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辽河诗词网 投稿邮箱:ykzb2008@126.com
诗词作品
·落叶归根(新韵)
·农家新貌
·刘恩庆七绝两首
·女子诗词学会2024年4月
·望峰楼近稿·贵州拾韵
·金陵春光
·傅瑜诗词小辑
·隋祥云诗词一组
·蔷薇花
·曾林七绝两首
·黄曼妮诗词两首
·武发俊七绝两首
·王建华诗作两首
·赵彦久律诗一组
·谷雨
诗人论坛 首页 > 诗人论坛   
营口市校园诗词论文集锦
营口市校园诗词论文集锦
 
如歌似画
——浅析中国古诗词独有的魅力
市四高  高长荣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诗词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低回不尽,琅琅上口,让人忘忧,使人开颜;诗词似画,在江河湖海、虫鱼鸟兽中描摹自然,在小桥流水、古道西风中展现乾坤,为我们描绘出或凄美、或壮阔、或静谧、或热烈的绝美意境;诗词又像一位哲人,在历经千年后,向我们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激励我们走向生活,面对挑战。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古诗词还是有着现代诗歌、散文没有的独特魅力,所以我喜欢。从春秋诗经、战国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让人喜欢的欲罢不能。
    喜欢诗词,喜欢诗词的韵律美;牙牙学语时,我们被父母教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虽然不通其意,但心中却有种异样的感觉;上小学时,我们背着手,昂着头,摇晃着脑袋朗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个个都瞪着无知的双眼,乐在其中;至于现在,当我在心中吟诵“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时,仍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这就是诗词的音乐美所带来的美好体验。诗词如歌,让我们陶冶性情,促我们享受人生。
喜欢诗词,喜欢陶醉于诗词的意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向往荒居野处的古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携一张琴,捧一杯茶,于深山幽林之中偃仰啸歌,在千里澄江之上快乐垂钓。与自然同呼吸,和天地共变幻,倘佯在大自然奇妙的景物中。喜欢陶渊明式的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沉醉于王维的山水田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更流连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荡气回肠,“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痴情绝对……诗词如画,展现了自然万物的奇妙瑰丽,我只愿做一个画中人,永远陶醉在诗词的意境中。
    喜欢诗词,喜欢诗词中蕴含的哲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我们在迷茫中坚定执着地前行,才会有希望的惊喜。“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站的高看的远,每个事物都能发挥他的作用,即使饱受他人的压制摧残也要实现自己的价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就该豪迈洒脱,不谓权贵,做自己想做的事。“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让我们知道时间不等人,劝我们珍惜时间珍惜自己。诗词确实像位哲人,为我们指明道路,为我们扫清疑团,让我们更加精彩地生活。
    喜欢诗词,喜欢诗词作者的才气、意境与心思巧妙。这也是我最佩服古诗词作者的所在。看完下面这许多种的诗词,你也会由衷的佩服中国古人的才情。
有一种诗叫“同头诗”, 就是每句诗的开头一字都相同,例如:
    春日绣衣轻,春台别有情。春烟间草色,春鸟隔花声。
    春树乱无次,春山遥得名。春风正飘荡,春瓮莫须倾。
有一种诗叫“绕头诗”,此体当为宋代大文豪苏轼所创,例如: ?
    闲似忙,蝴蝶双双过粉墙;忙似闲,白鹭饥时立小滩。 
    来似去,潮翻巨浪还西注,去似来,跃马翻身射箭回。 
    动似静,万倾碧潭澄宝镜;静似动,长桥影逐酒旗送。 
    悲似乐,送葬之家喧鼓乐;乐似悲,送女之家日日啼。 
   有一种诗叫“联边诗”,是指诗句中的每个字都用偏旁部首相同的字组成,联缀成章。例如:
    逍遥近道边,憩息慰惫懑。晴晖时晦明,谚语谐谠论。 
    草菜荒蒙茏,室屋壅尘坌。僮仆侍伶侧,泾渭清浊混。 
    有一种诗叫“宝塔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宝塔词则称《一七令》。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后来增加到十字,甚至十五字的,每句或两句字数依次递增,形如宝塔,上尖底宽,所以叫宝塔诗。例如:
竹,竹。 
      森寒,洁绿。 
      湘江滨,渭水曲。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 
      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呼风律鸣神谷。 
      月娥巾帔静苒苒,凤女笙竽清蔌蔌。 
      林间饮酒啐影摇樽,石上围棋清阴覆局。 
      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来但寻松菊。 
      若论檀栾之操无敌于君,欲图潇洒之姿莫贤二仆。 
    有一种诗叫“叠字诗”,是指诗中的部分句子或全诗各句都用叠字组成。所谓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重叠而一个词,也称“重言词”。例如:
 独坐常忽忽,情怀何悠悠。山腰云缦缦,谷口风飕飕。 
  猿来树袅袅,鸟入林啾啾。时催鬓飒飒,岁尽老惆惆。
看完之后是否暗自叫绝,中国的古诗词妙不可言、巧夺天工。谁能说这不是歌,谁又会说这不是画。古诗词如歌似画,让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诗词,如歌似画,魅力无限;又似哲人,意味深长。但愿所有人都能认识到诗词的魅力,传承中华瑰宝,更加舒适地享受生活,更加精彩地奋斗人生。最后,用唐代白居易的一首宝塔诗作为结尾,再次细细地品味中国古诗词独有的魅力。 
  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诗仙风骨 浪漫激情
营口四高中 王吉林
 
