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落叶归根(新韵)
·农家新貌
·刘恩庆七绝两首
·女子诗词学会2024年4月
·望峰楼近稿·贵州拾韵
·金陵春光
·傅瑜诗词小辑
·隋祥云诗词一组
·蔷薇花
·曾林七绝两首
·黄曼妮诗词两首
·武发俊七绝两首
·王建华诗作两首
·赵彦久律诗一组
·谷雨
诗人论坛 首页 > 诗人论坛   
关于咏物诗的几点认识
王国钧

    无论在当代、现代还是古代,物都是诗歌常见的吟咏题材。所谓咏物诗就是以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某个(类)物体作为专门吟咏对象的诗。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托物言志类,重在表达诗人志向情感。二是借物喻人类,重在赞美或讽刺、批判社会上某类人。三是借物喻理类,重在阐发劝世道德之箴言。

一、咏物诗的特点:

    (一)要具有诗词的特征。既然是咏物诗,其本质就是诗,就应该具有诗的特征,即一般应是韵文,不同于一般的无韵散文。如果是格律诗词,还要符合古典诗词格律上的种种要求。在写作上要求运用形象思维,进行意境的创造。而绝对不同于一般关于物体的说明文。具有夸张、借代等手法,不要求像教科书一样,那么精准,条分缕析,分毫不差。

    (二)诗的吟咏对象一般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物体,往往是肉眼能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但客观存在的,如细菌、互联网、电脑内存等)。在大自然中常见的吟咏对象有花卉、树木、动物等,在人类社会中有各种建筑物、器物、食品、衣物等。不是物的东西如传说中的鬼怪等,不属于咏物诗范畴。

    (三)以吟咏物体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外貌特征、生理特征、行为特征、生长轨迹等)为重点反映对象。不能脱离吟咏对象,否则就不是咏此物的诗。如骆宾王写的这首《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白居易写的《鹅赠鹤》:“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雪颈霜毛红网掌,请看何处不如君?”都是咏鹅的诗。而陆游下面这首诗《野步二首(其一)》:“堤上淡黄柳,水中花白鹅。诗情随处有,此地得偏多。”就不是专门吟咏鹅的诗,仅仅把鹅作为表达诗中主题的一个意象。

    (四)以客观存在的某个、某类物体作为专门吟咏对象。一般是一个物体一吟咏,如王勃《咏风》:“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来去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借“风”而起兴,结句表达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在诗坛上引领风骚的志向。也有在相互对比、映衬中吟咏两个以上的物体。如刘禹锡《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就是在芍药、芙蕖的吟咏中,突出了牡丹既有“格”,又有“情”,艳丽绝伦。这些都有别于为表现主题而对于有关环境、景物进行泛泛吟咏的诗。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虽然也有对物( 柏、碧草、黄鹂等)的吟咏,但这些都是为了烘托气氛的需要,进而来赞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叹惋他的壮志未酬,抒发自己的怀抱,并非是专门从物的属性特征出发,对柏、碧草、黄鹂等进行专门的吟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该诗就不是咏物诗。

    (五)在对物体的吟咏中,投射进或折射出吟咏者的思想感情或引发出人生感悟和哲理。如高岱写的《灯蛾》:“物性固有癖,附炎岂我情。宁投明处死,不向暗中生”。再如刘克庄《葵》:“生长古墙阴,园荒草树深。可曾沾雨露?不改向阳心”。在以上托物言志中,要求咏物“不即不离”,状物“似与不似”,由形写神,物我一境,所写似物非物,意在写人。写时曲尽“物”之妙处,而寄情其中。

二、如何写咏物诗: 

    要写好咏物诗,离不开对于所吟咏物的全面、准确、透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选择所吟咏物体的主要特征及其所处的最能表达主题的时间、空间。所吟咏的物体,具有多方面的特征,既具有共性的特征,也有个性的特征。必须要把握个性特征,不能把鹅写成鸭或鸡。如,骆宾王在吟咏鹅时就准确地写出了鹅的个性特征,“向天歌”是鹅的主要特征,鸭子鸣叫一般不会朝天的。公鸡是朝天鸣叫的,但不会“浮绿水”,也没有“红掌”,最多是红爪子。还要善于选择所吟咏物所处的时空,这种选择也包含“触景生情”时对“此时此地”的把握。如从场景上来讲,鹅也可能在浊水中游,但作者却选择了鹅在清澈的水中游这个场景(空间)。从时间上来讲,鹅一般在清晨出去觅食时才会高叫,而傍晚归来时,鹅嗉子吃得鼓了起来,一般也不大叫。作者没有撷取鹅傍晚归来的情景(时间),而是选择在清水塘中觅食的情景,使得鹅的形象生动鲜明,也折射出作者热爱生活、向往自然、崇尚自由的天然本性和情感。不同时间,所吟咏物会具有不同的特征。如牡丹,在4月初盛开的时候,是鲜艳夺目,真可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但是到了夏天,鲜花已落,就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与一般灌木无异。笔者曾经写过一首《夏日牡丹》的诗,就是反映了这个场景:“曾经芳界独称雄,灼灼春光万巷空。今日几人知国色,无声淹沒绿风中”。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地点,所吟咏物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是反映了这样的客观现实。

