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校园诗词
学会简介
诗人点评
诗坛快讯
诗人论坛
营口诗词
当代名家
辽河杂志
诗人纪念
营口诗会
诗人散文
全国诗词
诗人专辑
营口诗社
联系我们
新诗之页
学会论坛
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所有分类---
学会简介
诗坛快讯
营口诗词
新诗之页
校园诗词
全国诗词
新诗欣赏
诗人论坛
诗人专辑
散文诗作
诗人散文
诗人纪念
诗人点评
当代名家
营口诗会
营口诗社
诗词作品
·
初秋(新韵)
·
初秋
·
白露(新韵)
·
乔英钧七绝十首
·
程瑞麒诗作一组
·
傅瑜诗词十二首
·
隋祥云旅游诗词一组
·
汨罗江
·
归
·
白露
·
于润忠诗作两首
·
陶坤诗作一组
·
闵济林诗词一组
·
女子诗词学会2025年4月
·
赵淑艳五律两首
诗人论坛
首页
> 诗人论坛
诗如何要
朱彦
诗要敦厚,不可偏激。
认识的片面性、情绪的冲动性是诗之大敌,用有色眼镜看社会人生,以偏盖全、钻牛角尖乃诗之大忌。我们要守住“诗无邪”的底线,反对偏执,反对激进,敞开“君子喻于义”之襟怀,以执中守恒之风操践行审美体验。
诗要载道,不可妄议国是。
“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归”(黄宗羲《诗历题辞》),古人将国事世事家事身世心事系诸于诗,所以言“载道”。诗须为时为事而作,须益于天下、益于人民、益于将来。诗不可无事生非,不可妄议国是,不可热衷政治,品头论足。
诗有主张,不可意气用事。
主张即是主题主意,无主题无思想必成“无帅之兵”。诗的主张是诗的鲜明的主题,鲜明的观点,独到的见解。爱憎、扬抑、提倡、反对须在胸次间一以贯之。不可意气用事,不可妄自尊大,不可坐井观天。
诗要痛快,不可腔调。
直抒胸臆,下笔风雷,沉着痛快乃诗之要。作诗不可矫揉造作,装腔作调,“犹抱琵琶半遮面”。不可首鼠两端,裹足不前;不可瞻前顾后,患得患失。须任性恣情,一字见心,达到“来如雷霆收震怒”之效果。
诗要体贴,不可施人于“己所不欲”。
诗的“体贴”来于温柔敦厚,来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质,它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人我不二”的伦理观、“神美同义”的宗教观出发,用心灵大门的密钥开启情感交流、身心沟通、生命互植的人性世界,进入“近取诸身”的文化再造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既沉默无声又亲切可感,传达感性,张扬理性,在新一轮的 “体贴”中透出关怀、体谅、包容和领悟,践行中国传统的宽怀雅量、至诚如神的“恕”之道。诗不可诿过于人,以己度人;不可空泛说教,枯燥无味;不可渺无边际,神秘莫测。
诗要观照,不可隔岸观火。
“观照”是心灵照见万物,主观照见客观,我照见物,物照见人,人照见我,用心光向心中看,向心中照,照见人生,照见世界。观照是对美本身的一种凝神静观,它肇于自然,发于心源,“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将胸中丘壑化为“第二自然”。诗要烛照,在简约朴素中烛照深邃无边的宇宙,烛照心灵,烛照生命,进入澄澈清明的境界。诗不可隔岸观火,置身事外;要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不可拘于现实的物理现象,置身于芜杂做作之中。
诗要深入,不可蜻蜓点水。
深度是文艺创作的生命线,是人生价值与哲学意蕴的最大追求。诗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社会的角度、思想的深度进行挖掘探索;必须用人生的态度、哲学的尺度、生命的刻度创新创造。要深入一层、精进一层就必须激发作者的认知能力,深刻揭露矛盾,阐释人生;就必须深挖根脉,探究源流,以鞭辟入理的思维逻辑,阐幽发微的审美体验,演绎诗的自信,丰富诗的精神血肉。诗不可思想肤浅,意象粗糙;不可亦步亦趋,抄袭模仿;不可蜻蜓点水;不可好高骛远。
诗要自然,不可生搬硬套。
“自然” 既指物质世界的自然现象,也包含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自然是诗的最高境界,诗人的最大追求,陆时雍“绝去形容,独标真素,此诗家最上乘”(《诗境总论》)所言极是。诗的“自然”是诗的表现方式朴素真实,形式风格天真清远。“诗贵真,乃有神,方可传久”(王文禄《诗韵》),“真”是自然第一要素。“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争美”(庄子《天道》),“朴素”是自然的第二要素。“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趣”是自然的第三要素。诗要自然天成,就必须向真、向朴素、向趣中寻找,向天籁中寻找。不可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不可乔装打扮,按图索骥;不可削足适履,堆砌拼凑。
诗要雅正,不可油腔滑调。
雅乃“雅言”,是经过润色的合乎规范的雅正诗语。诗经之雅,鸣太平之盛;古诗之雅,显精深之本色。“正”是正统,有诗体之正、诗法之正、诗情性之正。“体”者风雅颂;“法”者赋比兴;“情性”者诗心也,“诗当言正其心,心正则道德仁义之语、高雅温厚之气自具于言辞之表”(范德机《诗家一指》)。情性乃雅正之本,“作诗之法,只自性情中流出”(熊逵《清江诗法》),一语中的。诗的雅正是诗的典雅方正,崇尚诗的"高雅",传承诗的"正统"是诗的永恒主题。用大雅之风营造空灵深邃之境界,庄重之态彰显传统诗之厚重,朴素之情再现诗之大德之美,是历史对诗的深刻要求。诗不可油腔滑调、插科打诨;不可虚张声势、故弄玄虚;不可随声附和、拾人牙慧。
诗即如此,我们何不“忽然绝叫三五声,满纸纵横千万字”,何不“大笑一声出门去,我辈不是蓬蒿人”,何不进军心灵深处,探求人类精神之奥秘,启航中华文化最深沉之觉醒?
[发布时间:
2024-11-17 11:53:36
] [阅读次数:
213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主办单位:营口市诗词学会
版权发布:
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
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