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为老同学黄明山所摄鱼塘前芦
·枫叶
·收获之秋
·宗德善律诗三首
·傅瑜七律小辑
·乔英钧诗词一组
·
·李家平诗词一组
·周军民律诗一组
·王国钧诗词一组
·女子诗词学会2024年3月
·晓春残雪
·刘玉法诗作两首
·蒲亮亮诗作两首
·
营口诗词 首页 > 营口诗词   
诗词29首
 
诗词29首
 
汤和伟
 
长    江
登上昆仑立太空,惊看银汉落苍穹。
巫山耸起群峰阻,神蟒飞来一剑通。
浪洒九天成雨雾,波扬千里送舟艟。
滔滔不尽东流去,写就中华万古雄。
注释:①群峰:指巫山十二峰。②神蟒:喻长江。此诗发表于2000年《中华诗词》增刊。
    孙临清评:以一律而赋万里长江,诚不易之笔,而作者别出机抒,想象丰富,立昆仑而下瞰,则长江气势,诗人襟抱俱见非凡。而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凌厉向前之精神亦蕴其中。
 
长    城
连绵起伏入苍茫,宛若长龙腾北疆。
女庙凄凄含泪雨,雄关座座立沧桑。
风光依旧狼烟息,国策更新旅业昌。
叹罢秦皇悲白骨,千秋功过费评章。
注释:此诗发表于2000年《中华诗词》增刊。被选《近五十年寰球汉诗精选》和《新中国诗词大观》等大型诗词集。
孙临清评:长城,历史的见证,中华之象征。诗从大处着墨,雄关、古庙、秦皇、姜女即揭示出历史功过,发人深省。而“宛若长龙腾北疆”即“国策更新旅业昌”之现实也。
 
写在武则天无字碑前(二首)
折磨能忍苦能吞,终夺皇朝王位尊。
亦有良谋安国策,曾赢黎庶感龙恩。
石碑未作丰功载,历史无疑胜迹存。
千古圣贤非己诩,鉴裁自有后人论。
王同敬评:此诗“精含于内,神见于外”,思力沉厚,笔力豪劲,沉着深警之至。
 
卓识英姿巾帼奇,威仪帅气压须眉。
兴邦革故宏基奠,举试重才新政施。
启用贤臣匡社稷,严惩污吏服蛮夷。
休言青石观无字,上有千年不朽诗。
 
秦兵马俑(二首)
出土泥陶排地宫,秦皇兵马阵容雄。
队形整肃战云涌,霸主威扬杀气充。
意欲千秋承帝祚,势堪百代继昌隆。
谁知天不随人意,三载王朝二世终。
 
祖龙霸业赖兵丁,殁后居心亦见诚。
陶旅焉能抵义旅,俑兵岂可退胡兵?
只谋皇族一家福,无视民间百姓情。
未晓兴邦施德政,安能二世不倾城?
 
林  则  徐
鸦片倾销坑庶民,清廷积弱怯妖氛。
虎门一炬惊夷胆,利炮千声振国魂。
切恨当朝无硬骨,但悲西域逐孤臣。
怆然下笔同挥泪,仰止昆仑即此人。
 
谭嗣同(二首其一)
清廷积弱恨盈腔,击楫维新气宇昂。
义结六君匡社稷,权专一媪毁忠良。
九霄云怒凝飞雪,万众心悲痛断肠。
无力回天亦豪杰,精诚血染国魂芳。
 
鲁    迅
劫火焚烧志士心,腥风血雨驻多伦。
疑医不治愚民症,信笔能雕强国魂。
曾有伟人夸主将,绝无媚骨谄妖氛。
华章唤醒睡狮梦,一帜高扬九域尊。
 
戊寅抗洪战歌
六月银河闸口开,孽龙肆虐下瑶台。
排山倒海凶如虎,动地摇天暴似雷。
出阵雄师迎巨浪,横江铁壁镇洪灾。
凝眸最是堪惊处,领袖登堤冒雨来!
注释:此诗2003年12月获“洪湖杯”全国诗词大赛二等奖第一名。
孙临清评:全诗笔力雄健,一气呵成,对仗工稳,形象感人。中间两联摹尽洪水之狂暴与军民抗洪之顽强。尾联展现领袖风采,道出抗洪必胜之力量源泉,升华主题。
 
王充闾散文《前程向海》读后(三首)
乘兴抽身环海观,堪惊不见旧营川。
闭关守阙贫穷尽,开埠向洋天地宽。
三港连珠呈璀璨,百船破浪劈云烟。
龙王出海踏波叹,谁把蜃楼移碱滩。
 
 
长桥高架辽河上,公路环通渤海边。
仙岛繁华张画卷,鲅鱼崛起展芳妍。
冶金电热喷霞彩,船舶化工腾紫岚。
借问东风谁调遣,偏多沿海造春天?
 
