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女子诗词学会2024年8月
·夏雨
·感雨
·柳濠湿地游
·韦松词作两首
·赵景华绝句两首
·周军民诗作一组
·老有所乐
·青玉案·游柳壕湿地公园
·刘孝明诗作三首
·小人速写
·玄武湖八景诗咏
·傅瑜七律十六首
·乔英军律绝四首
·曹英敏律诗两首
诗人纪念 首页 > 诗人纪念   
白云生处有诗家



白云生处有诗家


原学玉

 

2013年12月18日,老兄长、诗友白云生先生因病不幸逝世,享年77岁。我与诗友李纯青、张玉复两位老兄长前去老边殡仪馆吊唁。望着逝者的遗像,还有戴重孝的云生兄的子女白晶和白波——这两个我看着她(他)们长大、现今已过不惑之年、身为人母、人父的两个孩子,我不禁潸然泪下。这是无法控制、从心里流出来的泪水。算起来,我与云生兄结识已40年了,其中,在一个机关工作的时间长达7年。往事历历在目,抚今追昔,不胜感慨万端!人生暂短,生命也实在是太脆弱了,从发病算起,仅仅两个多月,人居然走了——云生兄,你走得早了一点,过于仓促了。

白晶,白波向我转告云生兄的生前的嘱咐:出个人诗集——《白云生诗集》。云生兄生前已将此诗集的草稿,收集整理成册。嫂夫人王秀娟嘱托我做好这本诗集的整理、订正、校对、印刷出版事宜,完成云生兄的遗愿,以倾对亡灵的不尽悼念之情。嫂夫人和其子女的理解、信任,令我感动。冥冥之中,似有一种必然:是缘分,也是天意。这是我心甘情愿做的事。不客气的说,做云生兄诗集的编辑,我是有资格的,40年的交往,我太了解他了,包括他写的一些常人难以辨识的简化字。

出版个人诗集,这个愿望由来久矣!两年前,云生兄曾与我谈过两次。以他的诗词作品水平而论,在十几年前结集出版个人诗集,也是够格的。

说起诗词,我和云生兄的交往可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对于诗词理论、诗词鉴赏和诗词写作,我和云生兄所见略同,比较能谈得拢。在老边区红旗公社(今二道沟镇)共事期间,闲暇之时交谈,偶尔也涉及到诗词。记得1975年夏季,云生兄来到三道沟大队,当时,我在这个大队蹲点,正赶上雨天,午饭后,我拿起上面赠送的新版《红楼梦》,同云生兄一边随便翻阅,一边谈: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直翻阅到“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从字面解释,联系到《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书中的人物身世,以及作者曹雪芹的生平遭际。我们谈得甚为投机、畅意、尽兴,也因此结下了不解的诗词之缘。须知,当时,在一个连高中毕业生都少得可怜、文化落后的乡间,能找到在一起谈《红楼梦》,而且是其中的诗词歌赋,能有几人欤?!说是三生有幸也不过分。

如果有人问:当今营口诗坛谁称得上是一家?我会毫不犹豫的把白云生兄列入其中——虽然称得上是诗家的人数并不多。但云生兄却是名副其实的诗家!这当然只是我的一管之见,并不能代表也无权代表他人。

在我看来,最有资格站出来说话和评定的还是诗词作品本身。至于其它因素,都无济于事,都是枉费心机——徒劳的,尽管也会喧嚣、热闹一阵子。脱离实际、主观因素搞出来的、漂浮在水面上的东西,终究是要沉下去的。我敢这样说,云生兄的诗词作品是有分量的,它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事实的推敲。

