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曾林七绝两首
·黄曼妮诗词两首
·武发俊七绝两首
·王建华诗作两首
·赵彦久律诗一组
·谷雨
·为老同学黄明山所摄鱼塘前芦
·枫叶
·收获之秋
·宗德善律诗三首
·傅瑜七律小辑
·乔英钧诗词一组
·
·李家平诗词一组
·周军民律诗一组
诗人论坛 首页 > 诗人论坛   
岁月深处那份淡远的情怀
 
岁月深处那份淡远的情怀
——赏析卞之琳诗歌《古镇的梦》
 
孙延喜
 
《古镇的梦》:小镇上有两种声音,  一样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锣,  夜里是梆子。
 
敲不破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敲沉了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三更了,你听哪,   毛儿的爸爸,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 老在梦里哭,明天替他算算命吧?」
 
是深夜,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过桥,敲锣的又过桥,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伴着一杯淡雅飘香的江南绿茶,我细细品读着卞之琳的小诗《古镇的梦》。这首小诗的笔调清爽简约、淡静平和,那些读来有点儿“寂寥”的文字还原了古镇岁月里一幅遥远的画面,画面里有古镇日复一日单调而又鲜活的生活细节,种种“梦境”里蕴含着简单却不变的哲理和让人深思的意味,而整个“古镇的梦”则在画面之外带给人一种如梦一样远逝的岁月情怀。
   古镇的画面,是一首岁月深处的歌。从小诗文字中一些带有典型意义的意象来判断,寂寥的街巷,瞎子和更夫渐行渐远的背影,还有小桥流水,这里应该是江南的古镇。这是一个很有中国传统情调的小镇,因为古老,这里的生活延续着历史上久远的方式。“小镇上有两种声音,一样的寂寥”,此处的“寂寥”是一个很有意味的词。为什么说“寂寥”?因为算命锣和梆子声有一种久远,一种孤独,一种穿越时光深巷的沉寂感;而在他人的心中,这两种声音还有一种因习以为常而产生的“不屑”,古镇的人每天听着算命锣声和梆子声,这声音浸透在人们的生活里又仿佛只是作为“弦外之音”的点缀。我可以想象到古镇那寂寥的街巷,幽深,素淡,古旧的砖墙和青石板路透着岁月的沧桑和凝重,敲锣的瞎子和敲梆的更夫就分别于白天和夜里踩着高高低低的石头摸索着前行,他们的身影和敲打的声音如同古巷的岁月,寂寥而悠远。瞎子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更夫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他们如何知道?是日积月累的生活的经验,亦是一种其生存本能之所在,就像手艺人掌握的一门“绝活儿”,这些基本的经验是他们赖以维持生活的“本事”。在这首小诗所营造的古镇画面里,一切都如同两种寂寥的声音一样静寂、平淡,古镇的背景给人的印象就像一抹古朴的水墨剪影,朦胧中带着一点儿历史旷远的味道。
   古镇的人在两种寂寥的声音中做着古旧的梦,一些带给人思考和清醒的梦,意味深长又很有讽刺的效果。“敲不破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瞎子在街上走”,“敲不破”三个字透着真理,有着辛辣的黑色幽默。算命的瞎子敲着铜锣,似乎能预知别人的命运,而别人的梦想,又岂能因为算命瞎子的一套“言论”而消沉,岂是锣声能够敲破?古镇人的梦想,并没有那么脆弱!锣声“当当”,敲不破别人的梦,瞎子在他永远黑暗的世界里做梦似的走着,那伴随着他的脚步的锣声,与其说是敲打着别人的命运和梦想,不如说是敲定了算命人自己的命运,瞎子在自己的锣声中做着虚幻无尽的梦,一种嘲笑和讽刺的意味令人玩味。“敲沉了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更夫在街上走”,“敲沉了”的意味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都很值得体味。