    在中国的诗歌历史中,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高峰,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诗歌是李白精神世界的再现,在诗人有据可查的九百九十多首诗歌中,每一首无不是诗人高尚人格的绝唱。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
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一、不羁的个性,时代的强音 
    李白的狂放表现首先他是一个游侠。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充满了英雄的豪迈气概,好剑术游侠,重义气,乐于助人。年轻时在游历蜀中名山时就养成了任侠的作风,李白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说“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他的好友魏颢也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他的《侠客行》、《扶门豪士歌》等诗,都是歌颂侠义人物的诗歌。
    它的豪侠性格以及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所特有的非凡气质,溶入了来自诗人自身的主体精神的催化剂,自然地膨胀为天下舍我其谁的自大、自负与功名唾手可得的狂妄,所以才有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气概,都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傲岸不屈的精神。 
    李白的狂放集中表现在他政治失意后的悲愤表达。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庸俗的社会关系让他感到窒息,便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追求个性的自由解放。长安三年,因厌倦统治者的奢华无为,在酒肆中狂饮,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因此杜甫刻画他: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大声控诉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对贵族王侯的鄙弃。他常以无拘无束自由翱翔于天地间的大鹏鸟自喻,怀揣“大鹏一日同风起,抟遥直上九万里”的旷达;到朋友家做客,可以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 ,还能反客为主,“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不羁;当他理想得不到实现时,又能达观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二、丰富的想象,豪迈的情怀    
    李白诗歌还善于运用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来描写形象、抒发感情。他有时借助梦境仙界,捕捉超现实的意象,创造出美丽的理想世界,抒写自己鄙弃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助梦境描写了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等现实意象,渲染了仙界的瑰丽和美好,映衬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表现了崇高的理想。有的诗他借助神话传说驰骋想象,大胆夸张,贯以奔放的气势,描写雄伟神奇的山川形象,寄托自己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李白的思想性格中最感染人的一点,那就是对人生的自我价值的肯定,再艰难再曲折的路,在诗人的眼中,总会有希望。长安的赐金放还,给诗人带来了如被冰雪的打击.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许多表达痛苦、愤懑的诗篇。如《行路难》中“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在《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蓦成雪”。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深的痛,但我们又不得不被诗人那乐观的情怀所折服,在极度失望中诗人并不绝望,他始终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坚定“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信念。 
    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以及拟人的手法,也是李白抒写炽热感情所常见的艺术手法。有时既用夸张又用比喻,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都是夸张、比喻的名句。有时他又把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结合起来,写自己强烈的心潮激荡:“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神奇别致而又形象贴切;“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寄东鲁二稚子》),思念子女的骨肉之情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的夸张,寄予明月,更是奇特的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便在诗中得到了最好的表达。        
    三、澎湃的激情,浪漫主义风格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奇特,采用浪漫主义手法,语言清新,不加雕饰,特别是对七古和七绝这两种诗体贡献最大,被后人誉为“诗仙”。盛唐诗歌的气韵、情韵、神韵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李白的歌行体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的一切固定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的境界,充分体现出盛唐诗歌的神韵来。就是写比较小的场面,他也能立足眼底,想到天外。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在这些诗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中山问答》。李白的七言古诗充分展示了李白狂放自信的个性特征和豪放飘逸的诗歌风貌,也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骨气端翔、壮大奇伟、蓬勃向上的阳刚之美。这些诗篇以其纯真的情趣,感召着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没了的人性,并因此而获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诗歌的独特风格是不可重复的,却不是唯一的,就像我们既赞美松柏的挺拔又欣赏牡丹的富丽,既神往于水仙的淡雅又向往于玫瑰的鲜艳一样,我们赞美我国诗歌史上杰出诗人们的各种风格,赞美百花竞艳,更欣赏李白的诗作给人的飘逸、豪迈的感觉。 一个作家能通过某一体裁充分显示其创作个性,就带来了这种文体的风格,就能扬长避短、形成优势,正如“善舞剑”的应该有“剑风”、“善舞刀”的应该有“刀风”一样,读诗与读小说的感受是截然有别的。
    总之,从李白的身上,我们读懂了李白的诗歌;读李白的诗歌,我们认识了李白的人格。也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信不疑精神,“输肝剖胆效英才”的积极奋进精神,“安得折腰事权贵”的果敢叛逆精神。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正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造就了其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如何创作现代诗
雁楠中学  付 洋
??
    现代诗,又称为自由诗。由于它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格式,所以对于诗节的划分、篇幅的短长、诗行字数的多少以及节奏、韵脚都没有严格的规定,是我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一种诗体。由于它形式自由,便于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得到了广泛的流传。诗歌通常具有言简义丰的特点,所以在创作现代诗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材组材
??“情”是诗歌的生命。因此酝酿感情是写好诗歌的基础。我们要选取心中最深的感悟和感情来用诗歌抒发。它可以是对物的感情,可以是同学之间的友情,也可以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也可以是对社会的感悟。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感情和感悟积累于心中,找到一个最恰当的事件或是物体作为载体把情感和感悟表现出来即选取我们所说的意象。也是我们常说的“将抽象具体化,将情感形象化”。
??二、写作前的准备
??1.诗歌的主要特点:
??(1)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以有限的篇幅反映无限宽广的内容。
??(2)浓郁的抒情性。诗是生活的情感化。“情”是诗最本质的特征。诗不能没有感情,就如同生命不能没有阳光,人类不能没有灵魂。
??(3)丰富的想象。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丰富的想象,可以使诗人摆脱生活的实际经验的拘泥,站在较高的地域来透视过去和未来,有力的推动作者思想感情的飞驰,从而丰富现实事物。
??(4)诗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的语言富于韵律节奏,具有音乐美。诗歌的语句凝练,常常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在外部形式上,诗歌具有特殊的排行形式,增强诗的抒情性和音乐性。
??2.诗歌的创作
??(1)写诗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独特的感受,缘情而发。郭沫若曾经说过:写诗“要有纯真的感受,情动于中令自己不能不写。不能凭空的去‘做’。”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是绝对写不出好诗的。用审美的态度去感受客观事物,获得新颖、独特的感受,是写诗的第一步。
??(2)要讲究艺术构思。构思新颖、独特,是增加诗歌美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用什么形象表达,从什么角度表达,关系到构思的成败。
??(3)写诗“要用形象思维”。“诗是无声的画”。诗要用形象说话,要避免空泛的议论和抽象的抒发。要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要将情感形象化,或是即事抒情,或是融情于景,或是托物言志,或是比喻象征,要避免单纯的感情抒发。
??(4)要精心锤炼语言。诗歌写作,应该字字必争,句句必争,精心推敲,尽可能的做到精练、形象、优美,还要注意诗的音韵美。
    现代诗是一种新型的诗歌形式,它有别于我们熟悉的古体诗,所以在创作上要结合其特点,用真情实感去赋予它真实的灵魂。                                          
 
