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曾林七绝两首
·黄曼妮诗词两首
·武发俊七绝两首
·王建华诗作两首
·赵彦久律诗一组
·谷雨
·为老同学黄明山所摄鱼塘前芦
·枫叶
·收获之秋
·宗德善律诗三首
·傅瑜七律小辑
·乔英钧诗词一组
·
·李家平诗词一组
·周军民律诗一组
诗人论坛 首页 > 诗人论坛   
青杏何妨秀一枝
                                              青杏何妨秀一枝
 
                                                    ——浅析“老干部体”
 
原学玉
 
 
开篇之前,仅赋小诗二首:
体称老干利非专,旧干新柯岂等闲。
李杜诗犹余败笔,光芒万丈影留斑。
尽展风流各逞奇,万丛娇美露华滋。
蟠桃园拥千秋果,青杏何妨秀-枝。
     “老干部体”——这个专用名词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在诗词界传开的。改革开放后,迎來了诗歌特别是旧体诗词创作的春天,诗词学会及诗词刊物如雨后春笋,-大批旧体诗词的的爱好者特别是离退休人员,其中以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的管理层的干部居多,所谓的“老干部”就是指这部分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來以后,有了空闲的时间,可以从事他们-向爱好而在工作期间又无暇顾及的活动,于是纷纷加入诗词学会组织,参加诗词学习班,学习诗词基础理论,同时动笔写诗,写出了大量的诗词习作,并见诸于各种报刊杂志上。对这些诗词作品须作具体分析,不能-概而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上档次、上品位,质量较好,甚至放到名篇佳作中也不逊色,这当然是少数;二是可归为诗一类,但有瑕疵,水平不高,这类作品与较好的作品比,在数量上要多出许多,而且是大有与时俱进,与日俱增之势,这是不难理解的,写得时间长了,总会是有长进的;三是不是诗,充其量不过是押韵之文,甚至连押韵之文都够不上,这类作品数量确实不少,所谓的“老干部体”指的大概就是这类作品,也叫“非诗”。
     上述作者从亊诗词写作的“想法”也不同:有的立志要成为一名诗人,了却夙愿,让晚年生活大放异彩,因此,学得格外认真,写得格外用力,自然进步得就快,习作的质量就高一点,甚至-不小心,居然写出了-个名句,-首上乘之作,在诗坛上小有名气,占有一席之地,这样的例子也不算少。大多数人的“想法”却没有那么高,他们从亊诗词活动,学诗写诗,纯属是出于一种兴趣,一种业余爱好,他们有-时也自费出-本诗词小册子,目的+分单纯,无非是抒发情感、纪录人生、留作纪念,在亲友、朋友中间传阅,以博一笑。当然也有个精神寄托、自娱自乐、自我欣赏、不脱离群体、消除寂寞、打发日子的问题,这是无可厚非的。由于标杆树得不高,学诗、写诗也就没有那么刻苦,那么卖力气。往往是走马观花,能记下多少就记多少,学完了就忘,忘了再学,反正时间是“富有”的,过了一年又年,十年-贯学,也沒有多大长劲;写的习作,很少经过认真构思,很少推敲,很少切磋交流,很少经过反复修改,其中有相当-部分习作是-遍草了事。这样写出來的作品,其质量可想而知,断然不会高的,大量的“非诗”、拉圾作品就出在这里,这大概就是当今诗坛常说的“老干部体”吧!
