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自古伤离别
——关于别离诗的几点浅见
王国钧(江苏南京)
别离是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事情。“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作为诗人,在别离时常常用诗词这种形式来表达离愁别绪,抒发感怀愿望。也有诗人尽管不是自身别离,但是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世间的离情进行吟咏,借以抒发感怀。在古诗词中,别离诗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不少还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如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么,别离诗基本分类如何?有什么特征?如何写好别离诗?本文谈一点浅见。
一、别离诗的基本分类
别离诗可以从当事者和第三者两个角度来划分。分为当事者别离诗和非当事者别离诗两个大类。
当事者别离诗,又可以从送者和离者这相对的两类主体角度来进一步划分为送别诗、留别诗、互别诗三类。所谓送别诗,是送行者写给离开者的诗词。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就是刘长卿送别灵澈上人时所写的诗。与此相对应,所谓留别诗,即离开者留下的赠送给朋友(读者)的诗词。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就是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留别诗。所谓互别诗,就是无论是送者还是行者,都不是主动者,是相互送别。如司空曙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这里的送者与行者都是旅途中的匆匆过客。此外,还有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也是互别诗等。
非当事人别离诗,即从第三者角度对他人的离情别意进行吟咏的诗词。如杜甫的《新婚别》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但并不是杜甫写本人的新婚之别。
别离诗,还可以从主体有无意识的角度,分为别人诗和别物(地)诗两大类。别人诗主体双方当事者都是具有意识的人。而别物诗一方是人,有意识,另一方是物,没有意识。大部分别离诗是属于别人类的,也有不少是别物类的。唐代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就属于别物类的,告别的是湖上亭这个地方。
二、别离诗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别离诗不同于其他类型诗的显著特点。
从标题上来看,别离诗词中往往有“送、赠、别”之类字眼。如:《送柴侍御》《赠汪伦》《别舍弟宗一》《别董大》《送魏二》《送元二使安西》等。
从表达的内容上来看,别离诗大都是表达依依不舍、安慰鼓励、祝愿祝福、叮咛嘱咐、伤感惆怅、期待希望等情感。诗文中一般存在着两个以上的主体(人)或一个主体与客体。如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浓郁深挚的感情,道出了王维与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中的主体就是王维和元二。在别物类别离诗中,一般是告别触动了心灵的地方。如唐代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诗中存在着一个主体(戎昱)与客体(湖上亭)。再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也属于别物诗类,尽管其以梦境的形式但大部分是现实中存在的物,因此主体为李白,客体为天姥山。
三、如何写别离诗?
首先,要善于把握此时、此地。一般的别离诗,都是从送别时特定的场景出发入手,选择眼前最能触动心灵的景物来描写、烘托。或是触景生情,或是寓情于景。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从感觉最明显的早晨雨水、青青的柳色写起,把握得很到位。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而送别的时候,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一切景语皆情语”,雨后的驿道和翠绿的依依摇动的柳条,这一切都深深触动了作者的心。可以想象,在这送别现场,可能还有其他的人和景物(譬如卖饼子的小贩、盛开的桃花、熙攘的酒肆等),但诗人都没有去描写。我认为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雨后的驿道是客人要远去的行道,引起诗人的极大关注。二是柳条因为“柳”与“留”同音,而触发了诗人的依依惜别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因而被诗人所撷取。再如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也是从眼前之景写起的。看到了雄伟的长安城和眼前的风烟,由此用心灵之“眼”,进一步“看”到拱卫长安城的三秦之地和风云烟雾之外的五津。这也许是与送别地有直接关系,诗人可能已经送客到城外,向前遥望三秦大地山峦起伏、风云变幻,而杜少府就要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这一去也不知何时能见面?留恋之情油然而起。诗人之所以选取的景物很壮阔宏大,除了与诗人的胸襟大有关外,还与自己也是从远处过来的“宦游人”有关。这样宏大景物,直接引出了诗人更为宏大的意象“海内”和“天涯”。抒发了乐观向上的情怀。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通过“黄鹤楼”“烟花”等景物,客观地描写了孟浩然离别时的地点和时间。这首诗的景物不是随便选取的。黄鹤楼不仅壮观,更主要是一个地方的象征。烟花三月不仅是表达时间,也表达了在烟花三月时,黄鹤楼风景也是美丽无比的,而孟浩然却要远到扬州去(当然扬州也美,但毕竟是在遥远的地方,跟作者不在一起了)。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其他的,如唐诗人高适《别董大》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是在情感的支配下,从此时此地眼前之景写起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送别的场景和出行的交通工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送别地点一般是在飞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码头。看到的可能是飞机飞上蓝天,高铁似银龙般飞速而去,而视频、电话、微信等的存在,使得人们却不太有明显的分别感觉。当然,毕竟不能在一起地方共同活动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依依惜别之情。我认为,在写作时,可以根据别离时的场景,选取最能表达当时心情的意象,抒发可能是“天涯若比邻”般的感叹,可能是“何日更重游”的期待。当然,特殊情况的分离,这种依依难舍的感情还是深深存在的,如探望病重即将去世亲人后的别离;对一个难以常去的地方(如游南极、西藏等地)游览后的别离,等等。我们会选择别离时(此时此地)的什么景物来入手呢?还是那句话,哪个景物触动了你的心灵,就选取哪个,并找到共鸣点,加以吟咏。如西藏的蓝天白云肯定给你印象深刻,感觉心灵得到了净化,同时,白云又是自由自在的象征,你离开时是像徐志摩那样:“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还是叹息:“带不走一片云彩”?在此基础上,就可以选取适当的意象,构筑起一个意境,艺术地表达你的情感。