这本诗集记录了云生兄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参加工作以来、晚年退休、直到临终,近半个世纪的实践活动和心路历程。它决不是浅唱低吟、自我消遣、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作品。例如:《海南十咏》(1974年春)、《破阵子?三道沟》(1974年春)、《三道水田还家记》(1974年春)、《水调歌头?稻草》(1975年2月四栋房)、《清平乐?忧雨》(1975年四栋房)、《党家河南口西移工程施工》(1976年2月)、《机插秧叹》(1978年)、《浪淘沙?红旗公社粮食自给喜赋》(1979年秋)等诗词作品,当其时,云生兄先是在老边区柳树公社工作,以后又调到老边区红旗公社即二道沟乡政府任农业技术员,旋即又提任为主抓农业和教育的副乡长。这些诗词作品,是一个农村基层业务干部在风狂雨骤的年代,顶着各种压力,忙里偷闲写出来的篇章。尽管在文字方面有待进一步推敲,未必那么熨贴、隽秀、典雅。但它却是青春、生命的付出和见证。农忙时节,云生兄奔波劳碌于田间垅亩中,抗旱阶段,居然连续几天没睡上一个好觉,有时,甚至连续几个月不回一次家。这是我的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云生兄心中装着:第一是工作,第二是工作,第三还是工作。正如其诗云:

1972年调二道沟抒怀

远途工作自多艰,革命顾家难两全。

逆水行舟须奋棹,公心岂让妻儿缠。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工作狂,就工作状态和精神境界而言,把他划入水稻专家袁隆平一类人物中去,一点也不过分,是属于扑倒身子干,甘于奉献型的。回忆云生兄那种忘我工作的精神,不仅使我想起革命导师曾经说过的话:“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流下热泪。”

当然,这不单单是云生兄一人,而是一代人的行为,一代人的付出,一代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民以食为天”,云生兄这些记录、描绘远种田的诗词,是天字第一号的作品,是焕发着公而忘私精神,充满着时代气息的,而又有别于古代的新的田园诗。读这样的诗词作品,会勾起过来者对当时风餐宿露,战天斗地场景的回忆而情不自禁;读这样的诗词作品,亲身经历者能从诗的字里行间中闻到农家育苗、插秧、水稻缓苗、封垅、扬花、秀穗、晒米散发出来的清新、清香的气味;读这样的诗词作品,人们仿佛能听到:桃花水沿着沟渠下来,发出潺潺的流动声;水田平整土地时农夫驱赶耕畜的吆喝声;田间施肥、拔草、挥镰,场院堆垛、脱粒劳动的欢歌笑语声。尤为可贵的是,云生兄不仅是其中的参与者,更是那场战天斗地会战的指挥者,其感触殊深、体会殊深,不言而喻。例如《机插秧叹》,绝非是等闲的咏叹调,他一个长期从事农业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层业务干部,满怀焦虑而又带有几分无奈的一声感叹,极有讽喻焉。

除了田园诗外,我更看重的是云生兄的咏史诗,他的这类诗在当今诗坛亦当占有一席之地。例如:《端午志言》(1986年)、《刘公岛二首》(1989年)、《登秦始皇陵二首》、《梁山十咏》(1989年)、《读三国叹魏延》、《咏清明上河图》、《读黄巢咏菊诗》等等。不妨举个例子:

                                                    读三国叹魏延

                                                   

长沙挂罪寄头颅,反骨端能累丈夫。

一个魏延容不得,孤家寡业怎堪扶。

振臂襄阳冒镝锋,长沙功罪论匆匆。

真心屡捧无人鉴,誉毁纶巾羽扇风。

子午奇兵计不行,徒凭长策失街亭。

临刑空洒辕门泪,不使英雄获勒铭。

头生双角梦何如,五丈星沉计不疏。

防魏原来胜防魏,冤魂应恨锦囊书。

 

    组诗四首没有废话,诗语十分洗练,见地十分精到。“一个魏延容不得,孤家寡业怎堪扶”、“真心屡捧无人鉴,誉毁纶巾羽扇风”、“子午奇兵计不行,徒凭长策失街亭”、“防魏原来胜防魏,冤魂应恨锦囊书”。史家慧眼,史笔犀利,一语中的:征西大将军、南郑侯魏延之死,实乃千古奇冤,是遭小人陷害而死。所谓“造反”的罪名,根本不能成立。它是杨仪一伙凭空捏造出来的,它又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凭借着“合理想象”演义出来的。此等诬陷不实之词,就连编写《三国志》的陈寿也不认可。丞相诸葛亮未必大公无私,亦有狭隘的一面。战功赫赫,军事才能略胜诸葛孔明一筹,堪与司马懿匹敌的魏延,陷入了由顶头上司诸葛亮生前死后一手策划和导演的“锦囊书”即所谓的锦囊妙计的圈套,悲夫哀哉!这是真正的咏史诗,振聋发聩!再如:

