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为老同学黄明山所摄鱼塘前芦
·枫叶
·收获之秋
·宗德善律诗三首
·傅瑜七律小辑
·乔英钧诗词一组
·
·李家平诗词一组
·周军民律诗一组
·王国钧诗词一组
·女子诗词学会2024年3月
·晓春残雪
·刘玉法诗作两首
·蒲亮亮诗作两首
·
诗人论坛 首页 > 诗人论坛   
诗写雄关最上头

诗写雄关最上头

——品读黄芝龙《剑阁行吟》

 

楚成(武汉湖北)

   

   清晨春雨绵绵,临屏点击黄芝龙《剑阁行吟》,如行古蜀道、翠云廊,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目不暇接。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使剑阁名闻遐迩。剑阁乃文华故地,川北名区。历代题咏层出不穷,但如黄芝龙将剑阁的山水名胜,一草一木谱成华章,倾注心血凝成诗词联三百篇的可谓前无古人。

芝龙是一位诗意栖居在广元大地上的诗人,尤以歌唱本土名胜风物著称于世。广元虽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工作于斯,儿女成长于斯,却对这片土地爱得是如此深沉,丝毫不逊色于故乡巴中。品味集中作品,洋溢的都是对剑阁浓浓的情意!作者将触角伸向剑阁的方方面面,由景而生,缘事而发,感时而作,做到了如刘熙载《艺概》中所言“无事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一句话“剑阁行吟总是情。”

他每于寻常事,眼前景,发而为诗,即成佳构。《剑门行吟》主要包括《剑门蜀道》、《翠云长廊》、《觉苑古寺》、《古城镇遗韵》、《新县城丽姿》、《山乡新曲》、《剑门风物》七辑,可说是剑阁的一部诗史。

作者不辞古稀之年,怀着一腔热血,踏遍剑阁的山山水水,唱出了时代的心声。许多诗人,感到生活苍白贫瘠,不知道诗意的生活就在身边。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芝龙拥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美。《剑阁行吟》给我总的印象是格律严谨,语言鲜活,境界高远,皆不同于古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风貌。我认为这是芝龙的诗词在当代独具一格的最显著特点。

让我们追随他的足印,看他是如何在仄仄平平的山径上一路行吟。读到《游剑门》:“骚人须执如椽笔,诗写雄关最上头。”不禁拍案叫绝。我仿佛看到诗人昂首天外,以松柏为笔,以蓝天为纸张,以河流为墨汁,以鲜花着色,将磅礴之诗喷吐在剑门雄关。诗人老当益壮,豪气堪比当年镇守此关的蜀汉名将姜维。

袁枚《遣兴》:“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芝龙“直将阅历写成吟”,将他脚下的这片热土的点点滴滴纳入笔端,形诸歌咏,别有风味。《登剑门》:“叮咚山谷水,似听牧歌吟。”《梁山寺》:“翠屏峰影碧,静寂少埃尘。云海千年罩,香烟四季熏。风清传贝叶,月皓悟禅心。高踞雄关上,紫薇频送春。”这两首五律,如王摩诘的辋川图,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剑门关古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如今的剑门关成为游人的天堂,风景优美,“静寂少埃尘”。行走在梁山寺,皓月清风,是涤除人们烦恼的好所在。

再看《志公寺》:”志公何处去?古柏倚门栽。云翠侵花径,烟寒漫草台。参禅遗迹在,敲磬佛光开。时下纷纷攘,谁人梦醒来?”作者如一位高明的画家,起句以问发端,浓墨涂抹,颔联工笔勾勒“云翠侵花径”,颈联淡墨皴染,尾联留白,以问作结。“时下纷纷攘,谁人梦醒来?”振聋发聩,让人掩卷沉思。对现实的关注,尽在纷纷扰攘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试问“谁人梦醒来”?诗人登山临水,在雄关古寺中尘虑渐消,禅心渐起,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王国维《人间词话》曰:“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况周颐《蕙风词话》曰:“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芝龙正是以真人、真心、真情从事诗词创作,独抒性灵,给一方山水存照。