其次,要善于把握此行此情。还有许多离别诗词是从离别时的言行和心情来写的。一般要选择诗人感动最深的心情一刻,最典型的送别行为来写。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采取比兴的手法。如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就是从离别时的言行和心情来写的。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阳关三叠》是唐人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辛弃疾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功名馀事且加餐”,就是送别时的心情。再如徐志摩的现代新诗《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也是从离别时的行为来写的。
第三,要善于把握写作的基本技巧。文无定法,但有基本规律可循。作为别离诗的基本架构,我认为可以分解为五个基本要素:
A、描写别离时的特定环境(景物、场景、行为活动等);
B、表达别离时的主要心情(依恋、不平、怨恨、豁达等);
C、回顾别离前在一起的时光或被送别者的往事(游乐、共事、相处等);
D、抒发对别离之事引发的感悟(对于时局的感怀、人生的感悟等)或行为;
E、对于被送别者的劝慰、期待等。
以上五个要素,可以一起出现,也可以只表达其中一两项。顺序也是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加以灵活调整的。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只有ABDE四项。
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A)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E)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有ABCD四项。
远送从此别,(A)
青山空复情。(A)
几时杯重把,(B)
昨夜月同行。(C)
列郡讴歌惜,(C)
三朝出入荣。(C)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D)
再如何逊《相送》,只有BA两项。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B)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A)
还有的是融情于景,虽然通篇都是写景,但惜别之情在言外已经折射出来了。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A)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A)(实际上是景化的B)
全诗虽然没有直接说出留恋惜别的语言,但最后两句对景物的描写,已经深深的折射出诗人的情感。诗人一直看着友人乘坐的船离去,直到看不见。反映了诗人的牵挂。诗人没有直接说“友人远去心牵挂”。在看不见船的同时,诗人却看到了一江春水向天边流去,对友人的牵挂很长很长,连绵不断。诗人没有说,“兄弟情谊万里长”。可以想象,此时除了江水、天空、帆影,在送别现场一定还有其他的景物,如江边的青草、虫蛙的鸣叫等等,但这些都被诗人忽略了,这种忽略是诗人在惜别气氛的笼罩下的产生的。可以说,诗人只是盯着船,看着船藉以浮行的江水,对其他景物已经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了。所以说,后两句实际上就是景化的B。
如唐代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A)人自伤心水自流。(B)
同作逐臣君更远,(B)青山万里一孤舟。(A)(实际上是景化的B)
此外,在别离诗写作中,劝慰和结句是关键。一定要别出心裁,才能出彩。
在表达劝慰时,要找到一个与被送别者具有共同之处的介质,包括景物、心境等,这样可以使被送别者觉得仍然在一起,未曾分开。如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天上一轮明月都是共同能看到的,可谓“月亮照着你月亮也照着我”,因此,“明月何曾是两乡”一句,就可以使被送别者觉得仍然与送别者在一起,从而得到安慰。还有长江流经了中国许多的地方,虽然相隔千里,但人们都饮用这共同的长江之水。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也使人觉得,没有走多远,仍和长江在一起。从心境上来说,话不投机的人,虽然在一起,也好像是远隔千山万水,而知己者,虽然远在天边却感到在身边,有道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现代社会,互联网就是连接广泛的东西,使得人们“万里犹为邻”。因此,在写别离诗时,要与时俱进,挖掘出新的意象,创造出新的意境。
别离诗中有许多结句是以景作结的。这就要善于把握住一幅典型的画面、一个传神的动作,采取“立象以尽意”的创作方法。如白居易《南浦别》:“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把握住离别时不断回头这个传神的动作。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把握了一个孤帆在天水尽头的画面。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结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把握了茫茫雪地,不见友人,只见马蹄的印子的画面,这些画面起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
第四,要善于激发出正能量。离别诗除了表达依依不舍的心情,回顾在一起的友谊,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发出正能量。不管什么原因别离,都不要悲观失望,不能沉浸在别离的忧愁中或是发牢骚。要坚信物极必反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道理。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如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都是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再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等,都是表达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正能量,至今为人们所传诵。
作者简介:王国钧,江苏南京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南京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晴空飞羽》(南京大学出版社)《野风横吹》(南京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