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国庆节游英雄园
·国歌颂
·张书华七律两首
·营口赋
·李家平诗词一组
·匡天龙新诗三首
·赵海彬诗词一组
·春雨
·孙长印七律两首
·姜元谦七律两首
·王地邦词作两首
·国庆兴怀
·祖国颂二首
·元旦畅怀
·劳动逐梦
营口诗词 首页 > 营口诗词   
读《持亲小作》 有感

读《持亲小作》 有感


原学玉

 

侍亲小作
90岁高龄脑萎缩老娘喂饭

鱼肉青蔬重入砧,倾心细细酿真纯。
情牵齿落期颐近,风烛残年老病身。

碗里温馨心上安,一勺一口总香甜。
常思母爱扶羸弱,我陪椿萱度晚年。

繁衍代谢古今传,敬老奉亲留美谈。
非是高官能足愿,稀粥烂饭慰心安。

每念高堂盼女归,忧思寒暑孝心违。
海味山珍无力取,粗茶亲奉报春晖。

为双亲洗脚
求取瑶池水一方,床前亲手试温凉。
人生阔步期颐近,春夏秋冬足丈量。

双手轻柔仔细搓,真情泛起爱心波。
排忧促健新招式,泡脚亲尝试按摩。

为老母洗澡
岁月摧修背似弓,当年俊美冶成翁。
齐家爱国皆梁栋,转瞬身难耐弱风。

双手扶亲入碧池,温馨脉脉母心知。
惟期烦恼如灰渍,尽洗无余康寿时。

为双亲理发
偷闲学艺侍双亲,顶上功夫几练新。
梳剪随时无有憾,纵然耄耋倍精神。

岁月相摧百味尝,青丝如染已成霜。
人生尽享天伦乐,剪却烦忧更健康。

为老母亲剪指甲
心血当年育壮芽,一双玉指护琼花。
殷勤岁月真情爱,挡雨遮风守候家。


如今枝老燕归巢,修甲清污烦恼消。
乐享天伦人羡慕,如兹福寿倩谁高。

这是中华《诗词月刊》主编李书文女士用短信发给我的《侍亲小作》组诗。读了这些情真意切的“小作”,作为老乡和诗友,凿实让我感动。

组读《侍亲小作》,用纯白描的修饰方法描绘,像似在说话,自言自语,又像似在心中默默念叨。因为是在“说话”、“念叨”,毫无雕饰,十分通俗,十分天籁,十分接地气,所以让人感到十分亲切。窃以为这是《侍亲小作》这类题材最佳的描写方法。本来嘛,侍奉最亲的人。———生身父母,日常的衣食起居,天经地义,有什么可张扬的呢,还是自言自语地说话,在心中默默的念叨吧!

     组诗《侍亲小作》有四个题目:《为九十岁高齡脑萎缩老娘喂饭》、《为双亲洗脚》、《为老母洗澡》、《为双亲理发》、《为老母剪指甲》———这些“侍亲”的细微的情节,不仅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生活琐事,而且也是我的亲眼所见。它的感人处,就在于真实!在心中默念,絮絮叨叨中,向世人展现了书文作为一个从山沟走出来的文学事业的成功者,大山的女儿,那种散发着泥土馨香的善良、淳朴和率真的天性。

屈指已近十三载矣!20046月,我应书文之邀来到长春市,参与了由她主编的大型工具书《中华实用诗韵》和《中华词律辞典》的编写工作,晨风夕露,床前灯下,我目睹了书文侍奉双亲的情景。年逾八旬的老爹,因脑血栓留下的后遗症,语言迟钝,身体半瘫,行动十分不便,长年病卧在床,老娘的腿脚也不利索,日常生活不免要和老伴发点脾气。作为女儿的书文,不仅要照料父母的日常生活起居,同时也要从中调停“矛盾”,还要上班工作,在省政协主编《长白山诗词》,同时,主持两部大型工具书的编写工作,说是日里万机,疲于奔命,一点都不过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有限的精力可以发掘、发挥到最大化。书文是个工作狂,她的工作热情、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让我感到吃惊和由衷的感佩,她就是这样一个把有限的精力最大化,不断创造奇迹的人。

为了让父母散心、开心、消除长年“卧床”在家中的烦恼,20048月,书文携全家(随行的还有我和内蒙古的诗友王守仁诗友)乘车、搭船来到了松花湖畔,吃野味湖鲜,观湖光山色,坐在轮椅上的老父亲,紧握着老伴的手,向四周频频指点,乐得合不上嘴。至于带领父母到长春市胜利公园,动物园去“玩”,就更不待说了。总之,书文“忙里偷闲”,只要有可能,就尽量争取时间,让父母到户外逛逛、散散心。