时间相隔百余年,照片二帧看变迁。
华夏巨轮今下水,英人小舸昔销烟。
巨轮通畅达三岛,小舸横行止两间。
回首沧桑先后事,涛声不息浪腾喧。
 
黄  山  松
跻身石隙立崖巅,雨打风吹视等闲。
大气凌云悬绝壁,雄姿叠翠染重峦。
不争沃土攀高地,独傲长空拓远天。
莫问青松何处秀,牵魂惹梦是黄山。
白伏喜评:缘情以咏,触目成吟,质而自然。
 
大    地
甘居足下不曾忧,未惧沧桑风雨遒。
湖海江河均接纳,稻粱谷豆任耕收。
高擎殿阁楼台榭,深储金银铜铁铀。
有智生灵应晓喻,无言大地载春秋。
白伏喜评:地母之恩,难报万一;不知暴殄天物者、荼毒生态者作何想。
 
丁    香
未欲登临大雅堂,扎根野地斗风霜。
虽非娇艳夺人美,却有芳馨扑鼻香。
花落花开开不败,春来春去去无妨。
甘将苦楚一身受,总把清芬四处扬。
 
骆  驼  赞
戈壁沙横马不逾,荒原路漫彼长驱。
何愁瀚海望无际,但振铃声响不孤。
丝路千年留美誉,蹄花万朵绣新图。
风光已见这边好,更信前方世界殊。
注释:此诗发表于2001年《中华诗词》第一期,二首之二。
王同敬评:此诗不着迹象,不泥迹摹写,而意在得其神合及“象外之象,味外之味”也。
 
春夜喜雨
夜雨如丝落线长,淅淅沥沥绘春光。
轻涂垂柳万条绿,淡抹菜花千顷黄。
润出清新嵌画幅,染成绚丽入诗行。
朝来喜煞窗前燕,惊看田家早插秧。
注释:此诗发表于2003年《中华诗词》第4期,三首之一。
   孙临清评:颔联白描直可入画;颈联抒情颇见深致。春雨者何?盖党的富民政策也。古人喜雨诗甚多,如少陵之“野陌云俱黑”、东坡之“岭上青云披絮帽”等自当孙其一筹。汤兄不愧为新田园诗之高手。
 
秋日山村
晒米高粱粉脸娇,落花大豆挂金刀。
果园红果红光耀,瓜地香瓜香气飘。
架下葡萄垂玛瑙,畦中苗木拔枝条。
丰收已在手中攥,网上联通可畅销。
注释:此诗发表于2004年《中华诗词》第四期,三首之一。
孙临清评:颔联对仗精妙,卒章耐人寻味,“网上联通”事新语更新。
 
嫁    女
门前花鹊树梢鸣,秀女新婚喜气盈。
半夜疑钟晚敲点,四更出阁早登程。
娘嗔乖女尽丢丑,女怨亲娘未晓情。
西堡荒山招业户,投标迟去怎能成?
注释:此诗曾获2002年全国第四届新田园诗赛(旧体诗·河东杯)二等奖。
            孙临清评:全诗结构巧妙,形象鲜活,新人物、新生活、新思想、新语言尽入律中,对仗工稳,韵遵平水,堪为旧瓶新酒之典范,诗词改革岂必刻意于格律呼?
 