诗歌创作之我见
雁楠中学  李青
 
    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诗歌,在中国几千年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诗歌的创作是即兴而起,随情而发的。要创作诗歌,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诗歌。何谓诗歌呢?诗歌是一种抒情性的文学体裁,运用精炼的文字,和谐的语言,借助赋,比,兴等表现手法,丰富的联想想象,有韵律,有节奏的排列,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
  诗歌的特征,即诗歌不同于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具有其特殊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的鲜明特色的“个性”特征。对于诗歌的这一特征我们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抒情。正如开篇所说,诗歌的创作是即兴而起,随情而发的。即兴而起就是对现实社会进行细致的观察,由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思考,进而借助诗歌这一表现形式传达一种理念或思想。比如,杜甫的名句“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就高度地概括了当时社会严重的贫富分化的状况,表达了作者对“豪门”的“憎”与对穷人的“怜”的思想。缘情而发,即由浓厚,强烈的思想感情表达对某一事物的爱,恨,情,愁。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表现了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的一出美化了的宫廷爱情悲剧,抒发了作者对这份深情的同情和激赏。要写出一首好诗,对诗歌总体的构思是很重要的。创作者要在大脑中构建起诗歌的“轮廓”,找准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不能是写完了一首诗歌,尚不清楚自己所要表达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思想。只有有了思想,才会有灵魂。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要表达什么,怎样表达,构建出诗歌的“立体形象”,进而对其进行有条理的梳理,才能形成诗歌的内在思想和实体结构。
  诗歌的创作有其独特的写作思路,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24个字,即感情浓郁,语言精炼,拓开联想,想象丰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感情浓郁要求作者以丰富的感情积淀,结合真实的情感流露,反映生活中的点滴,以细微处见真情,力求做到用情达意,以情动人。
  诗歌由于其特殊的篇幅和字数限制,不可能像其他文学体裁那样可以“洋洋洒洒千万言”。这就要求创作者在创作诗歌时,做到对语言的提炼和浓缩,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拓开联想,想象丰富是诗歌重要灵魂所在。合理的联想能使诗歌增强韵味,展现一种时代的美感。同时,在诗歌的创作中,必要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能使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浓烈丰富,比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把愁绪的浓重抒发得淋漓尽致. 韵律是指诗歌中的押韵和声调。在古诗的创作中尤其注重句子的押韵.不同韵律的字不能压韵.而新诗的押韵较为随意,只要押的韵大致相近就可以,而且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节奏是指诗歌中的顿挫,即语言在排列顺序上的间隔规律,节奏鲜明是诗歌的重要要求.短促的节律可以给人激动,欢乐的情绪,缓慢的节律可以给人深沉,悲伤的情绪。
  诗歌的创作还要讲求立意的新颖和构思的严密。诗歌的立意是表达主题思想的基础,立意的新颖能够使诗歌增加可读性和亲和力;能正确反映人们的普遍思想和要求。要做到立意的新颖必须注重对社会中各种现象的分析,把握时代特征,集中反映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洞察事物的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洞察力,才能抓住事物的细微,以小见大,以简见详。
  诗歌的创作同时也是一门讲求意境的艺术。意境就是用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一幅有情意有境界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诗歌创作讲求营造一定的氛围,在氛围中抒发情感,以情动人,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因景生情。只有对所要表现的事物或现象充满感情,以富于赞美,同情,鞭挞等的思想,使读者能够为情所感,为情所动,达到对诗歌的赞同和认可。要更好地表现诗歌的意境,不单要有丰富的情感积累,还要求在表达方式上注重对细节的把握。(这里所说的"细节描写"当然并不同于小说,记叙文等文学体裁的描写。诗歌的细节描写有其鲜明的特点:精炼,直接,动情.更重要的是能更形象地描绘某一事物.)细节描写是最能打动人,也是最能创造感人意境的表现方式。对细节的描写要求注意对事物(件)发展过程的描写,可以运用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对事物(件)的变化发展进行动态的描写,突出"个性",渲染气氛,使诗歌更富有意境,构建起一幕幕立体而现象的画面。
  进行诗歌创作除了要注意以上一些方法和要求外,还要注重对表现方式的运用。诗人艾青说过:"有了材料和工具,有了构思,没有手法依然不能建造。"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有:比,兴,夸张,象征,通感等。可以说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独到之处,比的运用可以更生动,形象地表现诗歌内容;兴的运用可以让读者自开篇就能体会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更富于深情和韵味;而夸张,象征,通感等手法的运用可以给诗歌注入更新鲜的血液,使诗歌更富于想象力和亲和力,而不会让人感觉意思朦胧暧昧,晦涩难懂,使读者真正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总之,诗歌的创作是一个思维跳跃,感情流露的过程。只有善于把握和观察社会百态,把真挚的情感溶于创作中,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
       