2008年,老爹病逝后,老娘的脑萎缩症越发严重,最后发展到连天天在其身边侍奉她的女儿也认不出来了。大小便失禁,一天到晚,内衣内裤几洗几换。不能自己就餐,也不知道就餐,喂就吃,不喂从来没有说“饿”——主动就餐的时候。老娘完全痴呆了,生活完全失去了自理的能力。侍奉这样的老娘,其难度可想而知,一时照顾不周,就可能出事。近几年,书文和她的三个姊妹轮班侍奉老娘,轮到书文侍奉时,她全天候留在家中,守在老娘身边,她与老娘住在同一个卧室内,老娘就睡在她的身边。书文经常给老娘洗澡、洗洗涮涮整天忙个不停,室内外收拾得十分干净,卧室内、老娘身上一点外味都没有。“鱼肉青蔬重入砧,倾心细细酿真纯。”然后,再“一勺一口”地喂到老娘口中,这是真实情节的再现。须知,这是长年如此啊,谈何容易!每提到这事,父老乡亲、同事、诗友们无不为书文和她的姊妹们的事迹所感动而赞不绝口,特别是对书文更是赞誉有加,侍奉双亲,书文带了个好头,是出了大力的。听到这些啧啧称赞之声,书文总是淡然付之一笑:“这是太平常不过的了,父母生养我,孝敬父母,让父母安度晚年,这是我应尽的、而且是必须认真履行的义务。“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在书文的影响下,孩子们也十分孝敬姥爷和姥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写在这里,不禁使我这个七十挂零的人思绪奔涌,感慨万端。

什么是诗?诗不一定非要写在纸上,实际行动远远胜于写在纸上的一行行文字。书文的《侍亲小作》凡五咏十二首,是一组饱醮深情,感人至深的佳作,比这佳作更美妙的是她十几年来,一以贯之的“侍亲”的行动。这是人世间最美妙的画图,最美妙的诗篇!?

诗要不要与做人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不言自明的常识。什么是诗格与人格的统一?什么是诗品与人品的统一?书文的《侍亲小作》以她自己的实际行动,作了最好的回答。因为真,唯其真,所以读此佳作,才让人十分感动,分外亲切。一笺佳作感天地,催我双眸热泪流。

究意什么是我们诗作者应着力关注的问题?读《侍亲小作》使我深受启发。诗的取材,诗的题目,诗的内容,当然应是不拘一格、大小咸宜的。但无论如何应是诗作者有感而发的,有其深切的体验和独特的观察视角而写成的。《侍亲小作》就是在这种坚实的基础上,长年累月的沉积而喷发出来的!虽是“小作”,但小中寓大,它是人世间最可珍重的,千古传承的大孝,大爱!盛赞中华美德,千古重人伦。

由此,使我想到了在诗词刊物上写的一些“三应”的唱和之作,在网上发表的一些所谓的“网恋”之作,这类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屑一顾的“废品”,说句不好听的话是诗词垃圾。其中最大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字:假!它无关痛痒,无病呻吟,是在凑句子,凑对子,是为唱和而唱和,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看到这些唱和之作,有时不禁使我哑然失笑!这就是我们诗家的“大作”吗?语滔滔,几分真?对方值得你去唱和吗?你到底了解唱和的对方及其作品有多少?对方又了解你有多少?对此,你所知不甚了了,你干啥要去凑这个热闹?这岂不是自作多情吗?除了唱和、跟着迎和凑趣外,难道我们就真的没有别的创作素材和题目可写了吗?《侍亲小作》,这题材,这题目有多好啊!诗人们为什么不去关注这些日常生活所闻所见,甚至就是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呢?而去花费那么大的精力去写一些十分庸俗、十分无聊、十分无用甚至是十分让人恶心的、肉麻的应酬之作呢?有些诗词刊物和诗词网站,让这些“豆腐渣”作品充斥其中,甚至办刊者、网主牵头搞!一人写诗,征求天南地北唱和,偶尔为之,倒也罢了,还不厌其烦地反复搞!自以为自己在诗界有人气,有号招力,一呼百应,实则是在瞎起哄、乱吹捧,带了一个很坏的头!它败坏了诗词创作的风气,败坏了诗词作品和诗词刊物的声誉,给人们造成一种误解,以为这就是“诗”,这就是“写诗”,这就是诗词刊物,诗词网站,难怪读者们十分讨嬚——什么狗屁玩艺!

因为是我的亲眼所见,多少有点发言权,所以,才有感而发,即兴写了以上的文字。总之,书文的《侍亲小作》组诗题目虽小,但却感天动地。它真实地抒发了作为儿女的书文至孝大爱之情,足令普天下儿女为之感动。此情此景此作,宜当为侍亲之范例矣!

临末,谨赋小诗二首,以呈书文诗友:

一路推车好景看, 双亲欣慰我心甜。

松花湖畔三餐爽, 胜利公园半日闲。

 

倾心侍奉跪床前, 廿四孝图添续篇。

       孰道必须雷动地, 一勺一口感苍天。

[发布时间:2017-01-22 11:03:46 ] [阅读次数:567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