    (二)要善于在所吟咏的物体中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前面说过咏物诗不是说明文,也不是照相机只作机械式的反映,它必须要带有作者的情感和倾向。如何融入情感,首先必须要善于发现人的思想感情与所吟咏的物体的特征、所处环境的共通之处,通过“比”的方式写成。如葵花虽然生在墙阴底下、草木深处,但它的趋光性(向日)的特征,多么像身处逆境而忠心不改的人!再如有一首咏“针”的诗:“尖头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生在脚跟上,只认衣裳不认人”。诗中的针,尖头、没分量、只认衣裳,既是写针,又是写人,无情的讽刺了那些善于钻营的势利小人。其次,要善于从当下的心境出发,寓情于所吟咏的对象。同一对象因为吟咏者所处的心境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诗作。以咏蝉三绝为例,便可知晓。虞世南《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同是咏蝉,三首诗差异之大,形同霄壤。对此,清人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有很经典的评论:“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三位诗人一为高官,暗喻品行高尚,声望自大。一为囚徒,自哀自怜,显其清高。一为落拓士人,悲蝉悲己,自叹身世。都写得物我无间,情意胶合,表现出不同的心境。一般来讲,我们在吟咏某一物体之前,必须要认真地进行观察和思考,从最感动处入手,才能较好地完成作品。通过眼见,观察物件的颜色、形态与人此时此刻有什么共同之处?心情好。花儿也含笑,心情不好,花儿也垂泪……可谓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耳听,听风、听雨、听鸟鸣,在心灵中能引起什么感动?通过鼻嗅,香味、臭味,引起什么心理反映?通过手触,粗细、涩润、干湿、软硬,在此时此刻的有什么特殊感觉?在此基础上,通过心灵“化学反应”的综合作用,将各种感觉进行消化吸收,产生出一种全新的感觉和全新的认识,从而做到融情于物体,到达“咏物与抒情如水中着盐”之效果。

    (三)要善于把握最佳的表达方式。文似看山不喜平。要选择最佳角度、最佳时空、最恰当的词句,做到物的习性、特征与人的品格、特征的有机统一,符合物的生长规律和人的生活习惯、思想品格,而不是生拉活扯、牵强附会。如松树可以比喻高大,而小草就不能用来比喻高大但可以象征生命力的顽强,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再如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是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岩石,在高温下煅烧而生成的,比喻诗人是在残酷的战斗生活考验中成长的。石头的高温煅烧,与人的艰苦磨练何曾相似,有共同性。石灰的颜色是白的,与日常人们常说的“清白”,又恰好相呼应。如果诗人说“留取丹心照汗青”,红的心与石灰白的颜色,就不能做到有机统一。因此,在写咏物诗时,作者要移情到所吟咏之物,物我统一,我就物,物就是我,与该物同风雨、共寒暑,细心感悟物的特点与人的感觉之间的共通处,就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咏物诗来。这里面要求作者有基本的关于所吟咏物的知识,才能产生共鸣,可以通过观察和学习来掌握和提高。如写梅花,我们就姑且想象人就是山顶上那颗凌寒盛开的梅花。那么寒冷,梅花不仅不畏缩,而且竞相开放、鲜艳夺目,“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与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其他花木相比,其不怕恶劣天气,勇敢迎接风雪的精神是何其伟大,也是值得学习的。要善于抓住所吟咏之物的典型特征,使所咏之“物”达到形神具似的最佳境界。咏物诗要达到形似比较容易,而要达到神似就比较难了。在这方面要多学习诗词大家的作品,仔细揣摩其构思技巧。如苏轼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于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正是诗人自已的化身。苏轼一生正道直行,质朴洁白,坦荡如砥。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
    值得一提的是,意象要兼顾到与传统的习惯认识相衔接。如人们常用傲霜斗雪的松柏象征刚毅坚强,不畏艰难,高洁,正直、坚贞,不谄媚,具有高风亮节、坚强不屈的品格。如把松写成低垂着头,畏惧炎热、严寒的形象就不太合适。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可以赋予传统意象以新的时代精神和气质。同时,也会有新的意象产生。如交通道上的“红灯”“绿灯”,现在也是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红灯”一般表示办事不通畅,遇到障碍,而“绿灯”则相反。
    此外,在传统诗词中,梅象征坚强,高洁,超逸、傲岸,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形象。也有以梅自喻:写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如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或表自已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如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竹象征虚心劲节,不随流俗、不畏风霜、刚直不阿、宁折不弯。菊象征卓尔不群,坚强、坚贞、高洁、宁死不变节。如郑思肖《寒菊》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或隐者形象。兰花象征朴实与纯真,不事雕琢,有卓尔不群、宁静之美。具有美女似的纯洁,君子似的风范,勇士似的气概。也喻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谊。也有寄予自已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心。等等。

    (四)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功夫在诗外。人的学识、修养、品格、性格、生活品味等不同,对于同一物,可能会有不同的反映,甚至是相反的反映。正如苏东坡所说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写好咏物诗,加强自身修养至关重要。诗不能只是写给自己看的,是“宣泄”的工具,诗更重要的是具有移风化育的功能。好的诗词是鼓舞人、激励人的精神食粮。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作品就是激发人们正能量的好作品。同时,要提高站位,力求写出具有深远社会意义的诗作。正可谓“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如杜甫和崔涂的两首《孤雁》诗。杜诗曰:“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崔诗曰:“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渡,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缯缴,孤飞自可疑。”这两首咏孤雁的五律写得同样工巧,崔诗仅写出了诗人漂泊异乡,郁郁不得志的苦况,暗喻畏旅途之多有不测,并托孤雁以自悲;而杜甫诗在此基础上把离乱飘泊中失散的人们的痛苦心情也融进诗中,具有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王国钧,江苏南京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南京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晴空飞羽》(南京大学出版社)《野风横吹》(南京出版社)。
[发布时间:2023-07-09 14:26:34 ] [阅读次数:346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