读《于天墀诗集》感赋

2002年丙子本序四有云:“觉诗少好题目,且咏物占全集之半,殆系境遇使然。”因有感而赋。

天赐华春八斗琛,堪凭妙笔绘嵚岑。

东风不送辰州雨,坐困才人对雪吟。

纸阁油灯岭月情,诗书香里竞崚嶒。

红尘难觅开心处,百物拈来入性灵。

独向东山卧莽榛,盘桓不误咏坛春。

嗟贫怨世君羞踵,咏物堪争第一人。

暗世无才胜有才,量才玉尺已量财。

奇才不及奴才贵,伯乐更张爱劣骀。

    百余年来,自桑梓先先贤、晚清?著名诗人于天墀先生诗稿问世以来,赏析、点评之篇章多矣!云生兄这四首点评诗尤为突出。“东风不送辰州雨,坐困才人对雪吟”、“红尘难觅开心处,百物拈来入性灵”:既点出了于诗“觉诗少好题目,且咏物占全集之半“的原因,”殆系境遇使然”,同时也指明了于诗风格的源远,属于清?袁枚所代表的灵”一派;“嗟贫怨世君羞踵,咏物堪称第一人”:“咏物占全集之半”,是于诗之遗憾,而就诗的选题而言,又恰恰是于诗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暗世无才胜有才,量才玉尺已量财”:好句!透彻警醒之语,入木三分;“奇才不及奴才贵,伯乐更张爱劣骀”:污浊腐败的社会环境,使选材的标准居然也发生了严重的扭曲,伯乐不在是当年的伯乐了,他爱的是財富,依附的是权贵,一切以“財”“权”为标准——因此,他选拔和荐举的不再是“奇才”、“千里马”,而是“奴才”和“劣骀”!诗写到这个份上,实属不易。云生兄之咏史之诗,似受鲁迅杂文诗风之影响,以深刻、犀利、辛辣见长。再看:

毛主席诞辰110周年敬赋  2003

踏遍青山挽陆沉,千难万险救斯民。

风云初定身先去,痛煞神州百姓心。

伟绩丰功史不泯,文韬武略渐成尘。

几番阴雨遮红日,五卷雄文话愈真。

枪林弹雨不怜身,肝胆全抛烈火焚。

七位亲人捐碧血,高官未见付儿孙。

书生走马统千军,胜似孙吴百战身。

莫测当推三战役,纵无神助也如神。

马上哼诗妙语频,工农唤起主乾坤。

延安一席开心语,引领风骚无限春。

开天辟地靖妖氛,再造神州第一人。

泽惠东方今未忘,黎民领袖永连心。

 

    组诗六首饱蘸深情,追忆和颂扬了毛主席的丰功伟绩,见地深刻,评价到位。“痛煞神州百姓心”、“五卷雄文话愈真”、”“高官未见付儿孙”、“书生走马统千军”、“工农唤起主乾坤”、“再造神州第一人”——由衷倾腹之言,读之,令人感动不已。是颂扬人民领袖,也在考问当今的“人民公仆”们。这一点在云生兄的诗中得到了进一步阐释和描述:

                                                 述志     2003

                                                   

