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乔英军诗作九首
·傅瑜诗词十二首
·冬吟金陵
·李家平诗词一组
·滨城诗社国家公祭日作品专辑
·又一春诗社诗友作品选
·二十四节气
·滨城诗社2024年11月社
·高山七绝两首
·徐生元诗词两首
·新农村
·山南诗社2024年11月社
·蟠龙诗社2024年10月社
·山南诗社2024年10月社
·程友松诗作一组
诗人论坛 首页 > 诗人论坛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对诗词创作中运用情景交融方法的认识

王国钧(江苏南京)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关于诗词创作中的情景交融理论,古贤今人“之述备矣”,这里不再赘叙。然而,诗人们虽然知道情景交融的原理和方法,写出的作品来却仍然有高低优劣之分。这恐怕要用岳飞关于兵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观点来解释了。本文拟就在诗词创作中,如何用“心”来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谈一点个人看法,以供参考。我认为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心”。


一、表达真心

好的诗词作品,都是表达了诗人真情实感的作品。《庄子·渔父》中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那些无病呻吟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具有真心,这是运用情景交融方法,创作出好作品的前提。如果没有真心,诗人所谓的“情”必然没法与客观物象真正相交融,即使勉强选择几个物象,也不是诗人的“情”与周围环境(物)碰撞的“灵光”,只能说是“拉郎配”的结果,是“物理的拼凑”,并不能与主观的“情”产生最佳的组合,更不是“化学的反应”,达到心的沉浸,景的融入的效果,情与景也必然无法产生同频共振。所以,诗人在写作时,必须是自己心灵真正有所感动,在这样的心境下,才能真正把主观感受投射到客观物象中去,使没有情感的物体,有了浓郁恰当的情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是刻骨铭心的,感到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这就是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闪现的“灵光”,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二、独运匠心

匠是指“灵巧,巧妙”的意思。匠心,指能工巧匠的心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要“文不按古,匠心独妙”。独运匠心在运用情景交融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直接决定诗词的质量。为此,就必须要善于提炼出典型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无论是触景生情还是寓景于情,这个景都必须是经过提炼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景。

首先,典型性意象要围绕着作品的主题。要在“意”的统摄下,遴选意象。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姜斋诗话》)因为大自然的景物林林总总,不是所有的物象都与诗人写作时的情感相共鸣的,那些无关紧要的物象就要坚决地予以舍弃,做到“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合。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可以想象,当时的物象,远远不止诗中所选用的那几样,但诗人围绕着作品忧国伤时”的主题只选择了辽阔的江天,哀鸣的清猿,栖止不定的飞鸟,滚滚长江,萧萧落木,引发出身世之感,进而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参差错落,一语百情,使得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

其次,典型意象(“景”)与“情”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意象的选择,要与情感具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性,合乎情理。即物的属性、特征与人的情感之间有着共同之处。如不能用竹子来承载心眼实在这样的情感,因为竹管是空的,这是一个客观存在,必须要遵循着此间的客观关联性,做到有机统一,达到“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席勒语)的要求,否则,就不是好诗。从现在的一些诗词作品来看,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即“景”是景,“情”是情,两者之间的联系不够,更谈不上“交融”。有的人可能会说,我用的是类似诗经中“兴”的表现手法啊,其实,“兴”的表现手法中景和情之间,是有着深刻的联系的。所谓“兴”就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很显然,“借以引起联想”是关键。《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个景物的描写,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什么关系?乍一看好像关系不大,仔细一想,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雎鸠”是鸟的名字,“关关”是鸟的叫声。鸟在什么地方叫?“在河之洲”,在河水中间的沙洲上。这个鸟是有伴侣的。鸟都有这么好的伴侣,这么快乐的生活,人也应该有美好的伴侣和快乐的生活,所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当然,找到了物象之后,还必须对物象作具体的描绘,才能使人透过“形”看到“神”,如果“形”描绘得不具体,那么所颂扬的精神和意志,就只能是抽象的概念,作者的“意”也就不能形象地表达出来。