接着我们来欣赏诗人是如何描写“三百里程十万树” 的翠云廊。翠云廊是古蜀道的精华,这里的松柏千姿百态,诗人摇曳着一支生花之笔,将状元柏、夫妻柏、伏地古柏、美女柏、阿斗柏等描写得栩栩如生,不仅形似,更得其神韵。如《夫妻柏》:“休叹年华老,合欢天作缘。根蟠同地绕,枝蔓伴风喧。伉俪雄关下,绸缪碧涧边。浓情谁与解,一世手相牵。”起承转结,一气呵成。首联“休叹年华老”,既是怀古,又何尝不是诗人自己年近古稀的写照?颔联从夫妻柏的根、枝着笔抒发情怀。只有将根深深地扎入大地,才能枝繁叶茂,舞动风云。诗人将无限人生体验注入笔端,以拟人手法,赞扬了夫妻柏同天地长春的浓情密意。夫妻柏高27米,直耸云天。虬枝交错,相拥而立,彷佛一对情侣在古蜀道上携手并肩,互通情愫。读《伏地古柏》:“似有昔年雄,奈何山谷风。亦曾摇旧梦,也共曳葱茏。匍匐藏蛇地,欹斜化石丛。生机仍未灭,不屈在心中。”作者用一支如椽之笔,以伏地古柏代喻民族之魂,我中华虽历尽磨难,尤其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屈辱,时时警醒着仁人志士,为中华雄起而奋斗,纵身沧桑满目,其精魂犹在。好一句“生机仍未灭,不屈在心中。”“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五律难工,芝龙这首不仅对仗工整,格律讲究,而且虚实结合之妙不可增之一分,减之一毫。如“似有”与“奈何”,“亦曾”与“也共”,“匍匐”与“欹斜”等相对,独俱匠心,妙手天成。“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蜀之先贤张问陶所言不虚也。既是伏地古柏的实况写真,又让人感觉不单单是写古柏,韵味悠悠,如品千年陈酿。

熊东遨有言:“有情则诗生,无情则诗死。”芝龙此诗,确是如此。正如他在《翠云廊吟》:“谁见流云是翠云?剑门蜀道绿阴阴。长廊百里牵情处,不是诗家也会吟。”其诗无一不着眼在一“情”字。其对翠云廊的眷恋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剑门关翠云廊走来,沐浴着雄关的豪情和翠云的缱绻,依依不舍地继续鉴赏芝龙笔下的人间仙境。

跟随诗人的脚步,我们来到剑阁古城镇。这座古镇吸我眼球的不是自然风光,而是当年红军留下的“政纲石刻”。读《鹧鸪天?剑阁红军石刻》,仿佛听到当年的金戈铁马之声,红军用“政纲”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民心。文艺也是战斗力,其对凝聚军心、鼓舞民心的作用是其他方式无可替代的。故芝龙观赏剑阁红军石刻,没有停留在书法的造诣和石刻风采的层面,而是由衷地发出了“人多赞叹阴书楷,我独深钦文艺兵”的心声。“政纲播撒民心里,遗迹珍藏剑阁城”。该词亦是以情胜,充满了对红军文艺战士的崇敬,他们才是宣传红军政纲的发动机。剑阁不仅将红军石刻保护完好,更是将红军精神代代传承,这首小令是剑阁红色文化的最好见证。

从《江城子?夏日闻溪河》中管中窥豹,足见诗人悲天悯人,一腔热血倾洒。“乙未年夏,见闻溪河洪灾后作。”芝龙因洪水对剑阁人民造成的灾难无比挂怀。“卷狂澜,浪如山。裂岸奔涛,破屋毁田园。旖旎风光何处去?临流叹,竟无言。”面对如此悲壮场面,长太息哀民生之多艰。上片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全以实境、悲慨出之。其“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大风卷水,林木为摧。”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真情流露,对灾民的牵念溢于言外。诗人对灾区感同身受,充满深情,有感而发,故寻常道来便感人至深。下片作者转换笔锋,思逐风云,高屋建瓴,“人与自然当共处,休任性,盼年年!”保护环境,任重道远。有忧患,有寄语,有期望。自屈子、诗圣以来的赤子之心,忧患之怀,千年之后犹荡漾在剑阁的闻溪河上。

走出古城镇,踏着江流的歌声,我们从《忆江南?清江美八阕》、《眼儿媚?清江夜景六阕》等婉约的词调中,品不尽剑阁新县城的丽姿。“清江美,最是水含情。渔火清辉沙坝渡,当年碧浪涌千层。击楫听啼莺。”忆江南八阕如同八颗闪闪的珍珠镶嵌在剑阁大地上,又如八副连屏画卷,在游人面前缓缓呈现。忆江南与眼儿媚组合成一副全景图,让人流连忘返。读着如此美妙的乐章,行走在剑阁这片文化底蕴丰厚的沃土上,“不是诗家也会吟”。作为远客,只愿长醉不复醒,我真想长住此乡。“为什么我的眼中常满含泪水? 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用艾青的诗句来形容芝龙对剑阁之爱,不亦宜乎!

   “王国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剑阁行吟》足可当之。该集诚如赵翼《论诗》所言“必创前所未有而后可传也。”

剑阁行吟总是情。纵观集中那一首首诗词楹联如剑门栈道依山傍势,凌空架构,想落天外。那一篇篇用心血铸造的乐章如翠云长廊的松柏万古长新。那时而婉约如檐间燕语呢喃;时而豪放如剑门将士出征;时而飘逸古蜀道之翠云缭绕;时而超诣如觉苑古寺之暮鼓晨钟。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当我伏案读完《剑门行吟》,映月楼窗外的雨仍然在飞扬,但时针已经指向午夜。“骚人须执如椽笔,诗写雄关最上头。”在点赞声中,不知不觉竟然忘却归路,疑是此身在蜀乡。

[发布时间:2016-04-27 14:56:12 ] [阅读次数:1012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