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曾林七绝两首
·黄曼妮诗词两首
·武发俊七绝两首
·王建华诗作两首
·赵彦久律诗一组
·谷雨
·为老同学黄明山所摄鱼塘前芦
·枫叶
·收获之秋
·宗德善律诗三首
·傅瑜七律小辑
·乔英钧诗词一组
·
·李家平诗词一组
·周军民律诗一组
诗人论坛 首页 > 诗人论坛   
忧患意识与精品创作

忧患意识与精品创作


璠 淳

    

    宋代诗人苏东坡诗云:人生识字忧患始。作为千百年来忧道胜于忧贫,忧国胜于忧家的知识阶层更是从识字的那天开始就已决定将与忧患伴随终生。忧患意识,是对现实和未来的理性洞察,是对未来宇宙和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是对命运的真情投入,充满了视生命如至宝的人生关怀,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关怀,是有良知的诗人的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格,是诗人生命和诗歌艺术的完美结合,更是一切有良知的诗人的灵魂。其重要内涵,即为忧国忧民,忧时忧世,忧道忧贫,既忧当下,更忧久远,既忧一国,更忧世界……乐府古辞《西门行》中有云“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即是忧患意识的生动写照!

    从文学史上看,深广的忧患意识常常造就卓越而伟大的的诗人。因为忧患意识的实质,是一种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与关怀生命的人道主义。一切进步的诗人,均有美好的理想,而真善美就是其理想的精髓。真诚的讴歌真善美,无情地鞭笞假恶丑,是诗人为改变丑恶现状,实现理想的具体行动,执着的追求理想,不懈的创造未来,正是诗人忧患意识的思想根源。宋代诗人辛弃疾所言:“怨无大小生于所爱”,因此,博爱情怀、仁爱心态,则是诗人忧患意识的情感基础。《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关注民瘼 ,感念离乱,心系社稷,大多出自优秀的无名诗人之手;战国时代的屈原,在他的离骚中这样慨叹:“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其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屡遭放逐的不幸际遇,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东汉末年的曹操,面对当时的悲惨现实,慷慨悲壮地吟出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广大读者的心灵。在《短歌行》中,那“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吟唱,透露出他对那个时代深深地忧虑;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时代的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激越遒劲的诗风而形成的建安风骨,传为千古美谈;晋代的阮籍,他的咏怀诗,感叹时世,寄托高远,前人评为“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而名播后世;东晋的陶渊明,亲事稼穑,同情农民的艰辛,谴责世道的不公,他叹息“羲皇弃我去,举世少复真”,他希望当时浑浊的社会能返璞归真,并以自己质朴、淡泊的诗风开创了中国田园诗的先河;唐代的杜甫,饱经离乱之苦,他“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他以亲身经历为题材创作出大量优秀诗歌获诗圣美誉而备受尊崇;白居易的讽喻诗唱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苦难和对统治阶级的愤懑之声。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人,或屡遭贬谪,或终老乡野,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始终心系人民,他们的人品诗品受到后人的尊重和怀念,文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可以说不胜枚举。说到近代,鲁迅先生早在留日期间,遥望“风雨如磐闇故园”的华夏之邦,掷出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铮铮誓言,并以毕生的创作实践和战斗业绩为后世楷模。而郭沫若、闻一多、蒋光慈、艾青等诗人,各自以其优秀的诗歌创作,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奔走呼号而激励着千百万读者。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毛泽东的诗词,他以革命家的雄伟气魄和诗人的睿智,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创作出许多忧国忧民、大气磅礴的瑰丽诗篇,它们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纵观诗歌发展史的轨迹,我们可以说,强烈的忧患意识,不仅能造就卓越的诗人,而且还能引领时代,催生出一批又一批诗歌精品佳作,有力地推动华夏文明的进步,促进诗歌创作的繁荣与发展。每当我们提及文学史上那些卓越的诗人,吟诵他们优美的诗篇,不仅由衷地肃然起敬而心旌摇荡。

 

