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蟠龙诗社2024年4月社课
·山南诗社2024年4月社课
·蟠龙诗社2024年3月社课
·山南诗社2024年3月社课
·那些春风中摇曳的小花
·新居
·宗德善咏荷三首(新韵)
·程淑英诗词三首
·李家平诗词一组
·韩启纲诗作两首
·紫墨染星辰词作三首
·杜弘浣溪沙三首
·荒院春暮
·落叶归根(新韵)
·农家新貌
诗人论坛 首页 > 诗人论坛   
《征人怨》:七绝中的难得佳作
唐诗赏析——《征人怨》:七绝中的难得佳作
 
赵彦久
 
 
一、《征人怨》的原文及作者
              《征人怨》 作者: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①,朝朝马策与刀环②。
            三春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④。
 
   柳中庸(?—约775),名淡,字中庸,唐代边塞诗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为柳宗元族人。唐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未就。与弟中行并有文名。与卢纶、李端为诗友。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全唐诗》存其诗仅13首;所选《征人怨》是其流传最广的一首。
 
二、词字注释
   ①、金河:指大青河,在今内蒙古境内,流入黄河。玉关:玉门关的简称,在甘肃境内。
   ②、马策:马鞭。刀环:刀头的环。两样器物都喻示着征战之事。
   ③、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此处指暮春。青冢:汉代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传说塞外草白,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故称其为青冢。
   ④、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三、诗文赏析
   柳中庸这首《征人怨》,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此诗虽亦写怨情,然而诗人却不落俗套;没有征人回首、佳人断肠之类的场面,甚至没有出现“怨”字。
   首句并列两个地名“金河”、“玉关”,二者用“复”字关联。次句并列出“马策”、“刀环”,中间用“与”字连接,各有一个时间副词。诗中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
   “金河”、“玉关”都是征战之地,两地相距遥远;喻示着征人千里奔波的戍边之苦。“马策”、“刀环”虽为两个事物,却是共同说明马不歇鞍、人不解甲的内涵。“金河”和“玉关”、“马策”与“刀环”相比并,再用“复”字和“与”字使之连结,来表现戍边生活的单调与重复,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厌倦之感。换成今天的说法,即:不是金河(内蒙的大清河)就是玉关(甘肃的玉门关,),并且整天价手不离马策与刀环。而“岁岁”、“朝朝”则把这种厌倦之感,以时间的无限延伸而极大地加重了,这种生涯无休无止。
   首联中的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于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诗人用“岁岁”与“朝朝”相对,“金河”与“玉关”、“马策”与“刀环”并举,又加上“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前两句从“岁岁”到“朝朝”,把令人烦厌的重复行为的频率推到极致。诗人巧妙地利用诗句的偶对的特点,使此种情绪得到最充分的表达。至此诗人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中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的无时不在,而且从眼前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了下一联的引申诗句。
   第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阴沉的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荡气回肠。
   第二联中的两句是上联诗意的拓展。“三春白雪”对塞外的环境特点稍作烘托,颇含悲凉之意;该句的着重点是落脚于“归青冢”。“青冢”所在,其时虽属大唐辖境,但毕竟曾为胡域,诗中“归青冢”的“归”字,透露着这样的信息:大约唐军在无战事时在这一带休整;由此可知征人暂无还乡之期。“青冢”在这里似乎还有一种象征的意味:难道我们这些征人也如王昭君一样,将长留塞外么? 如果说前二句从时间写征人的感受、情绪,那么,后两句则从空间张大视角,写证人行军、转战于青冢——黄河——黑山之间,给人以山高水长的距离感。诗人既以“万里黄河”展示地域之广阔,复以“绕黑山”来状写征途之回转曲折。绕来绕去,表明他们不是单线的征战,而是多次的重复与往返。这个“绕”字,与前面提到的单调感一脉相承。诗的前一联写征戍无止期,后一联则写征途无尽头;结构上也恰好对称,于字里行间透着欲归无期的渺茫与幽怨。
 
四、艺术特点
   这首七绝用的是“首句入韵仄起式”,属于七言正格。第一联采用的是“上二下五”句格,第二联采用的是“上四下三”句格;并且两联都分别对仗。
   全诗对仗精工,巧于炼字,别具情韵。首先,从对仗的手法与表现形式上看,绝句两联都对仗的本来就不多;即便是律句(八句的诗),中二联对仗选用不同的句格也并非易事;这是因为受到平仄粘对的限制所致。其次,在对仗的手法上,诗人更是匠心独具,四句诗纳入了八种不同的形式:在两联中,出句与对句都用了当句对(句内对仗),前一联出句中“金河”对“玉关”,对句中“马策”对“刀环”;后一联的出句中“白雪”对“青冢”,对句中“黄河”对“黑山”。还用了叠字对(岁岁对朝朝)、数字对(三春对万里)、颜色对(白对青,黄对黑)、地名对(金河对玉关)、器物对(马策对刀环,金对玉),还有连介词相对(“复”对“与”)、动词相对(“归”对“绕”)等等对仗技巧,可谓难能可贵,在唐代的绝句中无人能出其右。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那么关联,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怨”字来展开。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可谓妙绝。其妙就妙在:写怨而不著一字怨语,毫无迹象可求。诗人布局之巧妙,手法之高明,气象之开阔,格调之雄浑,足以同王昌龄的边塞诗相匹敌。
[发布时间:2014-03-06 10:37:23 ] [阅读次数:891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