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曾林七绝两首
·黄曼妮诗词两首
·武发俊七绝两首
·王建华诗作两首
·赵彦久律诗一组
·谷雨
·为老同学黄明山所摄鱼塘前芦
·枫叶
·收获之秋
·宗德善律诗三首
·傅瑜七律小辑
·乔英钧诗词一组
·
·李家平诗词一组
·周军民律诗一组
诗人论坛 首页 > 诗人论坛   
典故琐议

章宗义


    近体诗、词,由于受格律的限制,要在有限的字句内、短小的篇幅中,尽可能地表现极其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内容,恰当地运用典故便自然而然地成为大家共同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段。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词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一、典故的分类
    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均有其来源与出处。一般来说,典故可分为“事典”、“语典”两大类。
   (1)、事典:即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使其作品内涵更为丰富充盈而耐人咀嚼。如南宋时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词的下片十一句,连用三个典故:“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晋书·张翰传》中的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作者是说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出自《三国志·陈登传》: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大意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意思是说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更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
   (2)、语典:即是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典籍中的词句,用于自己的诗词创作中,从而使其作品意蕴丰富;寄托遥远。其目的就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上所举南宋时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中:“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很美,但只能引起作者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中有:“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中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之句,便是此句用语的出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抒发了作者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栏杆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二、典故的运用
    在诗词创作中,典故的运用手法可谓多种多样,变化万千。但要而言之,也不外乎正用、反用、明用、暗用四种形式。
   (1)、正用:即是运用的典故本身的意义要与作品表达的主题义旨要一致。如北宋王安石《贾生》: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谊,一写文帝。这两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所以说文帝并不轻视贾谊。以贾谊进言与文帝纳言相对照,承《汉书·贾谊传》中的赞词:“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
    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写爵位高的“公卿”,一写君王。这两句也构成了一个反诘句,意为: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接《汉书·贾谊传》中的结论:“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这首诗便是正用此典,抒发作者受到宋神宗的殊遇,能够推行新法,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的感受:只要能够像贾谊那样"一时谋议略施行",又何必计较位至公卿呢?
    (2)、反用:即是按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义而用之,以表达作者对某种事物的另类的思维和独特的感受。如唐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就是反用历史故事,赤壁战役中,东吴大将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曹军,靠得是强劲的东风。但作者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变,作者又不明说,而是别出心裁地以两个地位特殊的美女像征着国家的命运。他之所以这样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一大特色。诸如“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地推想、看法,可谓视角新奇,见解独特。
   (3)、明用:即是使读者一看便知是在运用典故,以阐明作品的题旨。如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阙词表达了作者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其中“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明用东吴孙权骑马射虎的故事,据《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作者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自己也有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英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明用《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中的历史故事,西汉云中郡守魏尚因微过被削职,后来朝廷派使臣冯唐前往云中,赦免并让其继续担任云中郡守。苏轼以魏尚自比,希望能重新得到朝廷的起用。
   (4)、暗用:即是把典故融化在作品中,不知道典故的读者也能读懂,知道典故的读者更觉得意味深长。如唐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即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这来源一个历史典故: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这首诗前一、二句写秦淮夜景,后三、四句抒发感慨,暗用陈后主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典故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凝聚着历代人民的智慧,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因此,我们要从中汲取营养,不断借鉴、继承、创新,运用于诗词创作,使作品更加含蓄、洗练、微婉。

 

【作者简介】章宗义,名洪奎,字宗义,号儒侠。笔名无缘。河南夏邑人,1967年生。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世界汉诗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中国作家研究会、商丘市作家协会理事,商丘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出版文集五部:《嫩绿集》、《大约在冬季》、《中学体育教材技术口诀》、《掩拙斋吟草》、《无缘诗稿》。曾获1995年度《河南体育报》、1999年度《音体美报》、2004年度《作家报》“优秀记者”、2006年度中国作家研究会和《作家报》联合评选为“优秀作家”、2009年度《中华诗词报》月刊第二届“十大格律诗人”及2010年度《中华诗词报》“每期一星”荣誉称号、2016年“梨花春杯”首届华语诗歌大赛古体诗词组一等奖、2017年芍药诗会二等奖。

[发布时间:2019-12-04 20:52:23 ] [阅读次数:874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