放下农书读楚骚,违时遗老愧渔樵。

年华情笃医穷白,皓首歌羞刺鬼妖。

至理声微甘俯首,荒言势赫不弯腰。

丹心早入幽灵界,取志追寻马列毛。

为报三春雨露津,远来何惧路艰辛。

胸无大志堪经世,腹有微才可惠民。

稻浪更新荒草甸,光阴催老尽心人。

兼程不畏天时晚,取向吟坛寄冗身。

    “丹心早入幽灵界,取志追寻马列毛”、”胸无大志堪经世,腹有微才可惠民”,以诗明志,述了云生兄始终不渝的信仰和追求。

同云生兄一样,我亦有毛泽东之情结。在我看来,无论如何,毛泽东终究是一个无法从历史上抹掉的伟人,是一个中华民族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无法否定的巨大的存在。他的历史功绩是无与伦比的。一些小丑们千方百计诋毁攻击他,也正说明了他的影响力的巨大而深远。眼下,那个在大陆盘踞22年后,旋即又狼狈的离开大陆,龟缩在一个海岛上的独夫的身价,据说也有点“升值”了,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他和他的那个“帮”,肯定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统帅、指挥下的人民解放军的手下败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的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获得了空前的巨大的成功——光昭日月,彪炳史册!

云生兄在古典诗词方面的造诣颇深,成就是多方面的,其诗词作品曾得到当代诗词名家们的赞许和推介。“君诗从未等闲吟”,云生兄诗词作品最大的特点是直面人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思想深刻,情感炽热,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即便是咏史诗也不例外,鉴古览今,亦有讽喻焉。咏物之诗数量很少,但却首首可圈可点,标格高卓,弦外有余音。窃以为喜读于(天墀)诗——咏物诗者,不妨也读一读白(云生)诗——咏物诗。再看:

                                                                 访友途中

                                                       

长渠送水润畴畦,又是粳花欲放时。

忽忆万民担冻土,依稀十里展红旗。

条田已傍千行树,耆首频添两鬓丝。

访友酌诗添乐趣,嘉陵摩托当驴骑。

稻禾收过敞田畦,乍冷还温偶暖时。

地里铁牛翻沃土,山间柞叶织红旗。

眼观果圃千方树,心喜秋蚕万缕丝。

于暮访踪饶有趣,嘉陵虽旧两人骑。

 

    七律两首所描绘的景象亦是我的亲身经历,“嘉陵虽旧两人骑”的两人,其中就我一个——我是“坐乘车”的。我和云生兄在营柳的土路上向东——杨家壕村的方向驰去,惜访友不遇,旋即又折回来。一路上,我们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十分欢快,追忆当年开荒造田会战、插秧会战、三秋会战、冬季主干渠清淤会战,饶有兴味:面对着“长渠送水润畴畦,又是粳花欲放时”的季节,“忽忆万民担冻土,依稀十里展红旗”热火朝天的会战场面,而今“条田已傍千行树”、“眼观果圃千方树”,怎不令“耆首频添两鬓丝”的亲身经历者百感交集!这两首诗在云生兄感事抒怀诗中,极具代表性。它不是一般的自遣应酬之诗,没有实际生活感受,没有对那段经历的深厚感情,没有较高的古典诗词修养和写作能力,是写不出来这般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文字的。

顺便说一下,“依稀十里展红旗”,原句是:“曾经十里展红旗”,是我建议将“曾经”改为“依稀”的,云生兄欣然接受。当然,这种切磋交流总是相互的,我的诗词作品,云生兄也动笔帮我修改过的,增色不少,获益匪浅。

云生兄在老边区工作和生活长达近半个世纪,对老边的这块养育他的土地是怀有深切的感念之情的,这种情感在他的许多咏家乡和抒怀言志的诗词作品中流露出来,请看:    

沁园春,家乡赞1999

似梦如烟,五十年间,换个老边。看平畴万顷,翻摇稻浪;青山果艳,绿水鱼欢。美厦拥城,通衢如织,百肆盈街市井喧。兴科技,敢攀峰揽月,竟占春先。    今朝笑语欢颜,叹往昔饥寒孰可怜。任朝更代改,蓬荒苇沼,官吞畦掠,苦不堪言。红日东升,天翻地覆,推倒当头三座山。迎新纪,更扬鞭跃马,再上层巅。