试论现代诗创作
毕明锋
   
学习和借鉴祖国优秀的传统诗歌,摒弃意象的搜奇出怪及堆砌之风
    20世纪20年代,由李金发发端的“远取譬”等现代诗意,催生了新质的诗歌意象。穆旦所致力倡导的“诗歌意象的现代化”,使诗歌的意象更具鲜活的时代色彩。这些新质鲜活的诗歌意象,不仅营造出新的诗美形态,同时也大大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也正是由于意象的推陈出新有如此巨大的诗学意义,所以在现代诗的写作中一种偏向也日益明显地显现出来:意象的创新及“现代化”,被许多人实施为意象的搜奇出怪及堆砌。其结果是不仅使得一些“现代诗”让人摸不着头脑,而且在韵律上也不堪卒读。这一偏向已经使“现代诗”的写作异化:在一些现代诗人那里,诗已经不是独特情思的抒发,而是一种向人炫耀技艺的匠人式的把戏。
    中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诗人在诗中常常凭借意象来完成诗歌的各种功能,营造了许多经典的诗歌意象。比如李白的诗歌意象奇丽雄浑又飘逸不群。杜甫的诗歌意象个性独特,浸透着诗人伤时忧国、爱民悯生的情感,带有浓厚的悲壮色彩。我们一定要用心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摒弃意象的搜奇出怪及堆砌之风。要明白诗歌的意象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意象要有情感作支撑。晋代文论家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诗者,吟咏情性也”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也指出:“作诗本乎情” 。就是强调情感是诗的生命,抛开了真挚的情感,诗的意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对于那种脱离人的情感,胡乱堆砌意象,不知所云的诗歌,我们要敢于说“不”。绝不能学《皇帝的新装》里面的大臣,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或鉴赏水平,对所有朦胧、隐晦、自己读不懂的诗都不加辨别地大加赞赏,这只能让现代诗进一步脱离轨道。比如,对于诗人吴铭越的《无题诗组》:“最了解的人还未出现/车祸已来临/沉醉于此/体内的钉子带给她犀利线条/那该是什么颜色?/上帝的眉毛给了她……”,我是百思不得其解。虽然把这些诗句分解开来,还能看出几个诗人创造的意象,如“没有出现的人”、“突然的车祸”、“体内的钉子”、“犀利的线条”、“上帝的眉毛”等等。但是,这些意象都是彼此孤立的,起码读者看不出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就更不要说形成诗的意境了。说实在的,我认为,这些诗句只不过是一些词汇的堆积,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意义,读者看不懂是正常的。而对于冰心的《繁星》(七一):“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我却十分欣赏。虽然只是一首小诗,也排比列出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等意象,但是由于这首诗词句清丽,韵律天然,而且寓情于景,使情与景相映相生,所以创造出了一种恬静和美的意境,令人十分喜爱。
建立现代诗的审美标准和责任意识
    中国诗歌的现代嬗变,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历史氛围中展开的。西方文化,尤其是现代西方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审美现代性”,影响并催生了中国的现代诗。国外诗歌崇尚自由和前卫,于是中国就出现了下半身文学、垃圾诗、口水诗、狼心狗肺诗……这些诗折射出了一种浮浪、奢靡之风,他们不关心社会变革中人的心灵、生命的生存状态与感受,而是关心人的生殖器官、屎、尿、屁等等,作者越写越大胆,越写越暴露,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认为这样写诗,才是直抒性灵,描写人类的本真。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现代诗的不幸与悲哀?我只觉得,诗家,儿女之事,是你自家的私房中事,何苦要拿到阳光下来展示和炫耀呢?
    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的“现代汉诗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的洪子城教授说“现代汉诗需要深入的自我反省”。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教授则强烈呼吁要建立现代汉诗的写作鉴赏标准,认为必须要有可行的艺术准则来衡量诗歌质量以保证稳定的诗歌作者群和读者群。笔者也认为诗歌应该有一个大致的审美标准,不能把所有的分行文字都称作诗,更不能把那种哗众取宠、挑逗人的内分泌、直白得象说话的诗说成好诗。评价一首诗的好坏,思想比形式更重要,诗表现着诗人的心灵向往和良心。怎样的意识倾向,或许就会孕育出怎样的诗来。但不论怎样,都应该遵循并把握诗的原则与本质,那就是关注人的心灵、生命存在的状态和感受。作为一名真正的诗人,不能只局限于吟唱“小我”,更不能片面地追求低级趣味,自娱自乐,自我陶醉,将诗与我们生息相关的社会孤立地隔绝开来。“位卑未敢忘忧国”,历代诗人在这方面已给我们做出了表率。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面对新的选择和新的挑战,一切热爱诗歌的人们都不应忘记诗歌的使命,忘记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责任。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我们都应让我们的心声、作品与国家、民族、时代的脉搏共振。想大众之所想,急大众之所急,使诗歌真正成为时代的鼓点和号角。拥有了这种“大我”,我们才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创作出充满激情和亮丽的诗行,从而引起民众的共鸣和热爱。对那些不健康的、肉麻的、淡然无味的诗歌,我们应该多一点批评,少一点掌声,不要盲目地去追捧和喝彩,要让这些诗自我检讨,自我反省,远离庸俗,提高品味,真正成为能够给人们带来审美享受的文字,成为对读者有利,对社会有益的艺术。
    把握“意”与“象”之间的关系,做到意象合一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意象”即意中之象,“意”与“象”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意是诗的主旨,是意境的内核,这种意,不是意念的意,而是意趣的意,即是经过情思的物态化后可看可听可感的“意”。象即诗歌所表现的物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但也并非纯客观的景物刻画,而是情思化后的“象”。诗歌的立意贵在高洁巧妙,不能鄙俗不堪,取象贵在浅近亲切,又不能隐晦太多。这种分寸确实难以把握。所以,古代的费经虞说:“诗贵似浅非浅,不得似深非深”。在诗歌创作中,要力求“意”与“象”,“物”与“我”的完美结合,使人一看就懂,却又回味无穷。韩瀚的《重量》就是如此:“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一杆生命的天平,称出了张志新烈土生命的比重,突出了她“比泰山还重”的死所具有的独特的震撼力。将一个人和所有的苟活者相比,所形成的反差通过“天平”强烈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其意象既清晰又深刻,体制虽小,却能以极其强烈的情感含量取胜,正所谓“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
回民小学  李丹
 