     我们不妨再对这些老干部的素质作-点简要的分析:他们中有的学历并不低,受过高等教育、上过正规大学、甚至是名牌大学的也大有人在,有的原本就是某-领域的专家、高职人员,属于高级知识分子。不言而喻,这些人的根底不浅,文化底蕴不浅,其中有的在大学读书时,学的就是中文,毕业后,分配的工作,也是专业对口,学有所用,没离开本行。就是从政、从亊理工的也不含糊。因为有这个坚实的文化功底,学写旧体诗词自然要得心应手得多,进步得快、起点高是毫无疑义的。勿庸讳言,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干部的学历并不高,有的只上过小学、初中、甚至是识字班。由于这个原因,相比之下,学写诗词势必有-定的难度,例如声韵、格律、语法、修辞等,还须学习一点旧体诗词,学一点诗词赏析文章等,总之,是要补课,从最基本的、常识性的知识学起,夯实基础,才能谋求发展,跃上新的台阶。不过,也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毕竟参加社会工作几十年了,社会是个以天地为教室的大学校、大课堂,要学的东西,何止是在学校学的那点书本知识!学的学校老师未曾传授的、也没有能力传授的活知识,有似万花筒,丰富多彩。在漫长的工作实践中,这些老干部经过勤奋学习,刻苦实践,不断增长聪明才干,不断充实自已、完善自已,仅就文化水平而言,已不能再用他们当年在个人履历表上填写的那个识字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去衡量了。他们中有的能写出-手好文章,其中包括行政应用文、报吿文学、散文、诗歌、小说等,有些作品还获了奖,甚至是获大奖。这是不足为怪的,经过长期的学习、历练,他们中有的已成为舞文弄墨的行家和高手,他们在其熟悉的领域中,写出的文字材料,是那些刚从校门走出的大学生、研究生们所难以胜任和匹及的。仅从这一方面看,你说这些老干部的文化程度究竟有多高?是大学毕业还是研究生毕业?所以,学历并不能完全反映-个人的实际文化程度,尤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用刚参加工作时在个人履历表上填写的文化程度为依据,來衡量已经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干部们的文化水平,这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也是极不公平的。而把这些老干部的文化程度不加具体分析地、完全同小学毕业、初中毕业的学生等同起來,更是荒谬之极,毫无道理!受过高等教育,-事无成,学历“就饭吃了”的例子,不乏其例;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甚至初中都没读完,日后却自学成才者也大有人在。关键在于自身努力,在于勤奋,在于持之以恒。否则,谁都不能代替他回答这个问题。
     “汝果要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陆游写给儿子的-首五古诗中-句诗,堪称经验之谈,也是至理名言。什么是诗外功夫?陆游在另外-首诗中作了注解:“纸上得來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什么是“躬行”?与“纸上”——书本知识相对的一-“躬行”就是社会实践,而且是更为重要的知识。从这-方面看,这些老干部是大有“资本”的,他们参加社会工作几十年,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政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理论水平和政策,这一点是那些仅有高学历而缺乏丰富实践经验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者所不具备的,这个优势补充、资助了他们在文化知识方面的不足,他们的综合素质、全面学养并不低,其思辩能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实际运作起來得心应手,令人叹服。把这-优势应用到学诗、写诗上,就能扬长避短,写岀立意较高,颇有胆识、颇有见地、颇有境界、颇有厚重感和沧桑感的好诗來。诗词水平的高度,终极的比拚、较量,决不是仅仅书本上的那点可怜的东西,恰恰是由“躬行”一一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获得的真知识、真功夫决定的,这一优势有多高,诗词作品的水平就有可能达到多高。如果不具备这个优势,是决不可能写出高水平的诗词作品的。我们的一些老干部学写诗词时间虽然不长,但诗词创作的起点却不低,竟然也能获奖,也能写岀较高水平的作品來,其中-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老干部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的长期历练中,使他们开阔了视野、拓宽了襟抱、提高了认识客观亊物的能力。具有这样的人生境界的人写出的诗词作品质量,岂能不高!
