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悼恩师江海峰先生
·周起科七绝一组
·渔归
·傅瑜七律专辑
·闵济林诗词一组
·清明祭十首
·许笑容诗作两首
·放生
·王大博七律两首
·李梅影诗作一组
·蟠龙诗社2024年2月社课
·张德松诗词一组
·隋祥云诗词一组
·词风杂咏
·望峰楼近稿
诗人论坛 首页 > 诗人论坛   
旧体诗用韵之我见

旧体诗用韵之我见


赵彦久



旧体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如今倡导传承国学,那么学习写作旧体诗词当属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现代人想学写旧体诗,首先就涉及到用韵的问题。用旧韵还是用新韵?这是长久以来困扰我国诗词界的一个老问题。主张使用旧韵者的理由是:

第一,古人是用旧韵写诗填词,如果今人不用旧韵,就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欣赏前人的作品,不利于该种文学体裁的传承;或者由于不懂“入声字”而误以为古人用错了平仄。

第二,认为“使用《平水韵》写的作品大都好于使用新韵的作品”,所以倡导学写旧体诗入门时应以学用《平水韵》为主。

第三,现在港澳台及海外老侨胞惯用旧韵,如若我们用新韵则不便于与之交流。

还有一些说辞,但以上三点是主要的。我觉得上述的理由不足以说服主张诗韵改革、让旧韵逐渐向新韵过渡者。确切地说,上述的理由近乎偏颇,其论据立足不稳。

先说第一条。不用旧韵就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欣赏前人的作品、就不利于该种文学体裁的传承吗?非也!诗的用韵一直都在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即便是古代的诗韵,也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地改革、发展和完善。中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期李登编著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编著的《韵集》。到了南北朝,相继出现了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沈约《四声谱》、夏侯咏《韵略》、周顒《四声切韵》、杜台卿《韵略》等等,这为韵书的产生与推行准备了条件。隋代统一以后, 陆法言所著的《切韵》(193个韵部),既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又是后世传统韵书演变的基础,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著述。到了唐代,孙愐作《唐韵》(206个韵部);为唐代的诗人提供了相对统一的韵书。而南宋平水县人刘渊,在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将当时通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减为106韵,史称《平水韵》,一直沿用到今天。《平水韵》是在唐朝以后的南宋时才出现的,唐朝人作诗也不可能用《平水韵》。从韵书的发展脉络上看,平水韵与唐朝的韵书既有关联又有差异。

我们是现代人,所使用的语言文字是现代汉语;我们所写的旧体诗词,是写给当代人和后代人所看所读,而不是写给已经亡故的古人去品读的。如果倡导让青少年们学写旧体诗,从普及与推广的层面上讲,还是在入门时提倡使用新韵为好。使用《平水韵》,首先就得解决辨识“入声字”的问题。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入声的读音,“入派三声”,它已被分派到平声、上声和去声之中了。据我所知,现在大约70岁以下的人所学的是现代汉语的拼音与识读,基本上没学过入声的读法;青少年学生及其老师(专业语言文字工作者除外)基本上不会辨识入声字,特别是不能识别出已被分派到阴平、阳平韵部里的近六百个常用的入声字了。况且,《平水韵》的编纂者受时代、地域与学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以古代吴、越之音为基础,对韵部的分配与揩定并不那么科学。许多发音完全相同的字却不编入同一个韵部,例如“东”与“冬”就是一个韵(ong),“真”和“文”也是一个韵(en),可是《平水韵》中偏偏要把它们归入两个韵部里;亦有许多发音完全不同的字却偏要放入同一个韵部里,例如“妻、闺、携”的韵母不同,却都放入了上平声八齐韵部;而 “英、侦、嬛”虽韵母各异,也一同放入了下平声八庚韵部里。这样的诗读来既不押韵,也不上口。总之,106韵的《平水韵》繁杂难记,就是常写诗的人不看韵书也难免出错,不如使用现代汉语拼音方便快捷;只要会汉语拼音,即便不看韵书也能分清韵部,因此普罗大众更乐于接受新韵。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中华诗词学会在2002年颁布的《中华新韵府》和《中华今韵》的基础上,又于2010年邀请多位音韵学专家将这两部韵书整合为《中华新韵》,把汉字划分为14个韵部,运用起来十分方便。这就为使用新韵写旧体诗制定了一个统一的规范,创造了的有利条件;从而加快了旧体诗的推广与普及工作。