诗歌发展到今天,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八面来风的时代,写诗的人数之多,内容题材之广泛,真可谓是盛况空前。但是,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在当今诗人中,正是由于这种忧患意识某种程度的缺失和淡薄,恰恰是造成当今诗坛缺少大师,缺乏蔚为大观、实至名归的诗词名家群体,从而出现精品寥若晨星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当前这种状况,分析起来,这当然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根源。新中国成立伊始,人们对祖国的未来有着普遍美好的憧憬,百废俱兴的大好形势给广大人们以极大的鼓舞,反映在诗歌创作上讴歌光明,赞美时代、赞美未来成了时代的主旋律,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然而,这也无形中导致了与有着几千年诗歌文化优良传统的“兴、观、群、怨”或者说是“美”、“刺”、“讽”、“谏”的社会功能的某种偏离或渐行渐远。这种情况到了十年动乱时期被推向极致,从事诗歌写作的人,尤其是那些具有忧患意识的诗人,动辄获咎,以文罹祸的人比比皆是,熟悉那一段历史的人至今还心有余悸。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改革使我们的国家整体步入了小康社会,政治改革也带来了空前的民主,但许多诗人,尤其是一些年岁较大的诗人,由于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维,一时还难以敞开歌喉,尽管他们也写了一些具有忧患意识色彩的作品,但作品的深度、广度和数量都远远不够。质,常常表现为一定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还奢谈出什么大师,遑论什么众多名家和可观的精品出现呢?尤其是一些未曾经过战争烽烟和时代风雨洗礼的年轻的诗人,他们中的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生于安乐,长于安乐,先天的缺乏忧患意识,也是不足为奇的。当前最为值得忧虑的是,一些诗人迷恋于小我、迷恋于自哀自怨,脱离现实,逃避崇高,面对官场的腐败、道德沦丧、社会丑恶和世风堕落而哑然失声,只耽于游山玩水,吟风弄月,抒写的是小我的小天地、小感悟、小情趣,热衷于小圈子里的孤芳自赏,丧失了诗人应有的担当意识和人文关怀。对于社会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泛滥,缺乏应有的警觉和抵制,消泯了关注大我、关注人类、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责任感和激情。千百年来诗人优良的忧患意识的传承变成了诗词技巧的传承,诗人应有的强烈的忧患意识的淡漠和缺失导致了一些诗人生活的平庸,而这些诗人生活的平庸正导致了作品的平庸,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唱出时代的高歌,创作出雅俗共赏、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佳作又谈何容易!

    在对中华传统诗词的传承上,不少诗人词家在认识和行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了错位;在一些诗人当中,他们往往丢弃的是传统文化最宝贵的瑰宝,而仅仅醉心于诗词写作技巧的传承和炫耀,舍本而求末,这样,即使在诗艺上取得了某些成绩,但要写出高品位高质量的诗词精品,尚有不小的差距,其道理不言而喻。因此,当前致力于中国诗词传承的首要任务是对于千百年来一切优秀诗人所具有的忧患意识的传承,并在我们手中发扬光大才是当前刻不容缓,并在今后要一以贯之的首要任务。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对之进行讴歌与赞美是理所当然的,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环境,安定的生活也麻痹和松懈了诗人的神经,淡漠了诗人们的忧患意识,只要我们认真地回顾历史,正视现实,放眼未来,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我们一切有成就的诗人决然少不了对忧患意识的传承。今天,不少社会弊端和现实隐患令我们担忧,今后还会出现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干扰和阻挠我们伟大事业的前进,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防患于未然,居安而思危。作为诗人,更应该以艺术的形式,把一腔忧国忧民忧宇宙忧人生的情感凝聚于诗篇之中。本着对人类、对国家和民族深沉广博的爱,再辅之以诗人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假以时日,何愁当今诗坛大师难觅,何愁当代诗坛不会出现众多的名家群体和精品的群星灿烂的壮观呢?我们期待着!

[发布时间:2015-10-06 13:04:55 ] [阅读次数:706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