     话又说回來了,说到“老干部体”诗词,那么,“老干部体”诗词究竟有哪些特征呢?人们可以举出许多例子,从不同角度來归纳总结“老干部体”诗词的特征,诸如遣词造句、炼字、炼句、炼局、炼意、修辞、格律、体裁、题材、风格、意境、格调、境界等方面,均可以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而有些问题不但在老干部的诗词作品中存在,凡作诗者都程度不同地犯过过类似的毛病。在我看來,“老干部体”最突出的问题,也是最典型的特征,集中到-点就是用抽象思维代替形象思维,用标语口号、散文化语言代替诗的形象、情韵语言。也就是所谓的“有义无象”。“义”者,道理、思想也;“象”者,形象也。诗须“托象明义”,要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即使诗中没有直接岀现画面一一形象,也要在诗的字里行间中流露岀情感,也就是所谓的“带情韵以行”:句中含情,情中寓理,理中谐趣。这其实也没有离开形象思维,是诗外有象,弦外有音,读者会借助诗的“情韵”"、理趣,想象岀呈现在诗外的无数画面,闻听到萦绕在弦外的不尽余音。如果诗词作品脱离形像思维、不带情韵以行,而是说教传道,赤裸裸地阐述理论、表达观念,那便是“非诗”,即使是合辙押韵,琅琅上口,也不过是押韵之文。一些老干部的作品就犯这类毛病,请看:
邪路
追求享受邪鬼勾,玩女吃喝公款筹。
占贪荒淫身自毁,昨为权贵今成囚。
 
     这类诗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爱憎分明,观点正确,大体押韵、读起來也上口,惟独缺乏生动的形象,缺乏诗意,是套用旧体诗的体裁,运用散文化的文字语言,进行有节奏、有韵律、枯躁乏味的传道说教,呼喊政治口号,与诗所要构建的意境、流动的情韵毫无关联,顶多算是押韵之文。这类诗有时也岀现画面,也有形象,但却套话连篇,熟套惯用,写松必是傲骨、写竹必是虚心、写梅必是凌寒、写思乡必咏月、写离退休生活必夕阳红,这些早已沦为公共语言,了无特点、了无个性、了无生机、被咏滥的、已经发霉糟朽了的东西,不疲倦的到处抖搂、反反复复的絮叨,岂能不让读者生厌?不能说它毫无意义,至少说它的主观意图没错,表达的内容是积极健康的。这些东西,有时也能流行一阵子,或在街道和村庄的赛诗会上念-通,或在各种聚会上诌几句,或上板报、专刋和副刊展示一下,遣兴、热闹片刻而已。它只能如此,不过是一阵风吹过,寿命断然不会长久。
     把这类非诗的诗词作品说成是“老干部体”,在我看來未免有些“过誉”:-是诗词作品形成-种体,没那么容易,经历了多长时间的淘瀌锤炼?谁是代表人物?有什么代表作?大概很难达成共识。原因很简单,“老干部体”的作品不是诗,而是非诗。它尚未入流,何以谈体?它是诗词流派以外的“流”,诗词体系以外的“体”!二是不符合实际,这类非诗古今都有,在旧体诗的发展史上不乏其例,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中均可以找到实例,不仅普通诗人有这样的作品,诗词大家、宗师、泰斗、诗仙、诗圣有时也发昏,写岀一些少形象、寡情韵、多说教的非诗,出自这些开山之巨著、诗词巨星的非诗是什么体?与"老干部体"的作品又有何区别?不妨举例说明: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焼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长江望澄碧,鯨鲩唐突留余迹,
一-书來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这是李白写的-首诗,诗题是:《赤壁送别》。“周瑜于此破曹公”、“-一书來报故人”,散文化语言,哪里有什么形象、情韵可言?既然是“送别”,就不能离开主题,而诗的前四句,讲的全是赤壁,直到笫五句,才切入主题,把“赤壁”与“送别”截然分开,互不搭界。总之,这不算是一首好诗,与诗仙李白的一些名篇比照,没有可比性,太逊色了,这样的作品,在当今的正规诗词大奖赛中,恐怕连入围都进不去;这样缺乏形象和情韵的作品,不妨也可以归入“老干部体”!从明代起,有人怀疑是否李白的作品,窃以为说是李白的作品也无妨:诗仙的作品决不会都处在同一个水平上,决不会是首首俱是精品,俱是千古绝唱;诗仙的作品质量分等级,有好、中、差之别,甚至也会写出非诗,不小心滑入了“老干部体”之中。这才是真实的李白,这才是具有凡人素质-面的诗仙。
杜甫也不例外:
解闷+二首之十二
侧生野草及江浦,不熟丹宫满玉壶。
云壑布衣鮐背死,劳人害马翠眉须。
     老杜的这首诗写玄宗因杨贵妃爱吃荔枝而置骑千里传送一事,是从实写來,由荔枝的产地-直写到其入宫,最后以“劳人害马”加以直接批评,-览无余,无异于是-篇带有批判色彩的韵文。这算不算是一首“老干部体”?与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相比较,自能分出高下,小杜的诗先从骊山楼台花木引出“一骑红尘妃子笑”,进而以“无人知是荔枝來”点题,诗出画境,曲折回旋,含蓄空灵,堪称讽喻诗之范例。
  再看苏轼写给他的出生不久的小儿子“洗儿”的-首七绝:
                             人皆养子盼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魯,无灾无难到公卿。
     借题发挥,发的是牢骚,有诗人的生平遭际之慨,愤郁不平之气溢于其中。诗固然可以直抒胸臆,但亦须有形象、有情韵,有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苏轼的这首诗毛病在于缺少形象,一味地直抒,情意直露,舗陈无余,缺乏余韵远致,把读者思索、想象、再创造的空间挤没了,算不上是-首好诗,有说教之嫌,不妨也可以归为“老干部体”,以苏轼当时的行政级别和年龄而论,也确实是个“老干部”。
    新中国成立以來,这类诗泛滥成灾,1958年大跃进时期,人人写诗,老百姓动笔写,知识分子也不甘落后,掀起了写诗的一个高潮,什么新诗、旧体诗、顺囗溜、三句半都上來了。这个时期涌现出多少“有义无象”、传道说教的非诗?没法统计,横竖多就是了。举世瞩目,具有引领和代表性的人物非郭沫若先生莫属。老先生紧跟形势,欢呼表态,清一色敀公共语言、门面话、大话、套话--如“五洲四海”、“春雷”、“东风”、“千秋”、“百代”、“凯歌”、“新苗”、“太阳”等等。对这类作品,郭老也不以为然,老人家曾自嘲:“郭老,郭老,诗多好的少。”1963年他曾在致一位忘年交的年轻诗友陈明远的信中写道:“至于我自已,有时我内心是很悲哀的,我要对你说一句发自内心的真话:希望你将來校正《沫若文集》的时候,把我那些应制应景的分行散文,统统删掉,免得后人耻笑。当然,后人真要耻笑的话,也没有办法。”可见郭老对自已的标语口号诗并非是心安理得的,这其中也有难言的苦衷,以他当时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对-些重大政活问题,总是要表态的,最简单的、得心应手的就是写传声筒似的口号诗。当然,也有个社会大背景、政治气候、个人的气质、性格的问题。这-页,历史已翻过去了,但留下的伤痕和思考却是沉甸甸的,后來者应以此为鉴。
     所以,把这类标语口号式的非诗概括成“老干部体”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不公正的。“老干部体”并非是老干部的“专利”,也并不是改革开放后才岀现、大量生产的。这类作品从古至今都有,将來也不会绝种;这类作品不仅仅局限于老干部,普通诗人、大诗人、普通知识分子、大知识分子、大学者均难避免写过这类非诗。从个体的写诗过程看,一个人在写诗初始阶段,在沒有实现由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由散文化的语言转化为带有形象、情韵色彩的、诗的语言的时候,都有可能误入歧途,写-些“有义无象”、标语口号似的非诗。即使诗词创作进入成熟阶段者,囿于各种因素和考虑,有时也难免写出一些非诗。这类作品多数出现在应制、应酬、应景即所谓的“三应诗”上,即兴、即席草成吟出,急不择言,容不得认真思考,岂能不出劣制品?诗是要有感而发的,要有激情,有“我非要写,不写,我的心就特别难受”、无法遏制的创作冲动,这才有可能写出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催人泪下、催人感奋的真诗、好诗。与此相反,逼着写出來的、戴着面具写出來的情感苍白、言不由衷的文字,哪能产生什么好诗!
     当然,也有个思维定势问题。搞理工科的人,其抽象思维是强项,数理逻辑、形式逻辑那一套用的得心应手,搞得时间过久,过于单-,人的右脑萎缩了,左脑也变形了,变成了充满了公式、数理符号的模型;搞文科的人,如果不写诗词,其形象思维也未必是强项,散文化的文字语言倒可能是其所长,说话、写文章,引经据典,之乎者也、子云,一套套的,滔滔不绝,就是与诗和形象思维关联不大,也可以说是-种截然不同的思谁方式;从政——坐机关的人,写应用文体的东西,是其拿手好戏,这其中的门面语、套话、公共语言、传声筒、程式化、公式化的东西也最多,其中有些应用文,格式程式化,语言公共化,写这类东西,用不着煞费苦心地构思,信手拈來,即刻成章。以上提到的这类群体,要学写诗词,有时比正在受启蒙教育的少年儿童还困难:后者是一张白纸,没有形成思维定势,只要引导得好,很快就上道,进步得也快;前者则不然,形成思维定势,而且是根深蒂固、陷得很深,不能自拔了.有如走路,顺拐走常了, 回到原來正常走路时,手脚谐调摆动的动作, 也发生了困难--不会走路了。如上所说,这些人学写诗词,首先要解决思维方式的转变和语言的转化问题, 这个转变和转化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这个关不过,就很难写好诗,这不是一蹴而就, 短期就能解决问题,至少要用二、三年的时间,而且还须下真功夫,才可能攻下这-关。当然,学写诗,还是需要有学问,有坚实的、厚重文化底蕴作基础,这决非是包袱,而是财富。一旦习惯了运用形象思维构思、运用生动的诗的语言组合句子,还是大有作为的,甚至会产生飞跃,写岀名篇佳作,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自非那些正在受启蒙教育的学童可比。不妨举个例子:
云山缥缈有无中,-柱青葱上九重。
俯看飞流湔俗虑,欲撩迷雾觅仙踪。.