首句起是突兀,巨笔如椽,笼罩全篇。老边区的乡亲父老目睹家乡巨变者,读此开篇,谁能不为之感动,边城郊野的一草一木亦当为之动容!接下来写家乡的今昔变化,既具体又概括,既典型又普遍。这正是写《家乡礼赞》之类作品的好笔法,深得其中之三昧。此词在大量的咏老边的诗词作品中允称代表之作,当不为过。

这便是云生兄的家乡情结,也是他的职业情结——长期深入实际,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与那里的干部群众结下深厚的友谊。这是他的诗词创作的最深厚的基础、最丰富的源泉和汲养。

云生兄诗词成就还得益于他的家庭教育,自身努力和天分。他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文道家传,自幼受到了很好的启蒙教育。他酷爱学习,酷爱读书,是一个学习型的业务干部;他记忆力很强,知识渊博,涉猎文史地哲诸多方面,并有自己缜密的思考和独立的见解;他从事诗词创作起步很早,中学时期,他已经写诗词了,在大学时期,偶发诗兴,随即动笔,便出语不凡,这在他的个人档案里的思想汇报中,曾有所透露,请看他在37年前填写的一首词:

念奴娇?感事抒怀     1976年春

春来恨晚,盼东风、快把河山点染,荡尽人间冰雪寒,务使残霜消散。大好河山,难消白絮,何日花烂漫。惊雷欲动,几时冲破霄汉。   横眉冷对寒潮,百般宛转,欲把行人断。风雪不拦心切人,岂惧烟尘迷漫。今生志在,争乾坤红遍,方偿夙愿。征程无限,喜迎千锤百炼。

    最先看到这首词的是当时公社机关的一位领导,我是第二个见到的,那天中午,窗外正飘着小雪花。词是有感而发的:“春来恨晚,盼东风、快把河山点染,荡尽人间冰雪寒,务使残霜消散。”企盼之情,何等急切!“大好河山,难消白絮,何日花烂漫。惊雷欲动,几时冲破霄汉。”此语很有分量,既切时令,是眼前所见,也颇有有寓意,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观察形势。词的下片亦是如此:“横眉冷对寒潮,百般宛转,欲把行人断。”紧承上片,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言志,表明了了诗人鲜明的态度和立场。“寒潮”“ 百般宛转”,但词语并不“婉约”,是“横眉冷对”。“风雪不拦心切人,岂惧烟尘迷漫。”好句!词语厚重、凝重,其感人之处就在这里。词的末尾:“今生志在,争乾坤红遍,方偿夙愿。征程无限,喜迎千锤百炼。”境界提升,意境大开,意味深长,这是那个时代人的理想和追求,是真情的表露,而绝非是泛泛的空谈。云生兄的诗词修养和造诣由此可见一斑:出道较早,水平很高。

毋庸讳言,云生兄也有他的“弱点”——“书生气十足”,正如他在七律《老来述怀》中所言:

不修边幅不迷神,一片丹心毁直唇。

未审权谋争捷径,尽抛肝胆报平民。

    这是诗的前四句,它是云生兄的自画像,比较形象,用一位“赞美”我的诗友的话来说,“是一个纯知识分子”,头上冠之以“知识分子”还不够,还要在前面加一个“纯”字!诗人嘛,惯于“温柔敦厚”,说话、作诗,喜欢绕弯、含蓄表达,“纯”,字外有音,实际就是“痴儍愚呆”的代名词——个性太强了,太执拗了,太不识时务了,太不跟形势了,太古板了!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书生气十足”,大概也“点化”、透露了这个玄机——“书生气”概括没到位,还须在前面加上两个字:“十足”,对“纯知识分子”的“纯”度,做了定量分析——是百分之百的“纯”,这才“功成圆满”。这种对“知识分子”的“纯度”所作的绝对“纯”的“定量分析”,堪称是一个大发现和大创作。可就是这个“弱点”,成就了云生兄的一番事业:作为主抓农业和教育的副乡长,作为老边区的科委主任,他的工作有声有色,成果丰硕,业绩突出;而作为一位诗人,其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特点,在当代营口诗坛独树一帜,不可或缺。

