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曾林七绝两首
·黄曼妮诗词两首
·武发俊七绝两首
·王建华诗作两首
·赵彦久律诗一组
·谷雨
·为老同学黄明山所摄鱼塘前芦
·枫叶
·收获之秋
·宗德善律诗三首
·傅瑜七律小辑
·乔英钧诗词一组
·
·李家平诗词一组
·周军民律诗一组
诗人论坛 首页 > 诗人论坛   
浅析毛泽东的诗词艺术

浅析毛泽东的诗词艺术

毛晓海  杨生运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举世公认的伟大诗人,他行有余力的诗词创作,内容博大精深,思想境界高超,且充满革命豪情,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开一代诗风。他的诗词,是从中国革命的曲折而豪迈的历史进程中升华、结晶出来的诗的瑰宝,具有宏大的历史气魄和鲜明的时代色彩;同时,又记录、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历史阶段的和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邃的革命情怀。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情操,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迈奇美的艺术想象,高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的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家传而户诵,影响之深之广,难于伦比。不管是华发银鬓的前辈,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不管是常沾翰墨的作家诗人,还是偶涉诗坛的业余爱好者,在各自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和感情历程中,都会珍藏着一份接触、吟诵、学习毛泽东诗词亲切而美好的回忆。对于我们来说,毛泽东诗词是托举我们精神的鲲鹏;是指引我们“小康”的旌旗;是激励我们壮志的鸣镝;是磨励我们情操的砥石;同时它也是弥漫了家国爱、故旧情、赤子心的化雨润物的春风。毛泽东诗词不仅和我们的革命历史,和我们的伟大时代血肉相连,而且和我们每一个有幸参与、亲历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的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它以强大的艺术力量,深入持久地在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唤起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唤起了富有民族气派、民族风格的诗情和美感。它以光复旧物、开辟新宇的磅礴气势,潜移默化的感染力量,对华夏文化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当代中国人民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一个外国人曾经说过,“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此话并不夸张。

抒发心灵的回声

    1925年2月,毛泽东回到韶山,他象一团烈火,亲自点燃了家乡农民运动的火炬。它引起了湖南军阀赵恒惕的极大恐慌,因而下令通缉毛泽东。在群众的掩护下,毛泽东于同年8月秘密离开韶山,前往长沙,准备南下广州。已是深秋时节,毛泽东在长沙独自漫步橘子洲头,望着万山红林,漫江秋色,一时心绪潮涌,感慨万千。写下了优美的词章《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当诗人挥笔写这首词时,前所未有的中国大革命的高潮已经从北到南席卷全国。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爆发了震动全国的“五卅运动”,多少年来积蓄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反帝怒火喷发出来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6月11日,上海举行有20万群众参加的反帝大会,全国约有1700万人直接参加这一运动。从通商都市到偏僻乡镇,到处响起“打倒帝国主义”的怒吼,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革命浪潮。广州、香港的工人举行了世界工人运动史上从未有过的坚持16个月之久的省港大罢工,沉重地打击了英帝国主义,演出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雄伟的一幕。
    正在家乡从事农民运动的毛泽东为“五卅运动”已在湖南发出反响而欢欣鼓舞。6月2日,学生讲演队的旗帜已飘扬在城市街头,《大公报》的号外飞满街衢。6月3日、4日,工人和学生宣传队遍及湖南城乡内外。6月5日,湖南约有10万多群众参加了空前的反帝大示威。毛泽东为大革命的洪流所激励,心潮逐浪高,如同他自己所说,写《沁园春·长沙》时,心情是舒畅的。
    这是一首发自心灵回声的词篇。诗人通过重游橘子洲头的即景抒情和往事回顾,反映了大革命生气勃勃的时代精神,抒发了革命者激流勇进的豪情以及诗人对中国革命的深切关注。
    上阕着重写景,但景中寓情。其结尾闪耀着革命者立志主宰乾坤沉浮的宏大抱负。下阕转入着重抒情,又不乏情中含景。其结尾的深寓在于表达诗人那种在时代大潮中,乘风破浪,奋勇进击,立志振兴中华的壮怀。整个词篇以情为经,景为纬交织而成,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体现深沉又博大的心胸

