境上着墨,而往往忽略了对他们的全部诗词的主色调、主旋律的分析和把握,忽略了对他们的诗词生涯——作为诗人的本质的研究和定位。这种忽略:对他们而言,是不公允的;而对读者来说,则是一种误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具有强烈的忧患意思,"位卑未敢忘忧国",构成了以陈怀先生为首的诗词老前辈全部诗词作品的主色调和主旋律。他们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浅吟低唱、写一些闲适、无关痛痒的作品的诗人(那也太小看、太低估他们了。),而是怀有一腔爱国、报国之情的热血男儿,是汨罗源头之水滋润成长起来的骚人。因此,确切地讲,他们的诗不是通常意义的诗人之诗,而是骚人之诗。按这个色调和旋律去考量,《赤山耋韵》则是骚人之诗,是骚人吟咏的瑰丽华章。
     产生这样的诗词作品,是由老前辈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接受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及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骚人之诗,展示了陈怀先生、吕公眉先生、杨士首先生、易兆鸿先生等诗词老前辈的高风亮节。诗品与人品,诗格与人格应是统一的。德行高尚的人,写出来的清词丽句,才值得咀嚼,产生口齿生香,余味无穷的最佳的品读效果,也才能令人油然而生敬意。试想一下,秦桧、蔡京、严嵩、汪精卫之流,以他们的学问功底而论,能不会写诗吗?!能写不好诗吗?!可是,古往今来,有谁能反复吟诵欣赏这些不齿于人类的民族败类的诗文!持节有终,足堪垂范;做人无格,何以为诗!诚如王老诗云:"阅尽沧桑知进退,追求不断不图钱"、"豪情铸就自由曲,壮志凝成钢铁身"、"胸怀天下情尤热,笔吐心声诗意绵"。
     "心随天籁在弹弦"——这是王老诗中的佳句,我很欣赏它,并把它引用,作为小序的题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实乃诗的高境界,不是谁都能达到的。写了几十年的诗,至今,才小有体会:诗的本质的美学特征不在格律,而在于运用形象思维抒情言志。只要能打动人心,引起读者思想情感的共鸣,那便是好诗。即便是破了格、出了律,那也无妨。这大概就是"不能以律害意"吧!细想一下,也不无道理:唐·崔颢的《黄鹤楼》对仗明显不工稳,唐·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上下联明显失粘,但却是好诗,竟至千古传诵!当代著名诗人、内蒙古的何昌先生曾写过一首《牧女》小诗:"闻歌甜似蜜,相见美如花。一笑勾魂去,忘了接奶茶。"按着五绝的要求,诗的前三句都和律,而末句"忘了接奶茶"却于平仄不合,出了律!可是,改动得了吗?能想出比这还好的句子取而代之吗?未见得!当然,也可以说它是一首五古诗,可纵然不是五古——没有五古那个味,又怎么了?不行吗?它照样是一首好诗!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再如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用普通话去读,根本就读不出押韵的味来,即便如此,人们照样欣赏它,千古传诵。在我看来,这样的作品,纵然不合韵律,它也不失是一首好诗!是它的主题,它的丰富的内涵,弦外的余音,感动了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引起了情感的共鸣。其实,《古文观止》中的那些绘声绘色、精彩的描绘,不妨也可以说是散文化了的诗歌;而一些中规中矩、合乎格律的作品未必就是诗,说不定还是些诗词垃圾——非诗和伪诗!现今人们作诗或改诗有个习惯,好用近体诗的格律去考量诗作,不合这个格律要求的,总想把它修改成四平八稳的近体诗——甚至连律绝的出句也不放过!实际出句之拗,在工于律的老杜的诗中,也有不少;唐诗中的近体诗其押韵之句,平仄不谐者,也偶有出现。当然,最好是合律,平仄相谐。但如果修改得并不比原作好,甚至还改坏了,那又何必呢!其实,崔颢的那首《黄鹤楼》诗,前三句确实不合律,但由于"黄鹤"在句中连续出现,加上第四句"白云千载空悠悠"作补充,从而形成了一种回旋往复、接续不断的循环美,读起来,非常上口,给人以流畅空灵之感,相反相成,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是对失律之瑕疵的一个极好的修补,同时,也是无可取代的。王老的诗词作品是从家山的沃土里"长"出来的——它在遵循格律的同时,有时,也小有突破,自有其天生、天然、天籁的韵味:"心随天籁在弹弦",好自由、好自在、好爽啊!
     《赤山耋韵》中的"赤山",有点来历:赤山位于辽宁盖州市境内,是王老的家山,距离其老家扁岭村的大南沟还不到15华里(碧流河支流从其家门前流过);著名的高句丽城遗址横贯赤山南北,城墙如游龙盘旋在高山之上;山巅并排矗立着五座山峰,日照反光呈红色,十分壮观。我曾为之撰写了一副对联:
茫茫赴云海以从,故垒兴风,二龙破雾凌霄碧;
巍巍倚苍穹而立,层峦焕彩,五指招霞映日红。
 
    "江山资俊杰",赤山的草木装点,碧流河的风水滋润、培育了盖邑的百代才人,王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赤山耋韵》,这个书名起得好。"耋",七八十岁之谓也,泛指上了年纪的老人。"耋韵":即老人之诗;"耋韵":也可以引申理解为是"叠韵",层峦起伏,有似诗之韵律起伏回荡。赤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赤子、赤心——《赤山耋韵》就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秉一颗赤子之心的老诗人写成的华美诗文。
 
[发布时间:2014-12-05 11:38:24 ] [阅读次数:696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