    古诗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浓缩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在我们小学课本中就收录的一百多首古诗词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它们起着感染和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但是,我们聚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发现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本文试着对这些现状进行分析并希冀寻求一些策略与方法。
  一、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学方法枯燥,课堂缺失美感
  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多半是采用“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说思想,齐背诵”,整个过程程式化,使原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许多教师翻译成一叠索然无味的小菜,而且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隐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课堂上当然就缺乏美感,缺少“情”的涌动。
  2.学诗途径单一,体验缺少灵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但是从学生学习古诗的现状来看,还往往仅局限于课堂。老师也盯着课本,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节外生枝,生怕联系一些课外知识、拓展相关古诗会浪费时间,不敢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引进课堂,不想或者极少推荐积累其他古诗。所以,不仅课堂如一潭死水,缺了课外延伸、课外实践活动这一源头活水,而且校园古诗文化建设更是淡漠,使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缺少古诗词的教化、美化。
  3.关注角度偏移,学诗丧失兴趣
  自从新课标明确指出背诵古诗词的数量后,教师也比较重视对学生古诗词的积累、背诵,但是在理解上有偏颇,不少教师仅仅关注了学生“量”的积累,只知填鸭灌输,让学生大量地机械地抄写、背诵、默写。学生在枯燥的背诗、抄诗中毫无审美体验而言。慢慢地,便丧失了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受到情感的熏陶了。
  二、培养策略探讨
  那么,如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学古诗兴趣,加强学生情感的培养呢?笔者从策略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思考。
  1.以情怡情,传递诗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具有感染性的特点。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后的感情传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因此,教师首先在备课要牢记一个要点:要使自己在教学中把古诗词内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广猎知识,正确把握古诗的情感内涵。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学习的古诗词都是历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作品语言简练,韵律优美,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诗贵言志”,他们借助古诗抒发了许多美好的情感。这些情感都需要教师用自己对古诗词的感情去架起一道帮助学生通往古诗情感的桥梁。由此,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要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初步领悟古诗的语言美、情趣美、情感美。 2.美学古诗,增强诗情
  诗重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感情就没有诗。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美学”的理念——古诗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具大的美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快乐地学,美美地学。
  (1)吟诗。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最好的展现方式是诵读。只有有感情地吟诵,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果教师事先准备好与诗的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吟诵的氛围,那么学生读起来也就入情入境。
  (2)唱诗。学生喜欢歌唱,有时还喜欢自编自唱。根据这一特点,在古诗文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唱读古诗文。这种变读为唱,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诗文的熏陶。
  (3)演诗。古诗词语言凝练,要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可在学诗时采用表演的方式。如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在学生想像画面之后,教师请一个同学作诗人贾岛,请另一个同学做童子,演一演当时的情境,在学生角色对话的表演中,不仅把《寻隐者不遇》中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而且也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
  (4)画诗。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教材中的许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我们可以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如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时,让学生画一画草的枯荣,画一画藏在土里的草根,画一画春风一吹,小草又冒出地面的情境。
  (5)写诗。“儿童的心灵世界具有丰富的感受性,旺盛的想像力和诚挚的情感,带有天然的艺术化倾向”“儿童新鲜、柔软的心灵,到处是感知生活的触角”。因此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是有道理的。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地引导学生仿诗、改诗、写诗。在这样的创作中,学生享受了学诗的愉悦,发现了自己的灵气,惊叹于诗的神奇,加深了学诗的感情。
  3.开发诗园,滋养诗情
  古诗如源源流淌的河流,只有尽情地畅游其间,文化底蕴才能厚重起来。因而,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诗歌家园。
  (1)拓展阅读。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高鼎的《村居》和孟浩然的《春晓》,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这样进行拓展阅读,就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到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一步地提高,学诗的愿望也就更强烈。
  (2)巧用趣用。熟读、理解、积累的诗句,别让它们总关在学生的脑海里,要引它们出来走一走,让学生在 “温故而知新”中感觉古诗用时更觉趣。带学生踏青时,吟一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游西湖时,来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让诗自然地走进生活,让学生感觉生活处处皆是“诗”。如此,在自然地运用中享受到了“诗趣无穷”。
  (3)生成活动。孩子们的素养总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孩子们总是在活动中成长起来的。活动既是我们学习古诗文化的教学理念,又是我们的教学手段,只有在不断生成的活动中才能不断滋养学生的诗情。如组织开展古诗擂台赛、古诗闯关、古诗积分卡、诗词书法绘画赛、古诗汇演等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古诗渗入到了孩子的精神家园,品味了学诗的情趣,释放了学生的智慧,更是滋养了学生的诗情。
 
古 诗 词 教 学 体 会
回民小学 李秋菊
 
    中国的古诗词博大精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阅读积累古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情操,扩充知识面,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古诗词的阅读,在小学生成长道路上始终相伴相随。
在多年的古诗词教学中,我逐渐摸索出了一些浅显的体会
    (一)   识字写字要求认的字可以集中学习,为朗读感悟打好基础。也可以通读诗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出生字再学习。
    (二)   朗读感悟 
     1、在朗读感悟之前,可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教师介绍,了解诗人的情况,再听教师范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美。
    2、学生先自己模仿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再小组合作:朗读诗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点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
    3、学生不断模仿教师读,教师针对学生不足指导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诗文大意。
     4、启发想象,感情朗读,感受意境,感情朗读,引导背诵,品味朗读,初步体会诗情。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
    (三)   实践活动。
    1、可把自己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词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可古诗词朗诵会,每组一两个节目。 
    3、可为古诗文配画,也可演一演,唱一唱。
    4 、可以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程序进行教学。知诗人,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教师做适当补充。读诗文,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自学生字词,划出不了解的地方。解诗意,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或全班交流。教师对诗意不做过多的讲解,鼓励学生多提问,同学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入诗境,让学生反复吟诵,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和画面,画一画,演一演,也可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悟诗情,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让学生感同身受,感受诗人的心情 。 
5 、在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在朗读中丰富想象,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自然地实现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古诗课堂教学体会
回民小学  赵妮娜
  
   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它们或豪迈昂扬,或细腻清丽,或发人深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一辈子都难以忘掉。古诗在开发培养孩子们审美意识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有效的授课。因此根据古诗基本特点,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江雪》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二、指导古诗学法,读懂诗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古诗词学习“三趣”
营口市回民小学  于佳
 
     小学阶段每本语文书里面都有几首古诗,怎样才能让学生爱学古诗,乐学古诗呢?我认为有了以下3步骤,学生一定愿意去学。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三、课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小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
    课末“增趣”主要是为了使古诗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并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所以不宜轻视。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根据诗歌固有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一定会走出古诗教学的被动局面,使之充满生机。
 
 
教学古诗词《游园不值》的几点体会
回民小学  王东
 
     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好事,他写的是别具特色,是一篇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
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发展想象力,让学生乐学那?
我的方法是:在学生初步懂得诗句的基础上紧扣诗中关键词句进行推敲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掌握学习方法。
一“抓住小扣柴扉久不开”让学生追究不开原因,让学生议论后再引导学生细读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从而弄清门久不开的原因。体会上下倒装关系,再让学生口头练习把诗句中的倒装句改为直叙,让我轻轻敲门很久也不开,大概是园林中的主人害怕客人木屐踏坏那些青翠的青苔吧,而让掌握作者逆向思维方法,也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接着又抓住学生柴扉久不开时诗人想些什么?心情怎样?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失望,少兴,遗憾,为下文诗人看到红杏的快慰心情转变打下基础。
二抓住满字,激发想像春色之美,并从描述春色满园美学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教师设题,诗人根据什么想象园内春色满园,发展学生想象力和表达力,然后问:你能从一个满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讲述园内美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然后问: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想到满园春色,感情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快慰的心情。
 