一种理解是有着深夜里家家闭门沉睡的浓郁的生活感,绑子声浑厚、沉着,一如夜色的深沉,在沉寂中给人一种踏实安定的感觉,人们习惯于在梆子厚实的敲打下入睡,夜里沉睡的古镇在沉远的梆声中梦着那无边安详的岁月悠悠。更夫在寂静中走街串巷,梆声敲沉了别人的梦,而此时他的内心也获得了梦一样的安宁,如此静谧的古镇生活流露着令人陶醉的情怀。另一种理解是沉沉的梆声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古镇落后的习俗守旧的梦,古镇人沉浸于这种古老的带有封建旧社会色彩的生活方式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变化,也无所谓改良,愚昧保守的古镇人安于重复着岁月延续下来的旧式生活,梆声敲沉的实为他们进取的梦想。“敲沉了”一语意境深远,两个角度的解读亦是各有千秋。接下来,小诗中“毛儿的娘”的几句话则最为深刻地揭露了一种封闭愚昧的社会现象,即古镇人迷信的旧梦。三更天里的寥寥数语,仿佛能让人联想到鲁迅的小说《药》里小栓父母的对话,顿时让古镇的氛围像梦一样的黯淡了。小诗中古镇的诸多“梦境”,使我想到了这许多,其中的讽刺,静寂,苍凉,不言而喻。
     到如今,当我从整体上感受这首小诗,那水墨纸背上的古镇和画面外回荡着的两种寂寥的声音,倒真的像一个越来越模糊的梦了。卞之琳的这首《古镇的梦》自始至终给人以素淡的视觉效果,这里没有写到杨柳岸的花红柳绿,更未谈及姑娘过处一片片粉红的衣裳,小诗勾勒出的是寂寥低沉的印象,是可能穿着素淡破旧衣服的瞎子和更夫,还有那可能在夜里映着昏暗的煤油灯说话的毛儿的爹娘。如果要给这首诗定下一个基本的色调,那么毫无疑问这将是一幅黑白的水墨淡彩,而这样的画卷,又怎能不像是对历史的写生?小诗的最后一段最能体现一种历史逝去的梦幻感。“是深夜,又是清冷的下午”,深夜,清冷的下午,这样的意境寓示了一种消沉、衰颓和黯淡下去的趋向,也意味着小镇上这样的生活将会成为人们记忆里一片渐渐冷却的、模糊的梦。“敲梆的过桥,敲锣的又过桥”,此处所写走过的只是一座桥,而从扩大了的时空意义上来看,敲梆的更夫和敲锣的瞎子已经重复着寂寥的步调走过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岁月了。“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细细想来,这全诗的最后一句犹如画外音那样余韵悠长,让人深思。算命锣和梆子的声音终有一天会随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声,消逝在历史的深处,而古镇的生活却会像那桥下的流水,源源不断,永不停息。而当有一天,依然是桥下不断的流水的声音,古镇已有了全新的面貌和灿烂的色彩,《古镇的梦》中所写到的寂寥的一切,可不就是“古镇的梦”吗?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中华民谣》里的一句歌词并稍作修改“时光的背影如此悠悠,往日的情怀已不再有”,《古镇的梦》传达给人的那些古老甚至古旧的情怀终于像一场岁月深处的梦一样淡远了。我觉得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特别容易引发人怀旧情结的时代,这或许是因为当代人的心里缺少了曾经的静谧和安逸。我们经常会翻开旅游或者文化杂志,陶醉于宜兴茶楼里的评弹,徽州粉墙黛瓦下的安闲,成都宽窄巷子中的懒散,就连在理发行业如此花样翻新的今天,还会出现一部名为《剃头匠》的电影想留住人们对于老北京胡同里走街串巷的穷手艺人的回忆。许多曾经的落后和守旧,竟成了今天人们的追怀和向往。在这样一个繁华得有点儿“苍白”的时代里,请允许我对卞之琳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写下的这首小诗做一个带有怀旧意味的解读。《古镇的梦》中那些封闭和陈旧的元素确实让人挥之不去一缕旧社会的影像,但那文字深处透着岁月沧桑的淡远情怀,就如同古镇街巷尽头那扇古老的窗,载走今人的思绪,韵味悠长。
   古镇的梦已经走远,如今,还有谁会在古镇灯红酒绿的夜晚,记起那点儿寂寥悠远的梆响?
[发布时间:2012-03-19 08:46:45 ] [阅读次数:1060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