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曾林七绝两首
·黄曼妮诗词两首
·武发俊七绝两首
·王建华诗作两首
·赵彦久律诗一组
·谷雨
·为老同学黄明山所摄鱼塘前芦
·枫叶
·收获之秋
·宗德善律诗三首
·傅瑜七律小辑
·乔英钧诗词一组
·
·李家平诗词一组
·周军民律诗一组
诗人论坛 首页 > 诗人论坛   
写到灵魂酣醉处——序《论书绝句百首》

朱 彦


岁次癸卯,《论书绝句百首》行将问世,刘成华嘱余作序,余伏案细读,摇神夺目者,其笔墨淋漓、诗书酣畅也。


《论书绝句百首》是一部用诗的符号谱写中国书史的篇章。她作为中国书法史的赞歌,在书法诗法的意象、风格上进行了深度融合与创造性尝试,开启了以诗论书、以书应诗、诗书双璧的肇端。她第一次集大成式地把中国书法赋以诗的表现与体验;第一个让中国书法扬起诗的风帆,驶向思想艺术的彼岸


胸中自有气象奔腾满纸跳动的字符,满眼滚动的云烟,演绎着一曲充满活力的乐章,把我们引向气象奔腾的天地。“盘古开天一片荒,仓官造字润沧桑。山川鸟迹触灵目,粟雨惊魂大地昌”(《文字之祖·仓颉造字》)。“盘古开天”,功置于前;“仓官造字”,德继于后,凸显“功德”二字。“盘古”在“荒”之上,“仓官”于“桑”之前,如此功德千秋万古,沧桑不废。28字信手拈来,已是气象万千。“一笔书成草圣传,挥毫纵宕墨池烟。蛇惊舞出江南雨,雁落遥巡塞北川”(《草圣张芝》) 。“江南雨”“塞北川”呼“一笔书”,意境阔远,气势宏大,风行雨致,造法浑成,冉然一副胸中气象。《论书绝句百首》诗到书到,心与手会,意与神会,挥洒处有千里之势奔来眼底。


澡雪精神”营造空灵之势“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此思理之谓也。“风生笔下淋漓响,露滴心头搖曳颠。写出书家新意境,无穷妙理在锋前”(《学书感怀·二》)。笔下之风,心头之露尽在“淋漓”“摇曳”之中,已一片思理“意境”生“锋”又一片妙理也。在妙理之下营造空灵逸秀之势,乃《论书绝句百首》之密钥。这样的作品还如《王羲之兰亭雅集》“茂竹俢林问浅深,兰亭春色几人寻。引来曲水濯吾笔,借得峰云蘸古今”“浅深”既言其墨又言其势;既赋其形又表其意。“引来曲水”“借得峰云”一路行来不曾停顿,奔流婉转,空灵激荡。以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并把自己化归自然,是中国传统诗学与书法的共性。《兰亭序》以清远的歌喉,唱响热爱生命、享受自然的颂歌。《论书绝句百首》以此为圭臬,寻觅人生与生命的自然“学书浑似学参禅,一笔虚空了悟缘。寡欲清心无挂碍,精神到处是天然”(《论书·四》)。化用龚宗元“学诗浑似学参禅”,却在其上安“精神到处是天然”一句,真如点铁成金。把生命视为自然,融入自然是诗学的永恒,也是它的最高境界。“精神到处是天然”就是“澡雪精神”营造空灵逸秀之势,营造自然之美。


意境之下书法与诗法的媾和意象是主观情绪在客观景物上的反映,意境作为意象的集合体,驾驭着诗词与书法的创作。书法意象与诗词意象都是从自然中提炼出来的非物质形态可以表述的生命体验,是人与神之间的一种交流。《论书绝句百首》在意境驱使之下,书法笔意在前,布局疏朗,干净利落,意境空旷。笔墨线条牵连顿挫,瘦硬疏朗,刚健脱洒,达到一种洗去人间烟火、随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境界。诗篇绝句显示了行云流水、冲淡清远、收放自然的自家本色和意境特点。“九势书论万古新,横麟竖勒见真淳。藏头护尾毫端上,始是金丹渡后人”(《蔡邕九势》)。“金丹渡人”意象统领,映照全篇。三句全作四句状语,两句当作一句写,顺流直下,意境挺透而出。其《石门颂》:“闲云野鹤绝人烟,逆水行舟挽巨巓。欲把千钧留笔下,餐霞饮露是书仙。”意在笔前,形在胸中,以缥缈浑然之法,营造别开生面之意象。“欲把千钧留笔下”使其意;“餐霞饮露是书仙”用其境,宕开一笔,以对面法结之,将人引入缥缈的意境。同样表现这种风格的还有《米芾书法》:“风樯阵马绝云烟,野鹤群鸥翥岭巓。八面锋铓神采落,千秋笔墨出龙渊。”欲言米芾偏说“风樯阵马”“野鹤群鸥”,如此借代,顾左右而言他,亦为观照所用。至于“八面锋铓神采落,千秋笔墨出龙渊”皆为意象驱使,全入观照之中。意境是中国诗学的最高表现,也是中国书法的最大追求。《论书绝句百首》将诗的意境和书法的意境相互交融印证,游离于美学与哲学之间,建立起更高层次的觉醒与展现。


