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初秋(新韵)
·初秋
·白露(新韵)
·乔英钧七绝十首
·程瑞麒诗作一组
·傅瑜诗词十二首
·隋祥云旅游诗词一组
·汨罗江
·
·白露
·于润忠诗作两首
·陶坤诗作一组
·闵济林诗词一组
·女子诗词学会2025年4月
·赵淑艳五律两首
诗人论坛 首页 > 诗人论坛   
诗如何是
朱彦

    诗是天地之心的高唱,苦难历程的写照,旷世不再的觉醒,人淡如菊的本性,醉卧沙场的风神,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诗是云烟往事的追忆,高歌痛饮的宿营地,寄托生命的家园。从那里我们可以找到源头肇端,展开情感与时空的碰撞、理想与现实的对接,昨日与明天的对话。

    余近作《诗如何是》就诗是什么、什么是诗,诗作什么、怎么作等问题进行阐释与回答。“中国古代文艺文字的总称”被释为诗,诗是歌唱出来的文字(歌是唱出来的诗),诗本身就是歌。它起源于劳作,祖先敬畏神明,以“歌之舞之蹈之”企盼风调雨顺,所谓“颂歌”《颂》者也。 劳作时发出有节奏的号子,用来振奋精神,协调动作,调动情感,所谓“民谣”《风》者也。鲁迅“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便是此谓。诗起源于歌唱,繁盛于文字,肇始于文化,推衍于文明。《诗经》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最深刻的阐释是言志;最准确的表达是音乐;最美丽的邂逅是想像;最真实的感悟是寄托;最深沉的体验是宣泄。

    诗是器用。器者形之谓,无论其上其下均以度为大。诗之器可以盛生民,装天下,载万世;可以用无常想的器品读人性,无常形的眼探微奥秘,无常住的心度量世界。毛泽东《沁园春·雪》高蹈千秋、照见八方,站在中国革命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旷原之上,以磅礴之力、帝王之象吐纳襟怀,品评历史,衡量世界。

    诗是尺度。"布指知寸,布手知尺"(《大戴礼记》),诗之尺寸可以在指掌间量善恶,量进退,量阴晴,量长短。曹植《七步诗》尽量人情冷暖;李商隐“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尽刺昏聩;章碣“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怒讽暴政。人世间善恶长短在诗之只言片语间一览无余。

    诗是酿造。它可以发酵,可以烹调、积渐,可以酿泉为酒,可以品味人生的苦辣酸甜。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自己沉浸在亲手酿造的苦酒中。蒋捷《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少年陶享乐、壮年飘泊、老年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酿造之中。

    诗是营造。运用动作、情感、形象之斧斤,“穷理尽情,表见于着录,以收文字之功”(田北湖《论文章源流》)。塑造形象、营造意象乃诗之宗旨,亦诗家最大追求。人世间的歌哭笑闹,生离死别,梦幻得失都在诗的营造中呈现出来。诗与中华文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地体现着诗载道、诗无邪、诗缘情、温柔敦厚、兴观群怨的儒家主张和儒教思想。用营造之手段,映射中华文化之基本精神,中华民族之理想人格和思维方式,集结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象。

    诗是觉醒。在决定民族精神命脉的文化中觉醒。它可以唤醒沉睡的自我,对沧桑历史、忧患意识、家国前途命运加以认知与追求。它用深刻的哲学领悟、深邃的智性感受来提升理性,唤醒人们的思想与灵魂,产生警示和启迪,它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先导。诗经《褰裳》:“子不我思,岂无他人”描写古代女子的自我觉醒。《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把惆怅置于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刘邦《大风歌》曹操《短歌行》倾诉人才的渴望与觉醒。

    诗是净化。它可以消除烦恼,使心灵变得纯净;可以洗涤灵襟,在心灵的沉寂中完成新一轮的生命体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是心灵净化的吟唱。“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嵇康《赠秀才入军·十四》),是旷世不再的高歌。“何必山巅与水涯,安心随处便为家。有人问我西来意,笑指长天落晚霞”( 寄禅法师八指头陀《答柳溪居士》);“今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唐尼《悟道诗》),是忘怀忘机的深入体验。