在我看来,所谓的“书生气十足”、“纯知识分子”,对于处事、为官、从政而言,不圆滑,不练达,不能做到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也许谈不上是什么长处。但对于作诗而言,则是必须的,不妨说它就是个优点!诗人没有个性,没有棱角,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对主客观世界独特的观察和独特的心理体验,没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不能察人所未察,道人所未道,而把“官场现形记”的那一套——善于“摆平”、善于投机钻营、善于揣摩“大人”心里想什么、善于投其所好、善于逢场作戏——用到作诗上来,那能写出什么好诗!

当今浮躁的诗坛,常拿古人作比较,开今人的“涮”,什么“当代小杜”,“当代大苏”等,在我看来,纵然是“当代屈陶”、“当代李杜”也没啥意思,道理很简单,时移境迁,没有可比性,不科学。云生兄是“当代的——哪一位”?白云生和“哪一位”都不着边,白云生就是白云生,他的诗词有自己的特点,是谁也不能替代的,其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须要提及的是:云生兄生前不仅对老边区的农业、科技有突出的贡献,在文化立区方面也尽了一份力。

    他是2004年出版的《老边百年诗词集》的首倡者,这是一个创意,难能可贵。而笔者则在桑梓先贤范守谦先生及其家族的诗稿的发现和收集、已故著名学者和诗人杨士首先生的诗稿的收集和保存方面,做了一点微薄的工作。这部分诗词作品写作时间跨度长达60余年——从上个世纪初截至到上个世纪60年代。没有上述这些工作,就不会有《老边百年诗词集》的结集出版。

2002年夏,经云生兄提议,与时任中共营口市老边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学联合会主席程权政兄结伴成行,到营口市内找到我,权政兄向我转达了区委、区政府关于编辑《老边百年诗词集》的决定,并请我参与这项文化工程的建设。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尽点力,理所应当,我二话没说,欣然应聘。

 “白云生处有诗家”,这是这篇序言的题目,借用了唐?杜牧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句,只改动了一个字。“白云起落緣课卜;一石翻腾看潮生。”这是云生兄的一副“嵌本人姓名联”。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也是对他的笔名“卜一石”的极好诠释:纵然人生如“白云起落”,随“緣课卜”——从容、超然、淡泊;但内心并不平静,有似“一石”击水“翻腾”,“看潮生”,汹涌澎湃。其实,云生兄是一个心肠很热,很重感情的人,是一个真正的热血男儿。不然,他怎么能写那么多感动读者的好诗呢!请看:

                                              自嘲晚景三首选二

                                                   

日陪嬉戏让天真,窃隙匆忙续晚吟。

小手随来争纸笔,声声报号大孙孙。

四岁乖童厌瘾翁,连装咳嗽看情形。

高声忽报烟烧手,频指灰缸叫快扔。,

      这是《自嘲晚景三首》的前两首,通过具体形象和情节,把祖孙隔辈亲情描绘得惟妙惟肖。谁说“书生气十足”的“纯知识分子”痴愚冷漠?!他心中装着一团火!云生兄又是孤独的,他对历史、现实、人生的洞察和彻悟非常人所及;他的信仰、价值取向、人生追求,思想境界,亦非现今那些自以为看透了人生,把握了处事、谋财、争名三昧、诀窍的聪明人所能理解。“高处”从来是“不胜寒”的,有如他的名字——白云生;“白云生处”的“霜叶”,非同寻常,色彩浓烈、厚重,“红于二月花”,极富沧桑感——这便是白云生的瑰丽的诗篇,这便是白云生大悲悯、大爱恨的人生境界。白云生和《白云生诗集》出在老边区,非同寻常,他同桑梓先贤、国内著名学者、诗人杨士首和杨士首诗词集——《霜枫集》一样,是可以传世的。这是我的家乡老边区的光荣,也是营口地区诗词界的光荣!

