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蟠龙诗社2024年4月社课
·山南诗社2024年4月社课
·蟠龙诗社2024年3月社课
·山南诗社2024年3月社课
·那些春风中摇曳的小花
·新居
·宗德善咏荷三首(新韵)
·程淑英诗词三首
·李家平诗词一组
·韩启纲诗作两首
·紫墨染星辰词作三首
·杜弘浣溪沙三首
·荒院春暮
·落叶归根(新韵)
·农家新貌
诗人论坛 首页 > 诗人论坛   
呼唤春联的文化回归
呼唤春联的文化回归
 
梁 石
 
今年2月15日《青年时报》发表了翟春阳《一副春联引发的“文化”联想》。此文一见报,立即被诸多文摘性报刊转载,可见文中披露的现象在当代富有典型性,作者的观点颇有见地,值得引起重视。笔者读后深有感触,特将此文抄录如下:
贴春联本来是件很有“文化”的事,却有人闹出了笑话——杭州一家医院的门诊部大门的春联日前被传到网上,上联是“生意火红红四海”,下联是“财运兴旺旺九州”,横批是“生意兴隆”。以善意推测,该医院未必要把“治病救人”当成生意来做,但引人误会却是难免,让人以为该医院是要把自己的火红建立在大众的“多多生病”上。关于“医”,中国有一句名言:“医者,但术也”。还有一副著名的对联:“但愿人间无疾病,何妨架上药生尘”。如果可以把这些归入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话,“生意兴隆”云云竟堂而皇之贴在门诊部的大门上,确实可说是一件挺“没文化”的事。
与其说现在的春节没“年味”,不如说“没文化”。家家都贴印刷的春联,图省事的背后,一是不知道春联怎么写,二是自己那一手字确实有碍观瞻。而此两者,说是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出并非夸大其辞。
中国传统教育中,书法是最重要的功课之一,凡受教育皆须接受书法教育。而到了当代,“书法”却被上升为一种“艺术”,书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书法家”,而不是要书法成为每一个国民的基本素质。
无独有偶。笔者春节后到某省广播电视厅办事,出于对春联的喜好,每到一处都要端详那里的春联与书法。按理说这样有档次的部门应该是有较高文化品位的,然而,当我亲眼目睹该部门下属的电视总台与电视广告部的春联后,真令人大跌眼镜。电视总台的春联是:“顺意发财兴大业,随心致富展宏图”。电视广告部门上贴得更是一副传贴了几百年的传统商业春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如此部门在现代贴出如此春联,真让人匪夷所思!诚然,时代已进入经济社会,市场经济会冲击各个角落。但毕竟一个省的电视传媒单位,立足点应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而决不能混同于一般的创收营利单位。时下高楼大厦可看不出其文化品位高下,一副春联竟显露出其文化低俗,至少说明其没文化了!
春联,是中国老百姓过春节必不可少的一种传统习俗。这种习俗已经沿袭流传了上千年。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体现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物质文明达到一定高度时,相应的精神文明应该有一个新境界。审视春联这一传统习俗,过去在农村文化不发达的年代里,乡村对识文断字、舞文弄墨的人格外尊重,尊称为“先生”。尤其到了春节,“先生”就派上了用场,农村无读书写字的人家,买几张红纸登门请“先生”写上几副春联,拿回家往门上一贴,放一串鞭炮,心里喜气洋洋地就算是过年了。笔者在前些年就充当过这种“先生”的角色,每年春节前乐此不疲地为家乡父老写春联。当问及乡亲们春联内容写什么时,他们总是笑呵呵地说:“你看着写吧,咱庄稼人就指望来年风调雨顺,有个好兆头,有个好收成。”朴素的感情朴素的语言,写进红红的春联里,贴在大门上,图的就是一个喜庆、吉利,一个祥和如意。文化人说,春联是一种民俗文化,是春节的一个文化符号。往雅里说,春联有词语,有诗意,还有书法,的确是一种文化载体。这种文化载体,从“桃符”的祈福纳祥,到如今春联的辞旧迎新,潜移默化地在中国老百姓心中形成了一种“信物”,似乎过春节时,家门口必须得张贴春联,不贴春联就过不了年似的。
人类进入21世纪,曾有权威人士断言,中国加入世贸之后,中国的最大优势是文化。而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春联,就是东方的一种文化奇观,一种独具中华文明神韵的人文精神的风景线。当代著名学者、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高度精辟地概括春联:“我们过年过节的春联,更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丽的‘全民性文艺活动’。”笔者对此心领神会,20多年来,始终不渝地坚持每年创作一批新春联,发表于报端,提供于社会,为春联这一“全民性文艺活动”推波助澜。
春联文化,是时代赋予的一种节日风景,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陶冶心灵的精神愉悦。春联文化,既有联律平仄对仗的艺术,又有书法笔墨的艺术,还有春联主人的个性特质的内蕴与张扬。春联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在哪里?春联是古代文明的产物,因而春联文化释放着传统的光辉。春联文化培养了人们的历史情感,年复一年地积累和丰富着春联的记忆。春联文化是年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在编春联、写春联、贴春联、赏春联过程中,感悟年的韵味,感受过年的幸福,从中得到独特的艺术享受。
近年来,随着印刷品春联的商业化运作,“文化人”的笔墨失去了往日的忙碌,也推动了往日的风景。千篇一律的印刷春联贴上一千家万户,春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顿然失去了文化的韵味,失去了笔墨艺术性,失去了张贴者的精神寄托和抒情个性。,只剩下花里乎梢的装饰和铜臭气十足的发财、致富一类的词藻。这些春联金光灿灿耀人眼目、词语不合联律、不讲平仄对仗,充其量是些外表装饰精美的标语口号。试想,市井街巷满是这样的春联,还有什么文化可言。难怪日前“巴蜀鬼才”魏明伦先生在媒体撰文,呼吁春联很有必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加以保护传承,不然,真正意义上的春联就有可能有绝迹的危险。
令人鼓舞可喜的是:今年春节前,重庆市开展“新春联进千家万户”活动,这项活动得民心顺民意,一下子征集到500多万副新春联,相当于三分之一的重庆家庭都贴一副春联。重庆各大主流媒体均以要闻版显要位置及时给予详细报道。由于市民们追捧手写春联,所以春节前重庆市场上的红纸都脱销了。中国楹联学会孟繁锦会长专程考察重庆春联活动时,感慨万千,赞叹不已,以一副对联:“一城纸贵,万户联红”盛赞新春联的“重庆现象”。
春联,是一种独具中国语言、书法艺术的文化,是涉及千家万户的中国文化。在各级政府部门强调文化建设的今天,可不要小视春联文化的作用。对于印刷品春联,各地文化行政部门应当深入市场,因势利导地做好指导管理工作,将只讲豪华漂亮不讲文化品位的劣质春联,堵在印刷源头上。同时,与当地楹联组织协同共识,有目的地指导印制富有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新春联,以满足春节时广大群众的需要。各级文联、书法协会应当在春节前,组织书法家深入农村、厂矿、社区,为人民群众义务写春联,上下呼应、互动,这样坚持几年形成习惯,逐步以手写春联替代印刷品春联,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一个编春联、写春联、赏春联的文化氛围。就象社区健身的秧歌队那样,春联文化扎根于乡土之中,定会开花结果。随着春联文化的回归,春联百花盛开的春天离我们不远了,我们期待着这一天。——(原载《民间对联故事》2011年5月上半期)
[发布时间:2013-07-01 13:09:03 ] [阅读次数:901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