诗书妙道神采为上精神与风采乃诗书之妙道,也是其永恒不变的主题。《论书绝句百首》通透神采,澄澈明净,为我们拨去浮尘,找到内心认同,获得美好沉静,抵达身心安适之境。《南梁瘗鹤铭石刻》:“焦山瘗鹤铭千古,落入江中隐圣形。峭拔奇踪堪可睹,苍茫妙境更空灵。”《瘗鹤铭》乃大字之祖,因“圣”,书法立于山崖之上,因言“峭拔”;落入江中,因言“隐”,如此翻转,都为一句“苍茫妙境更空灵”设,这一句直抵神采之地。表现这种风格的还有 《王僧虔笔意赞》:“书之妙道神姿上,质朴阴柔两者兼。一语金丹千古绝,天宫笔底见青蟾。”王僧虔《笔意赞》乃书法经典要论,因以“书之妙道”宕出;神采、形质乃诗法书法之关钥,因以“两者兼”落下;如此宕出落下都为主人驱使“一语金丹千古绝,天宫笔底见青蟾”以质之形映射神之光彩。神采其实是一种和谐之美耸起的精神力量,是一种烛照人生的灵魂之光:“北魏龙门气势雄,狮威虎震始平公。金戈铁马阳刚至,透过刀痕见笔功”(《始平公造像记》)。前两句蓄势,后两句陡然而起,以阳刚之美耸起的充满神采的精神之力,予心灵以洗涤与提振。《论书绝句百首》书法无论内擫外拓、上紧下松;牵连顿挫、瘦硬疏朗;还是缠绵倚侧、灵活飞动,都给人以不尽的感性启迪和至善至美的精神享受。


心正方能诗书一道,其体在心,其用在笔。司马光“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唐太宗论弓矢》);柳公权“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旧唐书》)便如此谓。杜甫、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心正笔工的代表。“人品决定诗品决定书”是诗学与书学价值与人本思想的一次对话,它拉开了人性与诗性书性相结合的大幕,唱响了中国诗学和中国书学融入中国人文精神的赞歌。《论书绝句百首》无处不在地体现着这种人文精神“相貌堂堂一伟公,酒酣作字气如虹。书声读醒三更月,墨韵吹香万里风”(《元代书法家鲜于枢》)。“伟公”“气如虹”言其正,“三更月”“万里风”颂其德。刘成华笔墨俱老,心正笔工,无愧中国诗书之后唱。其《柳公权》:“篆籀苍茫御史公,羲之笔法柳融通。要知奥妙寻何处?心正方能字始工。” 阐释哲理,阐明因果,直抵真处,呼唤人性诗性书性的共鸣。《论书绝句百首》承载思想,承载道义,坚守真理,吟咏性情;外在与内在相统一,躯体与精神相统一,德与诗书相统一。她用真善美载道体人,用人格精神获得美学呈现,堪“人品决定诗品书品”的楷模。


不激不厉风规自远这是书家共识,也是诗家之体认“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孙过庭《书谱》)不仅是书家圭臬,亦是诗家之重则。屈原、宋玉发轫了《楚辞》;李斯、程邈创造了小篆和隶书;蔡邕、钟繇、王羲之、张芝、怀素、李白、杜甫等诗书大家从容不迫,随手写来,尽成妙谛,这些都是“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典范。《论书绝句百首》遥接古人之心境,提升书家诗家之境界,无论篆隶楷行草抑或诗篇绝句,均给人以自然流畅之快意。抛去熙熙攘攘,洗去人间烟火,将人引向宁静平淡、不着尘俗、高迥清远、太朴澄明之境。“临池大道贵为中,不厉风规自远同。险绝和平初未及,人书俱老乃灵空”(《孙过庭书谱精髓》)。以“人书俱老”阐释“不激不厉”,以“贵为中”阐释“风规自远”,集理性个性于一炉,营造道法自然的意境。其《唐书法家虞世南》“刚柔并济笔生神,拙媚兼施字入真。写到灵魂酣醉处,方知有我更无人”便是用这样的笔墨,刻画空远的境界“刚柔”起笔破题,托住“神”字“拙媚”提笔承载,带出“真”字;“灵魂”挥笔转去,抛来“醉”字;“有我”信笔飞扬,留下“无”字。如此贯穿,渐行渐近,又一下子推向远方,可谓不激不厉、风规自远。“许多起承转合,便令题目透出文字”(金圣叹《西厢记读法》),用于《论书绝句百首》,更觉贴切。


《论书绝句百首》领悟中国诗法书法要旨,创造新的形质,焕发新的神采,以深厚的功力、浑厚的笔墨处理虚实、动止、刚柔、聚散、开合关系,在矛盾对立统一、错位互补中构建中和之美是《论书绝句百首》的精华所在。期待刘成华先生继续扬长避短,深入探索中国书法诗法之奥秘,以更为简约、筋健、雍容一体的诗书风貌,为人们提供更加崇高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体验,构建更加宽广安适的精神家园。


                                                           朱彦癸卯年寅月于通州听心斋

[发布时间:2023-02-16 19:50:30 ] [阅读次数:724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