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悼恩师江海峰先生
·周起科七绝一组
·渔归
·傅瑜七律专辑
·闵济林诗词一组
·清明祭十首
·许笑容诗作两首
·放生
·王大博七律两首
·李梅影诗作一组
·蟠龙诗社2024年2月社课
·张德松诗词一组
·隋祥云诗词一组
·词风杂咏
·望峰楼近稿
诗人论坛 首页 > 诗人论坛   
以情打动人心

文会春

 

    时下有许多格律诗词作者,他们在创作格律诗词时,或过分追求高雅、新奇、大气,或故作高深、隐晦、冷僻,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造成无病呻吟、词不达意或矫揉造作、虚情假意。使读者拜读其作品后无所适从或不知所云,殊不知格律诗词的最高境界是以情打动人心,用真情实感让读者心中产生共鸣,陶冶情操。
    虽然当前全国诗社林立,创作格律诗词的作者群体也比较庞大,每年创作发表的格律诗词,在数量上足以超过唐诗宋词总和的数倍。可是,由于人们对格律诗词艺术的深入理解不够透彻,对古典文学知识的学习不够系统,加之现代文坛多年来推行白话的自由体诗歌,以及受到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冲击,格律诗词的生存空间已经到了边沿化程度。此外,格律诗词读者群的缺失,也是导致格律诗词已成为“高处不胜寒”的被动局面。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人们在欣赏格律诗词的方法上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已将欣赏格律诗词的形式,从过去的人们有声吟唱、歌咏到如今的读者无声阅读、浏览而转变。故此,作为一首被读者无声阅读欣赏的格律诗词作品,这就要求格律诗词的意境和语言表现力必须花样翻新、别具一格,以真情实感来打动人心,吸引读者的眼球。的确,现今的格律诗词作品,它只是寂寞无声地躺在书本上或者网页里,它没有表情、没有声音、没有色彩,也形单影只、曲高和寡、无依无靠,它只有发挥格律诗词自身的艺术魅力来达到打动读者心灵的目的。
    我有一位忘年之交的诗友,不止一次地向我谈起,他在创作格律诗词时的切身体会。他说:自己创作的格律诗词,无一不是真实情感的流露,有时候因为写一件真实感人的事件,不知不觉会被个中的情节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但不知为什么就是不能吊起读者的胃口,令读者的心灵产生共振。其实,创作格律诗词既要有作者的切身体会,又必须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同时又要唤起读者的首肯与共鸣,这才是真感情。唐朝诗仙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诗仅有20个字,但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究其根源,就是以情感打动人心。众所周知,此诗是诗人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寓居在湖北安陆时所作。一个客居他乡的诗人,白天因为应酬奔波忙碌,没有时间去想那些别情离愁。可是,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面对眼前月色如霜的秋夜,心头怎么不会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呢。触景生情,思乡情怀,由然而生,使得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的确,今夕何夕,月色如霜,除了天上挂着一轮皎洁的圆月,地下洒满如霜的月光,四周悄然寂静。此时无声胜有声,有一股无法抗拒的情感,在诗人的胸中奔流涌动,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其实,此诗的高明之处,就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从而,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把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和盘托出,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怎么不会令读者为之动容?
    诗人创作格律诗词,是为了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寄托和展现格律诗词艺术风格的魅力。当然,格律诗词的艺术风格,可以通过诗人的文化涵养和独特秉性予以塑造。但是,诗人的思想情感,即不可见又不可闻,比如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时间和氛围里出现,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流露,所表现的形式就千差万别。唐朝诗圣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我们欣赏这首诗,首先必须了解此诗的时代背景。据史料记载: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六月,安史叛军一举攻陷大唐京城长安。同年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自己独自去投奔肃宗,不料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带到了长安。叛军见杜甫官卑职微,未把他囚禁。次年三月,杜甫面对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百感交集,挥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历久不衰的五律《春望》诗篇。有评论家评论此诗“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诗的前四句写春城乱后的破败景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诗人因思念亲人而又消息不通的愁苦境况,充溢凄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特别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诗人因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令人慨叹。而这种迫切的心情,恰恰又是人们心中的共同想法。因此,很自然就会在人们心中引起共鸣。
    其实,我国古代诗词经典名篇中,无不饱含浓厚、深沉、真挚的感情。唐朝诗圣杜甫的“三吏”、“三别”诗篇(“三吏”是指:《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是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就是以诗人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融进诗中,真实感人,催人泪下。诗人对官僚统治阶级,一针见血地进行“冷嘲”、“热讽”;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一唱三叹的“质问”、“谴责”,使人仿佛至今仍能听到诗人当时愤愤不平的呐喊声!此外,《古诗十九首》被誉为“语短情长”。是以情感打动读者的旷世佳作;两汉乐府被誉为“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也就是说,其创作主体皆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思想性;陶渊明《归园田居》被誉为“悠然闲适”。诗人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和人格情操;李白《早发白帝城》被誉为“欣喜欢快”。诗人把自己遇赦后愉快的心情,与江山的壮丽多姿和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孟郊《游子吟》被誉为“感恩母爱”,是一首歌颂母爱的千古绝唱。诗人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以清新朴素的笔触,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至深情感;崔护《题都城南庄》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此诗缘起于“门”,又缘尽于“门”,诗人巧妙运用“人面”和“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在同时、同地、同景而“感受不同”的映照对比,来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引发故事的叙述和情感的抒发;还有,贺铸《鹧鸽天·重过阊门》是诗人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怀念。诗人用朴素无华的语言叙写自己对亡妻的怀念,那哀痛欲绝的情感流露,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和感染力;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诗人对民族统一大业的强烈渴望和壮志难酬的沉痛义愤。诗人被调任镇江知府后,再也无法领兵作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但诗人心中的爱国情怀依旧,登临北固亭,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的佳作。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诗人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此词是诗人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思想情感。上阕描写赤壁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下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诗人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意。最后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生动形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陆游《钗头凤·红酥手》这首词是陆游写自己的爱情悲剧。这首词记述了诗人与原配妻子唐琬离婚后的再次相遇场景,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也抒发了词人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心情……诸如此类的古典诗词名篇,无一不是诗人饱含着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亲人、对朋友、对生活、对爱情、对未来的真挚情感之寄托,诗人以浓厚的思想情感来开启读者的心扉,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类的灵魂。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刘熙载在《诗概》中说:“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说的就是这种真情实感。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既是诗歌大国,又是诗词王国。历朝历代的诗人以汉语言文字创作出来的古典诗词精品,是中华民族的文艺瑰宝和文学精华。然而,纵观当今诗坛,做诗的人比看诗的人多。这是因为,国内大多数专家、学者、诗人,一味追慕西方现代派,挖空心思营造骇人听闻的句子和炮制令人难以领会的意象,诗中既无痛苦也无欢乐。因而,这股歪风或多或少也影响到了创作格律诗词的群体,使他们在创作格律诗词时,只注重“崇洋媚外”或“圈子效应”,作品没有真情实感,内容四平八稳,语言虚假、生硬,形容词、动词堆垒泛滥,缺乏艺术感染力。尤其在炼字、炼句、炼意上,漫不经意,见猎心喜。
    “激情酿佳句,义愤出诗人。”只有把格律诗词作品写得真情、深情、痴情,这样才能打动人心、感动读者;这样才能深入人心、垂范后昆。

[发布时间:2018-11-13 21:01:16 ] [阅读次数:1195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