    诗是过程。是矛盾的消长、有无、动止、对立、统一过程;物候的燥湿、冷暖、兴衰、阴阳、向背过程,诗的过程本质上是事物的生化制用过程。“生化制用”乃起承转合之内现。“生”乃长生之生,是谓矛盾的生发时宜。人的诗思与自然物质一样,不经胎养便无以为生发,诗的“起”只是诗的外在结构的狭义呈现,“生”则是诗的内在结构的广泛体现。诗的生发过程是人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也是由感性而至理性的过程,人的初始感受与理性思考一经碰撞便如开闸之水,一泻而出。诗本不是无端之物,它由客观感应生根于心,再经理性胎养,一朝分娩,破题而出,这便是诗的长生之理。“化”为合化之势,是谓矛盾的发展与深入过程。诗思一经生发,必然成长,譬如青藤自春而生,自夏而长,其根愈深,其蔓愈长,此谓势也。诗的“承”是诗的外现,与势无关。只有诗的“化”才是诗的内质,它可以驾驭矛盾,营造一片浑然的意境。“制”为制衡之所。是谓操纵与解决矛盾的机关所在。这既是问题的“檄”,也是矛盾运行的点,在此节点之上,不但可以看到诗的过去,也可以展望诗的未来。这“制”绝非起承转合的“转”,它既是矛盾集结疏导的关键,也是诗潮起伏的折点,变化进退之机无不尽出于此。此“制”必从气从象,从气则须理气,从象则须意象,收发阴阳,变化开阖,制衡通关势非寻常。后人对此尽皆言“转”,然转之无轴,行之无气,不谙变化何以为诗?“用”为通用之局,是谓驾驭矛盾并为我所用的流转之态。将消长了的矛盾投放到理性之中流转,是“用”的根本任务。我们知道诗的过程是诗人心灵净化的过程,是矛盾消长解决的过程,这是以性解诗以气解诗的宗旨,所以我们以“用”括之。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合”是截然不同的,“合”乃扣合之意;“用”则取用之意。它既能笼括语言,迭起高潮,又能深入理性,升华情绪。只有有了“用”,诗才能称得起为诗之道,只有使用“用”,才能真正进入理性与情感的层面,走入主观与客观共同营造的境界。

    诗是寄托。寄托情感、寄托志向,寄托人生与生命。“诗言志” 是对诗本质特征的认识,“是中国诗的开山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寄托之肇始,盖为诗三百。诗经开创了主文谲谏的诗学传统,借赋诗以明志,这便是寄托,所谓“有思想斯有寄托”是也。诗经之比兴,离骚之美人香草皆是寄托之典范;骆宾王《在狱咏蝉》,寄情于物,托物言志;陈子昂《感遇》寄寓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感慨。李白《长相思》通篇运用比兴手法,隐含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之怨。

    诗是担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发之肺腑,动人心魄。诗人之家国情怀、忧患意识就是担当,杜甫饥寒交迫,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之祈盼,这就是诗的担当。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狱中题壁》),把生死置于度外,把担当寄于向死之中。

    诗是宣泄。是兴观群怨的抒发,嬉笑怒骂的翻版,七情六欲的排放,沉积以后的“迸发” 。司马迁云:“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李白“乱我心者,今日之事多烦忧”;杜甫“朱门酒肉臭你,路有冻死骨”;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岳飞“怒发冲冠”皆宣泄之作。

    诗是见识。它是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透视人生社会的修养与能力。它可以透过现象揭露本质,可以拨开纷纭直抵人心,可以醍醐灌顶,使人豁然开朗。王国维“眼界”就是“见识”的阐释。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皆经多识广,独有见地,洗人耳目之语。

    诗是历史。它记载过去,记录沧桑。历史站在诗的高度,写就了《弹歌》《庆云》《击壤》《三侯》《哀郢》《三别》《三吏》,也必将站到新的高度,挥洒更为壮丽的时代诗篇。

    诗是生活。它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反哺生活;它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从火辣辣的现实、沉甸甸的责任中挺起肩膀,荡起波澜。它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吸吮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丰厚的文化养分,以浓厚的乡土情韵、宗族情味、宗国情感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彰显审美旨趣、传播当代观念、书写时代风云。从先秦的《弹歌》《击壤歌》到陶渊明的《饮酒》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从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到辛弃疾的《村居》等等,都是生活之真实写照。

    诗是版牍。它刻画了《易经》的韵致,《诗经》的逸致,《楚辞》的情致;谱写了《乐府》的声调,魏晋的风调,大唐的格调,宋元的腔调,明清的味调。风雅颂、屈宋、三曹、陶谢、李杜、苏辛、毛泽东等人把自己刻画在诗的版牍里,刻画在诗的里程碑上。

    诗是家园。那里边有生命的呐喊与呼唤,旅途的出发与驻止,寂寞的陪伴与解脱,希望的象征与复活,沙场的醉卧与高吟,人生的执迷与醒悟。诗是生命的家园,它与人生相同相化、相得相契。它要我们驾驶心源之车,驰向大化流行的生命本体,把混沌的宇宙纳入博大的胸怀,唱响如梦如幻的生命之歌。在诗的家园里,可以忘言吾我、洞见过去、瞻望未来;可以超越生死,超拔个性,超脱理性,实现崇高的人性回归。

[发布时间:2024-11-17 11:50:34 ] [阅读次数:357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