新  农  民
博士心中故土亲,不留城市恋农村。
依山谋利山生宝,靠地求财地产金。
腊月膜棚藏夏绿,隆冬果窑溢春氛。
千家作队奔强富,一路小康旗帜新。
注释:此诗发表于2003年《中华诗词》第4期,三首之三。
                    孙临清评:农民的特征是以土地为本,依山靠地,新则新在科技兴农。“腊月 膜棚”“隆冬果窑”即见致富方向、商品意识之一斑。全诗点面结合,立意高远。
 
乡姑卖蛹
红衫绿裤抖春晴,脆嗓甘甜似鸟鸣。
厚意频从酒窝漾,真诚都在秤盘盛。
盈盈蛹溢清香味,稳稳砣调欢笑声。
餐桌徒然多道菜,席间品出大山情。
              王同敬评:“盈盈蛹溢清香味,稳稳砣调欢笑声”象浓意厚,有胸襟,载性情,耸然挺拔,别开一境。
 
小女孝心
赤日当头布暑潮,白鹅以水作空调。
老娘怕热依床睡,小女招凉把扇摇。
窗外蝉鸣声噪噪,榻前心急火燎燎。
飞身出屋驱蝉去,跑步轻轻过小桥。
白伏喜评:有形象,有细节,有行为,有心理,有趣味,叙事之佳者。
 
约    会
喜鹊归巢月上窗,村姑对镜急梳妆。
门前布谷声声唤,屋里春心阵阵慌。
躲过老娘无束缚,甩开小妹免张扬。
穿花赴约河边去,岸柳偷闻蜜语香。
注释:此诗发表于1999年《中华诗词》第二期,三首之二。
白伏喜评:好事多磨,终成喜剧。
 
岭上酒家
酒馆兴隆岭上开,新楼结彩伴青苔。
火红店幌迎风摆,粉黛村姑待客来。
兔肉喷香山菜绿,杉菇鲜嫩蛋花皑。
门庭若市盈车马,笑语欢声荡九陔。
白伏喜评:火红店幌、粉黛村姑,有远近、内外之别,故先店幌而后村姑。
 
皮    影
晚幕徐徐罩大荒,锣声阵阵动山梁。
村南火把龙灯舞,岭北人流雁队长。
十里欢声街口聚,千家笑语夜空扬。
乡民狂喜因何事?皮影开台第一场。
 
乡女抛身
不是荷花出水新,莫疑仙女下凡尘。
和风洒落珍珠雨,沃野沸腾娘子军。
池映衫红红似火,手抛秧绿绿成茵。
山乡十里铺长卷,人在画中争绣春。
注释:此诗发表于2010年《中华诗词》第七期,三首之一。
刘庆霖评:“山乡十里铺长卷,人在画中争绣春”为抛秧图的绣中之绣。
 
植  树  歌
栽下青松植白杨,偏坡秃岭变银行。
锹声镐影全存入,苦日荒年都铲光。
诚请黄鹂伴吟唱,长留绿色驻山乡。
林涛擂鼓动村寨,万户扬旗奔小康。
注释:此诗发表于2010年《中华诗词》第七期,三首之二。
 
膜  棚  赞
膜棚巧借太阳功,三九能教暑气充。
葱韭挺身争翠绿,柿椒结彩比朱红。
鲜桃歪嘴笑冰冻,艳李开花傲雪蒙。
科技扎根黑土地,农家四季驻春风。
注释:此诗发表于2010年《中华诗词》第七期,三首之三。
 
山乡即景
无须布谷唱山崖,一夜和风绽柳芽。
细雨缫丝门扣锁,银渠放水浪翻花。
方畦连网三千里,巧手描春十万家。
税免田园添丽景,蒸腾晓日映红霞。
 
乡女治山
休言岭秃骨嶙峋,乡女当成宝库珍。
宁让磨伤两肩肿,不教岩石半坡陈。
山呈林海天荒破,花绽云霞梦幻真。
最是秋来果枝坠,馨香飘上远洋轮。
   作者简介:汤和伟,男,1938年9月5日生,辽宁盖州人。退休前曾任盖州市人大常委会科教办主任等职。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盖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盖州老年诗词》报主编。出版著作与编著有《河苇诗词选》、《河苇新诗选》、《古今绝句精品类编》、《绝句创作百法》、《古今绝句三百首品鉴》、《古今律诗三百首品鉴》等十余部。诗作曾获全国新田园诗赛第一届大同杯三等奖、第四届河东杯二等奖、洪湖杯全国诗词大赛二等奖、河南省文学院度词新词大赛新凤杯二等奖、中华诗词社迎奥运全国诗词大赛三等奖等。
 
 
[发布时间:2012-01-11 16:08:37 ] [阅读次数:1900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