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爱和期望,一切说来就来了(
·浅秋蝉切
·程友松诗作一组
·咏蝉
·李明娟词作两首
·冀军校诗作两首
·乔英军诗词四首(新韵)
·浣溪沙·今日农家(买车)
·题图诗(新韵)
·观图题诗
·李家平诗词一组
·董应范诗词三首
·畲乡采风行
·湖北旅游诗词
·原学玉诗词两首
诗人纪念 首页 > 诗人纪念   
大师的背影——走近陈怀先生

张  伟

    初识先生的大作是源于一次收藏,从此就注定了两代诗人的心灵相遇。缘起于十年前我游熊岳古城,意外的收藏到一套《金牛山诗钞》,共二十余卷。真是如获至宝,回去后便挑灯夜读。先生的《沁园春·辽滨春兴》便赫然印在第一卷的开篇,铺陈有序、脉络清晰、笔法纯熟,一看便是作手。后来才知道原来先生是辽海诗坛、书坛的领军人物,也是金牛山诗社的发起人和第一任社长。在那个文革刚刚结束,中华诗词学会还没有成立的年代,可算是继风雅于绝世,树吟旗于潮头。


    先生为诗清新隽永耐人寻味,信手拈来便成佳句,这与其学识渊博、一丝不苟是分不开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其一生追求的目标。先生在辽海首倡新韵,在其著作《中国古代诗词格律浅谈》中谈到“格律不可偏废,而声韵迭变,尤须探究古今”。近代由于声调变迁,平水韵的弊端逐渐显现,所以先生也曾积极的实践新韵。先生曾作《感旧八首》用的便是新韵,是目前可考的本地最早的新韵作品之一。


    先生之作风格多样,不拘一格。“渤海之滨,辽水之湾,古没沟营。瞰望儿山下,平畴铺翠;鲅鱼圈外,雪浪腾鲸。井架穿云,蚕丝绕树,大石桥边柳色青。舒望眼,喜果蔬盈野,鱼米丰登。”(《沁园春·辽滨春兴》)仅仅读完词的上阕就足见其大气磅礴、雄浑豪迈。对营川的眷恋之情和自豪之感跃然纸上。似此风格的还有七绝:“葫芦岛内浪花轻,战舰如云列众星。一出海门天地阔,空间水底任纵横。”(《葫芦岛港区》)通篇一气呵成,好似江河直下一泻千里。


    先生好游历,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名园今仍号颐和,石舫铜牛卧碧波。迤逦长廊重彩绘,巍峨宫阙旧山河。桥横玉带轻舟稳,亭立知春情侣多。毕竟京华新气象,楼台处处起笙歌。”(《颐和园春游》)“长城起自老龙头,山海关前尽日游。澄海危楼观碣石,靖边军俑忆秦州。峰峦浸出湖中岫,雉堞高涵塞外秋。此日登临陪杖履,几回凭吊思悠悠。”(《山海关之游》)这两首七律有情有景还有哲思,工稳厚重,实为登临怀古之佳作。与此不同的有“滴水观音滴水无,莲池干涸净瓶枯。慈悲愿乞杨枝露,化作甘霖泽海隅。”(《滴水观音》)“小麦青青大麦黄,稻田禾秀已成行。层楼栉比村村立,临水人家白粉墙。”(《苏杭道中》)清新平淡、自然流畅,深得竹枝神韵。


    先生主张诗贵情真,无深情之语,岂能打动人心。“十年树木百年人,滴水穿石杵作针。辽海冰封潮有信,红梅已报满城春。”(《八O年元日抒怀》)“风晴雨雪越冬春,戴月披星历苦辛。品格同钦颜与米,文明要树木和人。蝇头小字千钧力,虎目慈光两代亲。桃李无言蹊径在,立身永共德为邻。”(《赠别市业余书法艺术专科学校第一届毕业生》)这两首诗寄予了深情,也寄予了对后辈的殷切希望。人言师恩难报,读此即知此言不虚。


    先生一生历尽坎坷,却无怨天尤人之句,甚是难得。“一盏清泉洗秃毫,久经污染墨难消。炫才悔作生花梦,灭顶渐推苦海潮。漫说刚柔能共济,须知黑白不容淆。请君从此归箱箧,铁臂银锄学体劳。”(《洗笔》)“百年已过四之三,俗尚金婚晚境宽。历尽坎坷怜比翼,迎来安定养余年。癌顽顿减杯中物,世味尤珍苦后甘。闻道痴聋能致福,齐眉绕膝即神仙。”(《偶成》)这两首诗都是写于人生艰难之时,前者是文革之初,后者是患病之后。沉郁顿挫,颇似老杜之风。既写出了对理想和原则的坚持,又写出了面对苦难的乐观豁达。心中若未达此境界,笔下岂能流出。《论书绝句五首》更是将深奥的书法理论融入短短的一首小诗中,真可谓一字千金,读来受益匪浅。试录其中两首,便可由一斑而知全豹。“品行识见最为先,学力天资必两兼。师法百家通一脉,自来化境是天然。”“江河湖海随心到,雨雪风雷触类通。信手拈来成妙谛,偶然都在必然中。”


    先生为人谦逊豁达,处事百折不挠,无论是在人生低谷还是事业巅峰,都淡定坦然以平常心处之。先生曾作过国民党名将张自忠的文官,解放后来到营口支教。在后来的特殊历史时期,曾为此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和右派,遣送凌源劳教三年。后来几经辗转,在美术部当过工人,在铸造厂当过杂工。一直到文革后才走上他一生钟爱的讲台,并为之奋斗终老。先生甘为孺子之师,培育新苗、提携后辈,终换得桃李满园。辽海诗坛受其影响深远,所以后来人才辈出诗乡扬名,令世人刮目。


    先生一生待人宽厚,治学严谨,足为后世楷模。记得先生曾有诗云:蚕熟未甘桑柘死,只应作茧吐残丝。取此尽瘁之意,与我辈后学共勉!

[发布时间:2018-11-25 09:42:46 ] [阅读次数:1772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