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落叶归根(新韵)
·农家新貌
·刘恩庆七绝两首
·女子诗词学会2024年4月
·望峰楼近稿·贵州拾韵
·金陵春光
·傅瑜诗词小辑
·隋祥云诗词一组
·蔷薇花
·曾林七绝两首
·黄曼妮诗词两首
·武发俊七绝两首
·王建华诗作两首
·赵彦久律诗一组
·谷雨
诗人论坛 首页 > 诗人论坛   
妙绝古今《听月楼》
 妙绝古今《听月楼》
 
 
张世源
 
 
     2014年第5期《辽河诗词》诗词点评栏目刊载了邢敦岭所著“近水人家”一诗:
朵朵帆花次第开,渔歌款款上阳台。
小楼夜闭南天月,门缝蛙声挤进来。
     汤和伟副主编对此诗作了点评,评语是:“此诗在写法上巧妙地运用通观手法,通观,即感官的互通、互换、互用。人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都能产生美感,同时也能互相沟通,互相转移。如此诗第二句是听觉换视觉,第三句是视觉换触觉,末句是听觉变视觉。这样运用感觉的转移去描写事物,捕捉各种形象,使诗产生美感。通感之妙,全凭感觉互通,难以用语法解释。”
     这让笔者想起一首明代律诗《听月楼》,也是采用了通感这种修辞手法。全诗如下: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
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
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
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细心的读者咀嚼这首诗,总会觉得回味无穷。此诗究竟妙哉何处?笔者认为,此诗有三妙,即:由来之妙,意境之妙,修辞之妙。
一 、由来之妙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晋江翰林黄志清为其新婚夫人邱应仪兴建了一座小楼。小楼竣工时正值中秋佳节,黄翰林便给小楼取名“赏月楼”,可是当他为小楼题写匾额时,一时不慎,竟写成了“听月楼”。正在黄翰林准备重写时,夫人邱应仪走来,笑着说:“妙哉,听月楼,不同凡响,何必再写!”黄志清反问:“月焉能听?”邱氏笑指窗前明月:“请君侧耳细听。”随即吟成这首《听月楼》。黄翰林品味良久,称赞夫人才思敏捷,命工匠镌刻“听月楼”匾,并将《听月诗》也镌刻条幅,挂于小楼之中,以为楼匾之注。
二、意境之妙
    这首诗构筑了一幅十分奇妙的月夜图画:小楼上有妙人儿依楼听月,高天上有咿呀转动的冰轮,冰轮上玉兔捣药之声叮咚不绝,广寒宫中细细的仙乐缓缓飘来,吴刚伐桂的斧声叮叮作响,一阵香风乍起,吹来了嫦娥的笑语嫣然。
这首诗意境清新如画,独辟蹊径,极尽诗人的浪漫情怀。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三个神话传说的巧妙运用,也给这首诗增添了神秘空灵的妙趣。
三、修辞之妙
    整首诗除了一般律诗必俱的修辞手法外,大量地采用了通观手法。全诗以听觉角度将空中明月描绘出来,随着“咿呀”、“叮咚”、“声细细”、“响叮叮”等声音描写,一幅明月仙境图跃然纸上。另外,作者还采用了多种感官配合使用的手法,令读者有一种融入画中的感觉。如颔联中的“摩天咿哑冰轮转”一句,听觉、视觉相辅相成,巨大晶轮仿佛触手可及;尾联中“偶然一阵香风起”一句,触觉、嗅觉自然转换,令人产生清风拂面、丹桂飘香的遐思,置身其中,流连忘返。
    正是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巧妙地将月亮描绘得活灵活现,静中寓动,清美悠扬,堪称奇思妙笔。
    一诗三妙,可谓妙绝古今,读后余音袅袅,回味无穷,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听月楼诗缘笔误,读之又读乐无穷。
构思巧妙堪魁首,联想新奇众不同。
视觉听觉多感变,神奇无比六根通。
诗多风趣读增寿,一代才钗胜诸公。
[发布时间:2014-12-29 13:01:17 ] [阅读次数:614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