天心莫测晴还雨,水势难回西复东。
古往今來题壁客,就中几个识真容?
     这是-首七律,题目是《庐山》,“天心莫测晴还雨,水势难回西复东。”表面上是写景,其实是咏史,说得比较含蓄,过來者不难领会其中的难言之隐。末联针对苏轼的名句反问:“就中几个识真容?”寄慨遥深。诗的作者是杨析综,是前四川省省长、河南省委书记,这-位高级干部,名符其实的老干部,但他写的这首七律却是-首好诗,意在言外,颇有余味,是真正的诗人之诗,而决非“老干部体”。
     还须要提及的是那些作过“老干部体”的老干部们,也不是总停留在“老干部体”的水平上原地踏步,他们也在进步,在领悟了诗的本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发生质的变化时,也写出一些上水平、上档次诗词作品,这样例子是不胜枚举的。我把“老干部体”比喻成是-枚“青杏”,基于以下三点考虑:-是如前所述,它是刚开始学写诗的作者常犯毛病,很正常,不必大惊小怪,大加讨伐,正如-个人的成长过程,谁都有咿呀学语、流鼻涕、穿活裆库、摔“泥娃娃”的阶段,与其说是“老干部体”,不如说是“青杏体”,尽管酸涩,但不可或缺,沒有经过酸涩的历练,哪会有香甜的收获?;二是正因为是刚开始、不成熟、是“青杏”,所以,才有发展空间,也才有希望;三是要善待那些写“老干部体”的老干部们,他们并不是诗人,而充其量不过是些业务诗词爱好者。在这-点上,他们同那些离退休后,从事其它业余爱好活动(如学下棋、学舞蹈、学太极拳、跳二人转等)的老人们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这是他们晚年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
      当下,各种报刊杂志(主要是地方诗词学会会刊)设专栏选登了老干部们一些水平不高的作品,人们在阅读时,应放平心态,就权当是其完成的课后作业,或上板报、上墙报的文字!而这些作品也并不完全是消极的,至少表达了作者们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生活的良好愿望和健康心态。因此,社会群体特别是诗人们,对这些可敬、可爱的老人们,要善待,要口下留德,笔下留情;而不要嘲笑、讥讽、挖苦,甚至大加鞭挞、讨伐。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有人拿“老干部体”——这个含有讽刺、嘲笑意味的词,去点评、概括对方的作品,对方又是-个什么感觉!谁没有点长处?拿自已旳一点可怜的长处,同别人的短处比,没有劲气、掉价,把自已的水平比没了,既没有劲气,也没有出息。退一万步讲,既便是沒有长进、-直停留在“老干部体”的水平上,对于这些老人们来讲,通过学写诗,寻求精神寄托,愉悦心情,使其晚年生活过得更加充实、快乐、惬意、幸福,也就足够了,不也是-项十分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吗?《全唐诗》近5万首,其中有多少“有义无象”的“老干部体”的作品?没有统计,肯定要超过,《唐诗三百首.》,仅白居易的诗集中就有多少“老干部体”的作品?不也是照样流传下來了吗?推而广之,在古往今來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中,有多少“老干部体”的作品?谁能统计得了?对这类作品能-律毀掉吗?既使把迄今为止的非诗都毀掉,谁能禁止得了它的以后?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应该客观地全面发展地看问题,而不能以偏概全,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人们对“老干部体”的归纳概括,岀现的偏颇,就属于这类问题,很不科学,与实际不符,有失公允,说到底还是个思想方法的问题。
     其实,“老干部体”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它为我们学写诗提供了一种借鉴,引以为戒,下不为例,尽量避免重犯此类毛病,起到“样板”——前车之鉴的作用,反复在告戒你,有什么不好的?从这个角度看,它有积极的意义——反面教材,可供学习参考。其实,真正作好极具典型意义的“老干部体”的作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妨你动笔试着写一首。
[发布时间:2015-05-21 16:17:52 ] [阅读次数:749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