浅谈古诗词的教学与背诵
回民小学  贾秋丽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诗歌,中华民族的国学教育,也与诗歌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魅力穿越时空。它格式齐整,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易记易诵。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积淀深厚的文学底蕴。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保持这种兴趣长久不衰呢?
一、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爱读古诗词的兴趣之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也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计算机应用论文。”可见,教师如果没有引起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就不可能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课外古诗词背诵”的阅读学习与积累。
  一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充分利用古诗文单元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利用课堂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和资源的优势,丰富学习感情体验,培植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我通常的做法是:在古诗单元里确定1~2篇重点欣赏篇目,以“读”中入手,以“解”中切入,在“悟”中领会,在“赏”中提升,在“诵”中积累学科教育论文。
  古诗文教学不同于现代文阅读教学,一则时代与语言习惯不通,古、今人形成了理解上的“断层”;二则古诗文读来较为费事,不好断句。为此,以“读”中入手,就是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法,培养学生独到的朗读语感,力求学生能清晰流畅地朗读文章。教师要充分扮演好“教”的角色,运用朗读光盘、课件,借助音乐的魅力,做好示范朗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初步领略到古诗词丰美的意境,精妙的词句,初步体验作者所流露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自读,品读出其中的趣味,读出古诗词的阅读窍门儿。
  以“解”中切入,就是在学生熟读古诗词的基础上,对作者和作品的出处、作品创作的背景等方面予以全方位的了解,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
 
  在“悟”中领会,是在教者与学生共同完成疏通词句、畅读诗文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由学生来完成与作者的情感交流。
  在“赏”中提升,指学生借助教者对诗文全面的剖析,达到情、境、意的融会贯通。
  在“诵”中积累,就是让学生在全面感知文章的基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系列有益的引导之后,要大力倡导学生利用自习、课外活动等时间,习读教材附录中的“课外古诗词背诵”的篇目,并努力促使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
  二、让语文积累成就学生自信之源
  名篇、名句和情感体验的积累是提升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积累的自觉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在“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中,指定重点的篇章,让学生在充分识读的基础上,采取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搜集与作者、与文本相关的学习资料,大胆进行诗词鉴赏的尝试。每隔一个学段,教者可分班或按年级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朗诵赛或古诗文鉴赏赛等活动,对活动中体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让积累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才华、树立自信的源泉财政税收论文。
  三、让学以致用放飞学生成功的梦想
  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学”,学生的积累更重要的还在于能灵活地运用,以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凡有特点的景、情、物的描写章法,都可以鼓励学生去仿写、去描摹;在渗透古诗文韵律常识后,都可以鼓励学生去创作小诗、短词;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搜集、整理学习资料之后,都可以提倡学生选定古诗词篇目,进行自主鉴赏——“课外古诗词背诵”的每首诗词前都有一段短小的赏析语言,每一则赏析语言虽篇幅不长,50~100字左右,却是学生学习诗词鉴赏策略,积累文学词汇的大好素材。学生在阅读中就会受到感染,以而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鉴赏能力,又何愁阅读和写作不越来越好呢?
学习诗词还要在实际生活中活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反馈。
  1.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阳光明媚、暖风融融的情况时“吹面不寒杨柳风”要随口咏出;吃荔枝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要在嘴边;冬日清晨开窗,大地一片白茫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赞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报母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在作文中,要想有文采,有底蕴,一条捷径就是渗透文化信息,“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借助他们的智慧火花来照亮你的文章[7]。比如:“个性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翠竹;体贴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思念;财富是伊犁土地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遥远的绝响”(《中学语文教学》)。
  学以致用方能才思敏捷,才能独具慧眼,高屋建瓴,才能领略语文的博大精深,才能大胆张扬个性,挥洒青春。
  当然,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语文教师应抓住古诗词教学这一重要平台,用全新的课程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深厚的知识底蕴,力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相信我们教育界的同仁们,会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回民小学  李 会
 
    古诗的教学,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重点,它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古诗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因此,我们更应该抓住古诗这一教学内容,反复研究、斟酌,不断反思,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古诗的内容比较凝练,字词比较深奥,内容有写景,有抒情,涉及面宽,包含较为广泛的思想内容,不仅要学生弄明白诗句表面的意思,还要能领会诗境和它表现的思想感情。下面就来谈一谈我对古诗教学的理解。
一、了解背景,体味诗情。
     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的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描绘的是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诗人创造了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作者拔流绝俗、孤傲高洁的品格,而并非诗人畅抒悠闲怡乐之情,也并非诗人纯然的游赏适意。但仅凭字面上的描述,就连成年人也无法一一识破,更何况小学生呢?这时,对诗人背景资料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在教学之前让学生查询作者的背景、资料,学生们有的网上查询,有的上图书馆,还有的请教家长……上课时,学生们带着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对作者柳宗元的生平、人生经历、政治目标、精神状态等侃侃而谈、各抒己见。诗的寓意、思想等一系列难点,在这样的教学中迎刃而解,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奠定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解决困难的能力。
二、创设情景、形象感知
    1、古诗是一门艺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对于古诗意境的创设和营造,我在教《出塞》时做了一些尝试。如本课的导入,以一首《精忠报国》歌曲导入,让学生感受气势雄浑、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唱歌曲时的感受。有的同学说自己仿佛看到了战场上的狼烟滚滚,有的同学说自己仿佛看到了战士们骑着战马在战场上浴血奋、奋勇杀敌,有的同学说自己仿佛看到了战火硝烟。使学生初步感悟本诗中意境雄浑苍凉,发自千古的感慨,让学生带着感悟走进本诗。
      2、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又如:李白山水诗多采撷雄伟的山水景象入手,以其旺盛飞扬的生命激情和豪放飘逸的气质才情,借助其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过人的夸张,以其酣畅淋漓的文字,点化出极具飞动之美的壮丽山水。《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是理解诗文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制作了庐山云雾缭绕、瀑布一泻千里的精彩动画,形象地展现出美丽的情景:香炉峰顶产生、升腾起团团雾气,在阳光的照耀下,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学生看到了这些画面后,仿佛正站在作者的角度欣赏着这云霞飘渺、紫烟升腾的景象。这时,再回到诗句中去,学生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对较难理解的“生”字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理解了“生”的意思是升腾、产生的同时,有的同学居然发现“生”字比“升”字用得更巧妙、准确。有了对这句诗的理解,为后面理解“三千丈”、“落九天”作好了准备。可见当学生有了这样的形象感知后,再回到诗中理解诗句的意思,那已是轻而易举。其次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王安石的《元日》描绘的是人们辞旧迎新、喜庆忙碌的情景,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过年时自己的心情,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喜悦的画面,从而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三. 借助想象,加强理解。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空间思维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去想象、丰富相关情节等等。如《枫桥夜泊》一诗,诗人张继描绘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对江边景物的描写,表现他孤寂忧愁的情怀。教学这首古诗时,不仅要让学生答得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想象出来。因此,教学时,我首先给学生配上一段蕴含淡淡忧思的轻音乐,让学生从“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中想象出事物的形象和色彩:一轮明月慢慢西沉,月色渐渐暗淡,一眨眼,月亮不见了,天地间顿时暗了下来,这时候,诗人感觉到天地间布满了寒霜,到处透着一股清冷刺骨的寒意,看到的只是渔船上的点点灯火,或明或暗,照着江边早已失去了光彩的枫树。通过想象,学生的头脑中便会展现出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接下来,再从“乌啼”“钟声”去想象当时的声响:这清冷凄凉的境地里,只有乌鸦哇哇的叫声和半夜里寒山寺敲钟的声音。在学生进入意境、意犹未尽的时候,我又相机让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进一步感受诗人的感情。这样,学生通过想象这幅“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乌啼”“钟声”的“秋江夜泊图”,就会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就能很容易地体会到诗人那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四、反复吟诵,陶冶情操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形成积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诗歌最早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将自己所学的内容,熟记于心,形成积累,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
     如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了作者于大雪纷飞之时,因嗅到梅花的幽香而发现墙角梅花迎风斗雪、凌寒怒放的动人景象,作者心有所悟,写下此诗。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反复吟诵,通过联想、想象就会自然地把“墙角”、“梅花”看作是身入逆境中的品行高洁之士,将凌寒怒放理解为一个人顽强的斗争精神的象征,由此受到坚强意识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概念的、外在的、强加的,而是形象的、内在的、自省的,因此可以毫无障碍地接受。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只需简单疏通字词,在反复吟咏之间即可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身为子女应该感念亲恩,报答慈母的良好规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的《登鹳雀楼》使人脍炙人口,头两句写落日黄河,景象苍茫阔大,绝无常人日薄西山的衰败之气。后两句写眼前实事,平易通俗,却呈现出勃发的进取精神。通过大声吟诵,学生于此即可领神会。
总之,在教学古诗时采用反复吟诵,入情入境的讲解,联系旧知展开想象,抓住关键再现意境,抓住课间点滴的时间反复诵读积累。我相信我们的古诗教学会大有成效的。还有就是教学古诗有定法而又无定法,我们要因教学的古诗而定。关键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进行古诗教学,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如此才能事倍功半。
 
