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悼恩师江海峰先生
·周起科七绝一组
·渔归
·傅瑜七律专辑
·闵济林诗词一组
·清明祭十首
·许笑容诗作两首
·放生
·王大博七律两首
·李梅影诗作一组
·蟠龙诗社2024年2月社课
·张德松诗词一组
·隋祥云诗词一组
·词风杂咏
·望峰楼近稿
诗人论坛 首页 > 诗人论坛   
读《庄子全传》悟“自然”人生

郭玉杰

 

    拜读《庄子全传》,如曲径通幽,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虽感触颇多且受益颇深,却只能浅谈点滴之得。


    王充闾先生以严谨遵奉史实的态度,旁征博引,揭去了庄子两千余年来扑朔迷离,甚至神秘莫测的面纱,为读者写出了一位呼之欲出、可感可近的“庄老先生”。《庄子全传》叙事娓娓道来,语言瑰丽而不失朴实,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读者都会有不同程度、各得其所的收益。青年人读之,会感悟到庄子着眼于精神自由、崇尚思想解放的逍遥;中年人读之,会领悟到庄子摆脱功名利禄,鄙视金钱权力的超越。因为“庄子哲学是艰难时世的产物,体现了应对乱世、浊世、衰世的生命智慧。”感触尤深者是老年人读之,若结合自身生活阅历,细细咀嚼,更应受益匪浅。老年人经历多,尤其是曾入世多年者,遍察人事;一经出世,更应转换思维方式和生活样式。若想从繁杂中解脱出来,走向简单,颐养天年;面对世事,想得开,放得下;特别是感悟自然,读《庄子全传》,则会事半功倍。


    人之暮年,虽寡事清为,但有人仍会有萦萦于怀的自忧,很难找到一种“娱我”且“忘我”的“自然境界”。人人难以逾越的生老病死的“死”,令多少人思之如虎狼。如果能从《庄子全传》中有关庄子生死观的叙述与阐释中得其一二,则会渐渐明白。 庄子的生死观就是“生寄死归”。生命只是偶然的有限的历程,生是死前的一段过程,活着时宛如住在旅馆,死去就是回家了;生与死不过是一种形态的变化,生死是同一的,皆属自然。面对妻子的死“鼓盆而歌”,绝不是他无情;就是于其本人,也如此。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死是归于自然,有“天地”“日月”“星辰”“万物”为“葬具”,何须“加”。“乌鸢”“蝼蚁”皆属自然,何必“偏”。 


    如此平静地对待死亡,可见庄子之生死观的豁达。自然中存在生命,生命中包含生死,生死是自然之事,于是顺应自然,以理化情。其死即“回归”,自可“顺应”,归结为,是其对自然的本真的“崇尚”。这种“崇尚”使人从诸多束缚中解脱出来,进而达到了身心的自由与超越。


    庄子如此清醒的根本源于“道”,虽然庄子之“道”始于老子之“道”,但对老子之“道”有批判式的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体现了他“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思想。“道”是可言、可议、可见、可听、可触的,“道”是无处不在且现身于具体事物之中的,“道”是与人生思考、生命纵谈、精神自由、思想解放相融的,他使“道”更加丰满而具体;于是成其为“庄子之道”。


    “道”之其一“表现为自然性”,而且将其“自然性”从人之个体的“生死观”拓展到时世的“生存观”的大视野。王充闾先生认为,“庄子极力反对短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否定人类出于功利目的,对自然进行种种干扰与破坏;认为物无贵贱,都有同样的生存与发展权利,他极度痛心地描绘了由于打乱自然秩序、背弃生物本性所造成的鸟惊兽窜,草木不得生长,昆虫无处栖身,万物失去生存环境的惨景,表达了他对于生态平衡的关切之情。”这是两千多年前庄子忧虑的目光与今人睿智的观察的碰撞与契合。面对我们的生存环境,人为地过度开发,已造成了生态的失衡,是该慎重地思考庄子的“自然观”了。人类中无论哪个国家,哪个阶层,哪个职业,哪个年龄,都应慎思于己,合理开发利用,则“人与天一”和谐发展,因为自然资源的“绿水青山”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金山银山”。


    对庄子的“自然观”只有借鉴吸取,“化”为创新的;因为自然不可复制,自然境界更不可复制,一旦复制,则僵化,则异己;异己则泯灭了人格的自由、精神的独立和境界的超越。

[发布时间:2020-11-14 19:18:43 ] [阅读次数:732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