第三,意象要具有新颖性。这是诗词匠心独运的关键。好的诗词通过意象创造的意境往往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令人拍案叫绝。如清末名士文映江曾作谐趣诗一首,名曰《咏针》,诗曰:“百炼千锤一根针,一颠一倒布上行,眼晴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全诗名为咏针,实为讽刺,但诗中只字不提讽刺的那类人,即使如此,也能让人一眼看明白这首诗讽刺的是哪类人,这就是这首诗的绝妙之处!如何能达到新颖性?离不开观察和思考的作用。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赠,兴来如答”。在观察和思考中,要善于运用逆向思维方法。所谓逆向思维,是指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突破常态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如明朝张羽的《咏兰叶》:“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张羽在这里写“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不是说花儿不好,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写兰花的气质和品格。在一般人看来,“好花也要绿叶扶”,叶子只是花朵的陪衬,是为花服务的。而张羽这里的意思是叶子是独立的,“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它不是花朵的陪衬,在某些方面叶子甚至超过花朵。其实,对于创作中的逆向思维,我国古代诗人早就注意到了。古人所谓的“翻案法”,就是逆向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自觉运用。晋陆机云:“谢朝华于己披,启夕秀于未振。”《文赋》》是说创作要不蹈袭前人,应发前人所未发。清人袁枚也极为推崇此法,云:“诗贵翻案。”《随园诗话》清末刘熙载指出大文豪苏轼的一大艺术决窍即“善用翻案耳”《艺概》掌握了逆向翻案法,诗人在创作时就要既注意审美客体的正面,又要重视审美客体的反面既要把握审美客体在正常情况下的一般表现和正常属性,又要留心审美客体在特殊情况下的特殊表现和反常属性。通俗地说,就是要善于从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主体等不同角度来观察和思考,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此外,“反衬法”也是创造新颖性的方法。如以“乐景”写“哀情”。清初大儒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乐景”写“哀情”即用衬托的手法来表达孤独凄凉的思想感情。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在诗歌中,诗人起笔抒“恨”,即亡国之痛,然后描写“旧时游上苑”的繁华盛况:车水马龙,花月春风。诗人的“恨”全在这“繁华盛况”之中,情与景的连接点就是“昨夜梦魂中”一句。在这里,“旧时游上苑”的景致描绘的越美,越能够表达出诗人梦醒之后被囚的亡国之痛。

第四、典型性要具有大众认知性。在诗词中,许多物象代表着一个固定的情感,于是就构成为人们所共认的意象。这些有特定意义的典型意象,它是在中国文化中不断沿袭、积淀形成的固定审美意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意识形态和对生命的认识。 在如在中国传统诗词中一般比喻刚正有节的节操、中通外直、虚怀若谷。 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明夏昶《墨竹图轴》:闻群初夏尽交欢,写赠琅环着意看。但愿虚心同晚节,年年此日报平安”。 如果把竹子比喻为腹中空空的虚伪君子,恐怕就与人们的普遍认知发生偏差而不为大众情感所接受。此外,松有坚韧挺拔的性格,梅有傲霜斗雪的风骨,而水仙刚是冰清玉洁的象征等等,都具有大众的认知性。当然,在诗词创作中,为了求新可以适当地“碰撞”一下这个大众的认知性。


三、助人养心

这里的养心指的是涵养心志。这是把握情景交融方法的价值取向问题。诗者天地心。传统诗词,穿越时代而仍然有着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如苏东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引导人放下过去,学会平静地接受现实,学会对自己说声顺其自然。再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就是引导人放下自卑,相信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我们在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创作诗词时,必须把把涵养人们的心志作为重要的要求。诗不仅仅是写给自己看的,作为“自我宣泄”的工具,表达“小我”之情,而是要写给大众看的。因此,用“乐观、积极、向上”之“情”去投射“温暖、奔放、开阔、欢畅”之“景”,鼓舞激励鞭策读者是“情景交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取向。其他的如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去歌颂善政,讽刺邪恶,表达诉求,也须把涵养心志、激发正能量放在首位。


[发布时间:2023-10-22 15:24:14 ] [阅读次数:901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