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落叶归根(新韵)
·农家新貌
·刘恩庆七绝两首
·女子诗词学会2024年4月
·望峰楼近稿·贵州拾韵
·金陵春光
·傅瑜诗词小辑
·隋祥云诗词一组
·蔷薇花
·曾林七绝两首
·黄曼妮诗词两首
·武发俊七绝两首
·王建华诗作两首
·赵彦久律诗一组
·谷雨
诗人论坛 首页 > 诗人论坛   
浅论诗主情与诗言志
浅论诗主情与诗言志
 
 
 
                                鹿 (河南)
 
 
 
  诗孕育于我们先祖每日的劳作之后的且歌且舞中,原本就是歌。可以说,当人类的祖先还没学会用复杂的语言表达完整的思想时,他们就开始歌唱了。而歌正是心的语言。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序言中,古人是这样说的:“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的志向和怀抱的。一首诗就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涛声。
  不少诗评诗话在论及诗的产生与作用时,如上述引言,经常提到“情”与“志”,或曰“诗言志”,或曰“诗主情”,但对“情”与“志”从来没有一个清晰的论述。或许在古人看来,二者原本就是一个概念;也或许给二者下一个准确而截然有别的定义是不容易的,这一点有些像林庚在为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所作的序中所说:“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奥秘历来为人所乐道,而诗的艺术真谛又往往在可谈与不可谈之间。”
  那么,诗歌中的“情”与“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它们是一致的抑或是对立的?有无区别?真的就如人们所说的“诗无达诂”,千言万语,未穷其情;诗学美学,难尽其意吗?笔者不揣浅陋,结合一些例子,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我们先看下面几个例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诗经·秦风·无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二首之一》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身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无衣》堪称是一首抵抗敌人的军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只两句话,就把“我”和“子”衣着相共生死相依的战友之情烘染出来了。若说这两句是抒情,那么后三句就是言志了:我们拿起武器,与敌人进行战斗。
 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这首“秦时明月”,被后人誉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更是古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出塞》起句便气象不凡,诗人以精炼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明月雄关的边城图景。秦汉二字的点染,突出了山河的神圣,于苍茫、悠远中多了一份历史的庄重。见月想秦,凭关忆汉,读者何尝不能读出戍边将士们一片拳拳报国之心呢?第三、四句,诗人借典明志,表现了关切国家命运的心愿和政见。诗人希望朝廷选贤任能,起用像飞将军李广这样的良将,以抵挡异族。这是希望,也是讽谏,也是因壮怀难酬的愤怒倾诉。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情与志体现的非常鲜明。山河破碎,身世浮沉,惶恐滩头,零丁洋里,这些带血滴泪的语言,流露的是一个穷途末路的英雄其复杂的心情——无限的哀痛,万分的悲愤与不尽的孤寂。尾联反笔一振,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强烈反问,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决誓言,表明了自己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崇高志向,将“情”升华为“志”。
 秋瑾的这首“万里乘风”,表现了女侠奋济时艰、反帝救国的革命豪情。诗中有几个字,极具表现力,可谓掷地有声。如第二句的一个“挟”字,充分显示出了诗人的豪气与英姿;第三句的“忍”字与第四句中的“肯”字,更是诗人满腔愤慨的流露。最后两句的“拼”和“须”二字,笔力万钧,是战斗的号角,是报国的宣言。整首诗,一气贯通,纵横磅礴。
 从上面的例子可知,“情”与“志”是融为一体的,可以说,情中有志,志中有情。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情”与“志”是存在着阶段性的。从上述例子看,诗人都是先言情后言志的,说明情的发生是在志的形成之前的。这是符合人的感情思想之发展规律的。通常,诗人受到客观事物的激荡,有所感受,引起“情”的迸发,于是紧跟着就产生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见,也就形成了“志”。由情到志,是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两个阶段,两者是统一的,是密不可分的。
 须指出的是,有些诗“情”的表现明显一些,而“志”的表现则隐晦一些。但是,我们若细心去品味,字面下所隐藏的“志”,并不难发现。如五代翁承赞的《书斋漫兴》:“池塘四五尺深水,篱落两三般样花。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环境清雅,书声琅琅,暗喻的是诗人高洁的情怀,是诗人不流凡俗的作为。再如宋杨万里的《送傅山人二绝句》其一:“江山有约未应疏,浪自忙中白却须。我昔属官今属我,子能略伴瘦藤无?”这不仅仅是一张邀请函,也是诗人向往自然,追求自由的宣言书。是抒情,更是言志。
[发布时间:2015-05-06 15:42:37 ] [阅读次数:582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