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曾林七绝两首
·黄曼妮诗词两首
·武发俊七绝两首
·王建华诗作两首
·赵彦久律诗一组
·谷雨
·为老同学黄明山所摄鱼塘前芦
·枫叶
·收获之秋
·宗德善律诗三首
·傅瑜七律小辑
·乔英钧诗词一组
·
·李家平诗词一组
·周军民律诗一组
诗人论坛 首页 > 诗人论坛   
李葆国《长城组诗80首》赏析

李葆国《长城组诗80首》赏析    


朱 彦(辽宁营口)



凄美的忧患意识、斑驳的沧桑历史、深远的家国情怀把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文画卷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这就是李葆国先生的诗集《长城组诗80首》。

踏上青苔,走上石阶,攀上风霜剥蚀的一段城墙,那里的一块砖、一片堞都在我们心中荡漾。《长城组诗80首》以其独特的视角,悲悯的情怀,雄壮的笔调揭示了长城的过去与现在,外在与内涵。不但使我们感触到她的气势气概,更摸触到了她的情结与精神。

民族气节是《长城组诗80首》的基本格调。抵御外侵,顽强抗敌、英勇节烈的民族精神充满了长城诗的始终。《秋登慕田峪》:“迭宕峰峦一剑裁,雄关飞渡塞云开。九重谁筑连城垒,千古几多匡世才?但使秋风染双鬓,不教征骨没荒莱。苍山遥望霜红处,故戚将军布箭台”。以苍凉的笔调讴歌戚继光率众杀敌的坚强意志,表现了大无畏的民族气概与精神。《雷台随想》以凄凉的笔触赞美汉将军李广镇守边塞,冲锋陷阵的事迹。“未许雷台惊梦魂,凉州西望气如神。若无宝马踏飞燕,岂有长缨扼塞云。酒怨青杨情不老,武威西域画难真。三关刁斗催星月,光耀千秋汉将军”就是这种民族气节的写照。表现这种民族情怀和气节的还有《登雁門关》:“重上雄关不自持,金沙鏖戰我來迟。愿傾报国一腔血,从补楊家五路师。旗振將挥軍令后,城回忠尽滿門時。半轮秦汉多情月,来釣千秋边塞詩”。讴歌了杨延昭率领杨家五路师守边抗敌的英雄气概。

家国情怀是《长城组诗80首》的精神实质。家国情怀就是国家精神,就是对自己国家的认同与归属、责任和使命。《长城组诗80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地表现了这种精神。《统万城怀古》:“秋风几度叹曾经,忍看残垣没乱荆。千里狼烟逐时渺,三边沙碛入眸青。繁华失处何统万?血泪逾年难洗腥。无定河旁回梦雨,朝朝诉与白云听”。通过对统万城的缅怀凭吊,深刻表达了诗人的家国情怀,特别是尾句移情法的使用,进一步扩张了作品的意蕴。《过亓莲关》:“夜宿偏村春未阑,残垣花树吊征鞍。千秋一枕乡关月,万里几多驼梦寒。马上琵琶安甲帐,天涯消息动栏干。刀兵尽付长鞭影,情结每教和泪看”。登城关望莲花山,连绵起伏的长城引起诗人的遐思,挥笔写下这感人肺腑的诗篇。浓厚的乡心国心,在不同层面上抒发情感,张扬国家精神。

忧患意识是《长城组诗80首》的根本理念。超越小我,将国家与人民的前途命运系于一身,是作者创作长城诗的初衷。《长城组诗80首》深刻地表征了这样的情绪。《过山海关》:“欲把狼烟锁塞外,岂知鼙鼓起城头”。通过对明朝崇祯皇帝自杀,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历史的惋叹,深刻阐释了治国治平、忧国忧民之重理。《山海关老龙头抒怀》:“俯拾狂涛浇块垒,几多垒块可安澜”更是从国家的深度来阐发其忧国忧民之意。表达这种忧患意识的还有《庚寅夏偕士海兄及顺义诸友登司马台长城》:“峰回连塞雨腾虬,雄峙幽燕第几州?漫卷层峦云浩荡,俯临紫陌客风流。九门谁解三弦意,一剑难消千古忧。欲逐祖鞭巡禹甸,振衣更上十三楼”。雄关如剑却难解千古忧怀,如此情肠萦绕诗人笔下,给人以无尽的沉思。

把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长城一起摄入《长城组诗80首》中,是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饱满的爱国热情,浓郁的忧患意识使然,是国家精神与民族气节的回归与招唤。这不仅是一部边塞诗,更是一部醒世诗,它昭示我们回看历史、走出历史,唤醒我们的深情大爱。我们应时刻不忘“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教诲,恪尽兴国之责,把我们的意志铸成牢不可破的精神长城,为祖国的千秋大业贡献一己之力。

[发布时间:2018-05-28 20:02:12 ] [阅读次数:1019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