浅 谈 小 学 古 诗 教 学
回民小学 张桂云
 
      诗歌是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小学生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也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简单谈一下我在古诗教学中的一点心得。
一、 激趣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例如,我在设计《春晓》一课教学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所见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当然积极发言,各自描绘自己见到的春天的样子。一下子,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问道:“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也非常喜欢春天,同学们愿不愿意知道他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看到时机成熟,于是引出新课。
二、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和诗中内容后,重点讲解“彩云间”、“一日还”、“轻舟”等难以理解的词句,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愉悦。
三、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
四、展开想象,训练说话。
     在古诗教学时,我时刻注意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并抓好说话训练。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挥能力。如在教学完《春晓》进行小结后,我又这样引导学生:“诗人看到春天景色如此美丽,便写下了这么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佳句,同学们也根据这美丽的景色说上几句话吧。”边说边给学生出示一幅幅风景优美的春天景色,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学生们的争相发挥,达到了训练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如何进行古诗词的教学
回民小学    盛波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对于古诗的课堂教学,老师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我认为,从阅读心理的一般规律和读懂古诗的基本要求出发,应该抓住下面几方面。 
一. 粗讲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必然贪多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如宋代的教育家张载所说:“始学之人,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 
     那么怎么粗讲呢?我觉得应该从下面三点考虑: 
    一是比较生疏的字词。如“歌声震林樾”的“樾”,“煮豆燃豆萁”的“萁”,“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浥”,“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绦”等,这些字词,学生一般没有接触到,是学生阅读诗句、理解诗意的拦路虎,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认其形,晓其音,知其义。再就是古今音变意变的字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 “走”,“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直”,“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少不了教师的讲解。还有,就是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很显作者炼字的功夫。一堵高墙的“关”和一枝红杏的“出”,形成了一对矛盾:一个要把满园春色关住,一个却要枝露墙头,春光外泄,一“关”一“出”,整个画面活了,有了动感,显出了春花盛开时的盎然春意。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前两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写送客的时间、地点和送客时的环境与心情,其中第二句,作者着意用“楚山孤”表达送别的心情:芙蓉楼上,俯瞰长江,寒雨凄凄,远眺楚山,望客帆远去,心情惆怅,仿佛觉得楚山是孤寂地峙立在那儿一样。一个“孤”字,看似写山,实是写人,写出了作者送别友人时惆怅孤独之感。又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前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是一联对偶句,“日暮”对“天寒”,写投宿的时间,是在寒冬的日暮时分。“苍山远”对“白屋贫”,写主人家的居住环境和家庭状况,一个“远”字,写出了天气昏暗中周围青山的朦胧;一个“贫”字,点出了投宿的这户山里人家的贫寒。以上所举诗句中“关”、“出”、“孤”、“远”、“贫”这些字词,都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关键词语,把它们的意思讲清楚了,学生在弄懂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比较顺畅地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二、熟读 
    通过粗讲,学生对诗句的雕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熟读。而熟读对小学生来说,最具效果的莫过于诵读。说起诵读,其实古人写诗,往往都是在“诵”的过程中完成的。难怪有人说“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了。因此,读诗也不应该离开吟咏诵读,所以古人又说:“读诗之法,须扫荡胸坎净尽,然后吟哦上下,讽咏从容。”宋代的朱熹更是进一步提出读书成诵的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即晓其义也。”所以书声琅琅,“南窗读书吾伊声”,“夜半犹闻读书声”,才是读书富有诗意的境界。读书本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动嘴“读”书,心、眼、口、耳并用,是各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其效果较之单纯用“眼”看,要好得多。读书时读出声来,便于大脑快速接受符号和信号,易于激活存储于大脑中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对文句的理解,也容易记住。 
     什么是熟读?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达到“使其言皆出之于吾之口”,换句话说,就是读得滚瓜烂熟,以至熟而成诵。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致于混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上面是就“讲”和“读”两方面谈了对古诗教学的想法。其实,古诗教学还有一个引导学生“思”和“行”的问题。思,要深思。思和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读便是学,学便是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朱嘉又说:“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苦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熟读“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当然,这里所说的深思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应该是他们力所能及的。所谓行,就是让学生结合实践对熟读的古诗去感悟和体验,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进入诗句所描绘的情景。比如熟读了韩愈的《早春》,为了让学生感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情景,有的教师就在早春时节带领学生到野外去看景,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在远看、近看中,对诗句就有了深切的感受。又如《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寥寥十个字,如果让学生仅用白话把它翻译过来,那就未
免太简单甚至枯燥了;如果让学生登高望远,那么通过他们的审视和体验,诗句中蕴含着的深沉感情和深刻哲理,就容易感受和领悟了。        
 