唐朝人未必都识得甲骨文与金文,也不用上古的诗韵,可他们并没有误读前人的诗赋,国学与诗赋仍照传不误。所以我们也无需杞人忧天,实在不必担心今人对旧体诗的欣赏与传承能否会出现“断层”。试想,如果有某个唐人按照《诗经》的韵来写格律诗词,可能不会得到唐人及其后人的认可;那么今人用《平水韵》写诗,它的读音与现代汉语有太多的差异,况且还有许多入声字,我们以及后人也同样会觉得别扭。从唯物论的角度看,所有的事物都是在发展和变化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中华诗词学会适时颁布了《中华新韵》,并出台了“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用韵原则。一般说来,新韵比旧韵要简捷、宽泛,且容量大,这对于繁荣诗词创作应该是有促进作用的。但这并不妨碍继续使用旧韵,这就是“今不妨古”的原则;而且,即便提倡使用新韵,也可以使用比《中华新韵》更严、更细的韵目,这就是“宽不碍严”的原则。从发展的眼光去看,一定会有比较完美的新韵来替代《平水韵》。

再说第二条。至于说“诗赛中使用《平水韵》写的作品大都好于使用新韵的作品”,虽为实情,却未道明个中缘由;而且有偷换概念之嫌。使用平水韵的人多为老学究,他们古文底子厚,阅历深,又经过多年创作的历练,其诗词作品好于刚刚入门、只会用新韵作诗的晚生后辈们,势所必然也。或者说,这些人并不是单纯地因为使用平水韵才写出了好诗,而是缘于他们的文学底蕴特别是古文底蕴深厚使然。假如他们肯用新韵写诗,其作品的质量未必就一定逊于用旧韵写的诗;而惯用新韵的作者即便使用了平水韵,其作品质量未必就高于自己的新韵诗。也就是说,诗词作品是否为上乘,并非取决于采用了什么韵,而是取决于作者的文学与诗词底蕴。另一方面,诗赛的评审者多为诗界耆老达人,他们亦是运用平水韵的老手。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存有偏爱旧韵诗词、不那么欣赏新韵作品的思维惯性与心理暗示,亦未尝全无。

所以,用“在诗词大赛中《平水韵》的作品大多好于新韵的作品”做为说辞,极力倡导“学诗入门应先学使用平水韵”的主张,过于偏颇,值得商榷;特别是向中小学生的旧体诗词辅导老师灌输这一思想更应慎重。至于“惯用新韵写旧体诗倒不如去写新诗”之说,则太偏激了,用新韵写旧体诗是为了弘扬国学,这和写新诗两者不是一码事。

续说第三条。“港澳台及海外老侨胞惯用旧韵,如若我们采用新韵则不便与之交流”,这种担心大可不必。一是当今社会传媒极度发达,不要说相同的语言文字之间本无障碍,就是不同的语言文字之间也能顺畅的交流与沟通;二是汉字具有别的语言文字所不具备的会意、指事等特殊的表象功能;三是新韵划分的更科学、更准确、更精练,便于掌握和运用;四是华夏子孙血脉相连,承载中华文化的方块汉字是龙的传人所特有的符号与标记;不管你在哪里,只要一见到它就会“心有灵犀一点通”,就能相知、相亲、相融。

结论:声韵改革,势在必行。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社会,语言学与音韵学如同其他事物一样,也应该与时俱进。宇宙及人类社会无时不在发展变化之中,不变是相对的,变是永恒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停滞不前就一定会被历史所淘汰。既然如此,晚变不如适时早变。为此,中华诗词学会在2001228日通过的《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中指出:“鉴于目前声韵使用的情况,我们一方面尊重诗人采用新韵或旧韵的创作自由(但新旧韵不得混用),另一方面又倡导声韵改革,执行‘倡今知古’、 ‘双轨并行’的方针;既大力倡导使用以普通话语音声调为审音用韵标准的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熟悉、乃至掌握旧声旧韵。”这为现阶段旧体诗的传承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总之,从语言发展的现状出发,实行声韵改革,使我们所写的诗词发挥出“兴观群怨”的最佳效果,这才是真正尊重、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作为旧体诗词的爱好者,我们都应屏弃己见,联手奋力,为弘扬国学和传承旧体诗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8-05-28 20:07:15 ] [阅读次数:896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