也毋庸讳言,《白云生诗集》亦绝非是完美、无可挑剔的。这一点带有普遍性,诗仙、诗圣的诗集也不例外。

《白云生诗集》的问世,它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锐的问题:诗人要不要从自吟自唱、自我消遣、自我欣赏的小圈子中跳出来?要不要投身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要不要有家国情怀?要不要关注国计民生?要不要关注民间疾苦?要不要为人民“鼓与呼”?要不要报答养育我们的衣食父母——老百姓?要不要有政治良知?要不要有做人的良心?究竟什么是我们诗人应主要关注的问题?对此《白云生诗集》作了明确的回答,诚如现当代已故的著名诗人贺苏老人诗中所言:“歌吟不入苍生耳,愧对苍生雨露恩。”云生兄对那些无关痛痒、无病呻吟、无聊自遣、矫揉造作、水裆尿裤、肤浅庸俗、云山雾罩、不知所云的作品,很不以为然,用他的话来讲就是:“写些什么乱七八糟的!”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狗屁诗!对此,我亦有同感,我曾撰写了三副联:

                                                                         

                        读黄巢菊花诗有作

瑰丽赋唐音,显战士英姿,冲天香阵黄金甲;

铿锵协楚韵,展骚人风采,立地男儿血性诗。

读黄宗羲、钱谦益诗词作品感赋

持节有终,足堪垂范;

做人无格,何以为诗!

  

汨罗江畔游人,心仪久矣,余宗屈子而尊老杜;

十字街头歌者,情寄远哉,韵步楚骚亦和唐音。

连编辑带校对,还有写序,前前后后,断断续续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总算是完事了,嫂夫人和侄辈们的托付,岂能不尽心竭力!这也算是我对长眠于九泉之下的云生老兄的一个交待。

临终前,云生兄曾将出版个人诗集之事交付儿媳罗艳玲办理。侄媳小罗不负重托,云生兄逝世后,尊婆母王秀娟之命,随即出面找到了我,托我协助办理其公爹诗集的编辑出版事宜。嫂夫人在电话中对儿媳小罗赞扬有加:公爹闹病直到逝世、安葬,围前围后,忙前忙后,甚为孝敬,甚为周到,甚为得体;邻里争夸,都说贤侄白波娶了个好媳妇,孝顺、贤惠、能事,是白家老人的福气。

临末谨赋小诗14首,以表达我对老兄长白云生诗友逝世的悼念之情:

丝瓜架下笑声飞,白发诗人咏夕晖。

相约曾言三十载,如何驾鹤竟西归。

微言为问有谁知,家国吟怀万缕丝。

人性人心说人话,真情真识赋真诗。

成熟归于大自由,乐携风雨结同俦。

一生奉献在原野,赢得秋来雪满头。

诗由心吐语由衷,金石扬声化作虹。

试玉何须三日满,一清见底碧波中。

无遮拦口直心肠,易惹人嫌锋露芒。

意气书生绝纯粹,纯能十足忒阳光。

歌吟从未赋清闲,几见无关痛痒篇。

心路心程心迹印,心声心韵动心弦。

忧患人生几闯关,慣于酸辣苦中欢。

踏穿世路山平坦,战士开怀笑傲寒。

与命何妨拼一争,风霜雨雪伴征程。

吟成绝笔诗流血,到死不忘家国情。

情系村郊最底层,乐同农户结亲朋。

逢人提起稻梁事,上下浑身热气腾。

激情如火似泉喷,无赖诗魔伴晓昏。

天赐人生大乐趣,回眸时看小孙孙。

十一

底事春来降劫灾,天涯芳草没蒿莱。

囊中锦绣谁人识,千古文章未尽才。

十二

一石峥嵘衔白云,来从高处辨纷纭。

诗心惟有天知晓,独向孤寒觅雁群。

十三

放怀泼出满天霞,秃笔情钟战地花。

无限风光来远上,白云生处有诗家。

十四

四十年交感触深,对床夜雨敞胸襟。

偿兄前世今生愿,一集编成慰我心。

[发布时间:2015-10-27 14:27:36 ] [阅读次数:2532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