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曾林七绝两首
·黄曼妮诗词两首
·武发俊七绝两首
·王建华诗作两首
·赵彦久律诗一组
·谷雨
·为老同学黄明山所摄鱼塘前芦
·枫叶
·收获之秋
·宗德善律诗三首
·傅瑜七律小辑
·乔英钧诗词一组
·
·李家平诗词一组
·周军民律诗一组
诗人论坛 首页 > 诗人论坛   
清吟流韵远 河苇植根深-----序汤和伟《河苇诗词选》

清吟流韵远  河苇植根深

------序汤和伟《河苇诗词选》


原学玉


《河苇诗词选》,这个书名起得好。

"河苇",与汤兄的名字相谐,即"和伟"是也。

"河",狭义可解作盖州的大清河,营口的大辽河;广义不妨可解作是辽河、黄河或一切生长芦苇的河流。

"苇","芦苇"是也。"河苇"这个词,我好像在哪见过,是啊,《诗经》中不就有类似的描绘嘛:"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诗句实在是太美妙了,一派天籁!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河苇,我很熟悉,这老兄特别皮实:它适应性很强,生不择地。摧残它,连根只能拔断,而不能拔掉;掘地三尺,也奈何它不得。只要有水,用不了多长时日,它就会从水面探出头来。这便是生命力的强大和魅力的无穷。你信不?河苇有股清香味。春天,雨后的河边长出参差不齐、带有鱼虾腥气味的、青青的芦苇。把芦苇梢心的嫩叶抽出来,放到嘴里嚼一嚼,清香略沾点苦涩,蛮有味道。

《河苇诗词选》,名副其实,它的风格有如春天的"河苇",清新得简直能流出绿韵来!不妨从诗词选中摘录几句:

青钱压水千重绿,朱笔描天十里红。(《铁岭八景》).,

撼地涛头驰劲旅,劈天浪里闪红星。(《抗洪战歌》)

除恶身携三尺剑,惩贪怀抱一壶冰。(《赞检察官王忠远》)

查池脚踩三更月,喂料身披五彩霞。(《养蚕嫂》)

细雨璅丝门扣锁,银渠放水浪翻花。(《山乡即景》)

池映衫红红似火,手抛秧绿绿成茵。(《抛秧女》)

这些诗句在和伟兄的诗词选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给人总的印象是:自然、清新、活泛、灵动,有似行云流水,舒卷奔腾,毫无滞碍、阻隔、艰涩之病,堪称是清水芙蓉,妙语天成。为诗似应如此,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这便是功夫,是长期历练的结果,还要加上点天分。

   由此使我想到最近半年多来,在编辑《.营口百家千诗集》和《辽河诗词》时,发现一些诗词作品存在的问题:一是诗多语病。诗语生硬、艰涩;词汇乱造;条理不清,前言不搭后语。这样的诗读起来非常别扭,不上口,让人感到很不舒服。这绝对不是个小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不足以言诗。二是缺乏时代感。语言陈旧,观点陈腐。读这样的诗,感受不到时代的气息;放到古诗词中,简直看不出什么区别,会误以为是古人写的诗。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道理很简单:你是今人,不是古人;诗要与时俱进,不能墨守陈规。"若无新变,不能代雄。"(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正如唐·元稹诗云:"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古今诗词名篇中之诗语,多是"当时"之语,不然,如何得以千古传诵?其中有些作品,至今仍诗语鲜活,明白如话,通畅如流,毫无语碍。诗词的出路就在于"新变",不"傍古人"。

和伟兄的诗词作品没有上述弊端,读之,令人精神为之一振,为之一爽。概而言之有四:诗语自然流畅,无废字,无病语;对仗工稳、灵动;起承转合妥帖,不露斧痕。是谓诗人之诗,此其一也。感情新;语言新;题材新。是谓今人之诗,此其二也。为诗不是说教词,但诗不妨有理趣,借助形象思维、形象语言,赋之以弦外之余音;进而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理念。是谓有头脑的人写的诗,此其三也。诗人正视现实,直面人生,关注国计民生,难能可贵。是为有良知、有情怀之诗人,此其四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和伟兄的田园诗,诗语鲜活,带有泥土的芳香,春意盎然,一派生机。窃以为和伟兄的田园诗,堪与当代著名农民诗人、四川省的郭定乾先生的同类作品媲美,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代表了当代古典诗词的发展方向。

和伟兄堪称诗词作手,在当今的中华诗坛中,亦当占一席之地。其在全国诗词大赛中多次获奖,并得到国内诗词界普遍认可,便是明证。

"梅花香自苦寒来"。和伟兄的诗词水平达到这般境界,决非一日之功,这与其半个多世纪勤奋读书、刻苦习练,认真观察,细心体验是分不开的。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一一德学才识等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没有这个底子打基础,诗词作品是不会自然流畅、妥帖灵动、深刻厚重起来的。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

和伟兄又是一个多产作家,现已正式出版了十余部诗词著作;其涉猎的面较广,包括诗词作法、诗词品鉴、诗词典故汇解等。这在我们营口市诗词学会中是不多见的,堪许是我们诗词学会对外交流的一张靓丽的品牌,弥足珍贵。

和伟兄最先是学写新诗的,蛮有质量;尔后又动笔写新诗,成果丰硕。新诗、旧体诗皆擅,堪称是两栖诗人。新诗、旧体诗两者优势互补,值得借鉴,宜当提倡,这是学诗的一条好路子。在这方面,两栖诗人要比那些只擅写旧体诗、而缺乏写新诗实践经验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诗旧体,通俗一点讲就是吸收新诗的养分,用新诗的语言、修辞方法等来写旧体诗。难怪和伟兄的诗写得那么鲜活,那么灵动。

陆放翁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至理名言,也是经验之谈。说到底还是要接"地气"、培"沃土"、植"深根",要深入生活,要有独特的观察视觉和深切的生活体验。唯如此,才能使古典诗词在今天焕发生机,保持有似"河苇"一样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否则是写不出来什么好东西的。和伟兄阅历甚丰,见多识广,这是其诗词创作最坚实的基础。

"清吟流韵远,河苇植根深。"又回到文题上来了。读《河苇诗词选》,使我想到了芦苇,进而又联想到"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若隐若现的美人。妙哉!如此境界,吾心向往之!愿与和伟兄共勉之。

是为序。

(作者为营口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辽河诗词》主编)

[发布时间:2015-10-23 12:09:41 ] [阅读次数:888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