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李毅梅诗词两首
·匡天龙诗作两首
·新农村
·刘恩庆七绝两首
·立秋
·孙立明诗作一组
·吴少英七律两首
·立秋
·张振东诗词两首
·杭城拾韵
·乔英钧诗词一组
·张德松七绝两首
·立秋
·贺新郎·定海神针
·赵承华七绝两首
营口诗词 首页 > 营口诗词   
赞于成龙
 
赞于成龙
 
刘品毅
 
赤山挺青松,龙潭育成龙。
为民驱风雨,千古襄勤公。
 
   于成龙生于清崇德三年(1638年),卒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字振甲,奉天府盖平县城内人(今辽宁省盖州市鼓楼街道办事处)。康熙七年,于成龙依靠养父的余荫而取得荫生的资格,被授直隶乐亭知县。他就任后“清正有为,念恤民艰,首严苛派,岁饥请赈,实惠均沾。缮城垣,除积弊,未两年,政通事举。”并上疏请免邢台、通州等三十二州县的赋税,深得民心。八年(1669年),署理滦州知州。其间,发生囚犯逃逸事件,按律于成龙受到降调处理。乐亭民众闻之,上书朝廷陈列于成龙的善政,两次叩拜府衙,吁请于成龙留任。后经巡抚金世德查证得以复任。十三年,又因缉捕盗贼超逾时限,再一次受到降调。巡抚金世德再次上疏请留,得到康熙特许而留任。十八年,改任通州知州。时任直隶巡抚于成龙,极其赏识通州知州于成龙的品质才华,尤其喜爱他的憨直无隐。二十年(1681年),直隶巡抚于成龙升迁两江总督,上疏推荐通州知州于成龙可大用。时值江宁知府一职空缺,两江总督于成龙疏请朝廷选派清操久著者为江宁知府。康熙即以通州知州于成龙升任为江宁知府。自此江宁知府于成龙“遂简在帝心,隆隆日上,口声伟绩,与清端颉颃矣”。“于成龙疏荐于成龙”也成为千古佳话流传于世。于成龙升迁江宁知府离开通州时,士民拦路遮道,攀辕卧辙,眷恋挽留,并修建了于公祠,以示感激。
 于成龙出任江宁知府后更加清节自爱。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南巡至江宁,赞许于成龙清正廉洁,亲书手卷赐予。皇帝巡视到安徽宿迁后,下旨擢升江宁知府于成龙为安徽按察使,执掌全省刑法。康熙回京后,特招见于成龙的父亲于得水入朝,赐貂裘二袭,并传谕八旗各大臣:“有子弟为外吏者,各贻书训勉,视得水之教成龙”。
 二十五年二月,于成龙升任直隶巡抚。康熙召见,问:“治畿辅利弊兴革宜何先?”于成龙应答方略得到皇帝赞许,赏赐“白金千,表里二十端”.上任后,于成龙两次上疏要求旗民同编保甲,增设捕盗同知等事宜,辑大盗,惩贪腐,政绩显著。二十六年,康熙赞赏于成龙廉能,加太子少保。在巡幸霸州时再赐于成龙“白金千,马具黄鞍辔”。二十九年,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兼镶黄旗汉军都统。
 于成龙立下的另一功劳是督运粮饷。三十四年,清军用兵西北,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命于成龙以左都御史衔督运中路军粮饷。于成龙克服艰难险阻,保证了征讨大军的粮饷供应。讨灭噶尔丹后,被授予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袭。康熙晚年仍然赞之曰:“朕北征时,于成龙总理粮饷,凡事调度得宜,不惮劳苦,真为国出力。今汉军内还有如此人否?”
于成龙还是治河名臣。康熙皇帝视河务为亲政后三大要事之一,平定三藩后,康熙便开始全力关注治河。于成龙第一次受命治河是二十四年(1685年)以安徽按察使衔督理下河工程。于成龙就下河治理提出自己的见解,力主“浚海口故道”,表现了于成龙在治河上的胆识。正因如此,于成龙才与河务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十七年(1698年)二月二十七日,康熙帝命于成龙以直隶总督、兵部尚书、右都御史衔兼管直隶巡抚。此时,浑河水发,与永定府南之河水汇流于一处,势不能容,常有泛涨,旗下及民人庄田都被淹没,百姓苦不堪言。于成龙临危受命治理浑河。他奉命与西洋人安多(葡萄牙人,传教士)前往勘察,做出可行的治河方案,六个月浑河治理完毕,于成龙建议改浑河为永定河,得到了康熙赞同,赐名永定河。此后四十余年安然无事,于成龙在永定河水利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是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于成龙受命河道总督,治理黄淮。当时,淮扬一带,黄淮两河河水泛涨,多处已被水淹。于成龙奔走两河,勘察灾情,把治理永定河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运用到治理黄淮上,终因河务浩繁,积劳成疾。三十八年,皇帝再次南巡视河,看到于成龙身体羸弱,赐药、赐御制诗等。他恪尽职守,疾病增剧,仍旧抱病治河。十月,他疏请暂休两月,康熙皇帝命御医调治。次年二月,于成龙带病再到淮河视察,病情随之加重。二十三日,唤其子永裕于病榻嘱托:我已病入膏肓,非药饵可以治愈。两河重大,断难卧病治理,急需疏请另派贤能大臣,勿误国事,以加重我的罪过。直到临终,念念不忘治理黄淮。四日后,于成龙病逝于淮署。康熙闻讯深为痛悼,遣人谕祭,赐谥号襄勤。
 于成龙墓位于今石景山区杨庄村西,现石景山区农委大院附近。墓碑正面楷书:“皇清诰封光禄大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河道提督军务拜他喇布勒哈番加拾级谥襄勤于公振甲之神道,康熙三十九年孟冬月吉旦立”。
[发布时间:2012-02-09 13:59:58 ] [阅读次数:2515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