    《清平乐·会昌》这样写道:“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写于“反围剿”战争形势的危急时刻的著名词篇,以饱满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高度概括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充分展示了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困难面前所表现出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对革命前途的坚强意志的坚定信念和激流勇进的自豪感。不禁使人们想起了毛泽东留给世人的那句名言:“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写这首词是最好的典范。
    前阕写登山感怀,表述了战胜困难的意志和积极奋发的豪情。起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诗人以含蓄的意境写了革命者迎着熹微的晨光争分夺秒,只争朝夕的积极进取奋勇当先的精神。随后,将登山纵揽眼前秀丽景色的感怀凝聚成难得的绝唱:“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表达了作者的心情是郁闷的。这不仅是由于他本人正遭受“左”倾错误路线的打击而被排斥在红军“反围剿”战争的领导之外,而且更因为“反围剿”的危急形势使他深深感到忧虑不安。他眼看着“左”倾错误路线的推行给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造成的严重危害。此时他的心情不能不郁闷,然而他的心胸却是博大的。词篇中看不到任何忧郁和愤懑牢骚的消极情绪,相反却是对苏区军民的赞颂和希望。
    “踏遍青山人未老”是诗人壮怀豪情的表达,也是为工农红军塑起的一座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雕像。从井冈山到赣南闽西,诗人踏遍青山,经历了多少激流险滩和艰苦战斗。同巍巍千载的青山相比,人生是短暂的。但诗人没有那种哀叹人生短促的靡靡情感,而是发出了踏遍青山永葆革命青春的豪言壮语。革命者永远是年青的,纵然历尽千难万险仍斗志不衰,青春永在。这就是共产党人的英雄本色。正因为“踏遍青山”,饱经风霜,才能得到最严峻考验和烈火锻炼。
    如果说前阕以虚写表达深沉的心境,那么后阕则是以实写进一层拓展风景独好的内容,刻画出了一幅无比壮丽的图景,给人以天空海阔的气度。诗人在心境“郁闷”的时候,苏区这边的雄伟与壮丽牵动着他那博大的胸怀,一种激越豪迈的情感跃然纸上,浓缩成令世人回味不已的绝美词篇,它曾经鼓舞过多少革命战士为保卫这块土地而战斗,也在激励着后来者为建设新生活而奋斗拼搏。“东方欲晓”、“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等警句名言,不受任何时空之限,将随着历史有发展,不断以更新的含义鼓舞我们前进,给我们以热爱祖国、展望未来的巨大力量。
    《清平乐·会昌》是诗人于1934年夏创作的,连同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和《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等九篇精品构成了一组气势雄伟,诗采飞扬的词,多是在马背上哼成的。它们是伟大革命领袖的战斗豪情与杰出诗人的创作激情浑然一体结成的革命诗词的奇葩。

流溢“真善美”的名篇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是作者的一首流溢着真情善美的诗篇。或者说它包涵了真的情谊、善的规劝和美的议论。诗人回顾了在长期交往中建立起来的难忘友情,委婉地表达对朋友的规劝和批评以及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一位革命领袖的博大胸怀和诲人不倦的真诚态度。这不是一般的朋友间酬应唱和,而是以诗来进行恰如其分的思想教育。诗中寓意着精邃透辟的哲理,令人心胸开阔,心悦诚服。
    如果说首联是以追忆两度想见的历史往事,沉浸在难忘的友情之中,颔联以31年后北京重聚已读到华章而点到正题的话,那么颈联“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则体现了全诗的主旨。这一富于哲理性的警句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诗人的宽阔襟胸和共产党人特有的世界观的体现。尾联,又在耐心的批评教育中,鼓励朋友继续前进并形象地指明了正确方向,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期望。
    这首诗是毛泽东运用诗词这一艺术形式团结人民,打击敌人,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生动体现,而不是把写诗作为吟风弄月,舞文弄墨以附庸风雅的消遣。毛泽东对柳亚子的开导,是用委婉、含蓄的诗句,以诚恳的态度表达的,语重心长,情真意切,因而引起了柳亚子深深的思索,终于幡然醒悟,重新振作。并和诗一首,表示接受毛泽东的规劝、批评,不再想仿效东汉严光归隐,垂钓富春江了……
    记得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共产主义的敌人)访华时与毛泽东一见面,就出自内心而非客套地说:“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
 
    主要参考书(篇)目:

    一、《毛泽东诗词讲解》,臧克家讲解,周振甫注释。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

    二、《毛泽东诗词鉴赏》,臧克家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三、《毛泽东诗词的艺术境界》,新华网,2003年9月;

    四、《毛泽东的诗书人生》,新华网,2003年9月;

    五、《中华文化的瑰宝  诗歌史上的丰碑》,贺敬之文,1994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

    六、《毛泽东》,(美)斯图尔特·施拉姆著,红旗出版社,1987年版。
 
[发布时间:2011-11-07 16:29:39 ] [阅读次数:1040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