 
如何有效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
回民小学  陈  颖
 
 一、启发联想和想象
      想象并不是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作者往往以简练精确的语言,创造出深邃无穷的意境。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自学古诗词的能力,老师的讲解只是起点拨作用,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作者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也才能品味到古诗词的魅力。把诗词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体会诗句的内涵。如李白的《静夜思》,每个学生甚至许多学龄前的孩子都非常熟悉。但要真正领悟诗句所表达的内涵,必须真正理解“举头、低头、思、望”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它们并不是简单而平常的动作,而是诗人因思念家乡的亲人而未能入睡时所做出的自然而然的动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巨大的想象力,把自己想象成是远离家乡的“诗人”,对着明月,时而遥望,时而低头的动作,从而体会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寂之情。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才能产生移情和共鸣,引起联想和想象。
  二、提高层次,读出诗词潜藏的韵律 
  在学生有了学习古诗词的自觉性后,还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古人云“七分诗三分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朗读好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强烈的艺术感染,而且可以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可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反复朗读的重要性。写诗词的人按照要求来用韵,通过押韵可以增强诗词的旋律美,平仄则体现语音的抑扬顿挫。教学中,教师没有必要告诉小学生这些深奥的知识,而可以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慢慢内化。通过反复地吟诵感受诗词的外在形式美,同时用心体会诗词的内在情意美。 
    在读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古诗词的韵脚,但是强调韵脚并不是特别地加大音量,诵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提高嗓门,涨红了脸蛋,使劲地突出韵脚。殊不知,强调并不是大声嚷嚷就够了,不是有句谚语“有理不在声高”吗?在古诗词的诵读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古诗词的发音来处理,这样读起来才能朗朗上口。 
  三、淡化诗词意,尊重个性化理解
  “诗词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一首古诗词,作者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为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词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词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随着学生慢慢成长,他们的生活经历慢慢增加,他们会对古诗词作出自己的理解,在诗词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
  四、升华领悟古诗词蕴含的意境 
  由于古诗词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比较浅薄,学生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所以营造情感氛围,入境悟情,是师生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试想,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能够做到妙语连珠、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而且幽默风趣,学生则一定会为这妙趣横生的课堂所陶醉,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和“感知、理解、记忆”也就会在这种氛围下悄然完成。当学生真正领悟到诗文中意境的时候,他们才会恰当地把内心的感受都表达出来,他们将读得更动情,说得更准确,写得更感人!
总之,古诗词语言凝练、蕴含丰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挥无穷的想象,不仅要读懂古诗词的表层意思,更要读懂诗词的言外之意。古诗词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词中去欣赏它,学习它,从而使古诗词教学缩短距离产生美。
 
如何有效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
回民小学  栾茹
  
 一、启发联想和想象
    想象并不是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作者往往以简练精确的语言,创造出深邃无穷的意境。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自学古诗词的能力,老师的讲解只是起点拨作用,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作者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也才能品味到古诗词的魅力。把诗词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体会诗句的内涵。如李白的《静夜思》,每个学生甚至许多学龄前的孩子都非常熟悉。但要真正领悟诗句所表达的内涵,必须真正理解“举头、低头、思、望”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它们并不是简单而平常的动作,而是诗人因思念家乡的亲人而未能入睡时所做出的自然而然的动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巨大的想象力,把自己想象成是远离家乡的“诗人”,对着明月,时而遥望,时而低头的动作,从而体会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寂之情。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才能产生移情和共鸣,引起联想和想象。
  二、提高层次,读出诗词潜藏的韵律 
  在学生有了学习古诗词的自觉性后,还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古人云“七分诗三分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朗读好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强烈的艺术感染,而且可以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可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反复朗读的重要性。写诗词的人按照要求来用韵,通过押韵可以增强诗词的旋律美,平仄则体现语音的抑扬顿挫。教学中,教师没有必要告诉小学生这些深奥的知识,而可以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慢慢内化。通过反复地吟诵感受诗词的外在形式美,同时用心体会诗词的内在情意美。
    在读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古诗词的韵脚,但是强调韵脚并不是特别地加大音量,诵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提高嗓门,涨红了脸蛋,使劲地突出韵脚。殊不知,强调并不是大声嚷嚷就够了,不是有句谚语“有理不在声高”吗?在古诗词的诵读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古诗词的发音来处理,这样读起来才能朗朗上口。
  三、淡化诗词意,尊重个性化理解
  “诗词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一首古诗词,作者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为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词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词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随着学生慢慢成长,他们的生活经历慢慢增加,他们会对古诗词作出自己的理解,在诗词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
  四、升华领悟古诗词蕴含的意境 
  由于古诗词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比较浅薄,学生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所以营造情感氛围,入境悟情,是师生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试想,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能够做到妙语连珠、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而且幽默风趣,学生则一定会为这妙趣横生的课堂所陶醉,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和“感知、理解、记忆”也就会在这种氛围下悄然完成。当学生真正领悟到诗文中意境的时候,他们才会恰当地把内心的感受都表达出来,他们将读得更动情,说得更准确,写得更感人!  
 
素读古诗,品味经典
——《静夜思》教学反思
回民小学  霍 红
 
   《静夜思》是素有“诗仙”美称的唐朝诗人——李白的经典佳作,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在预设教学过程时,我本打算按照“初读古诗,感悟意境——朗读诗句,感悟诗韵——欣赏古诗,拓展延伸。”的思路进行教学,但我考虑再三,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感悟、理解与朗读、背诵,哪种方式更有效?非常矛盾。无意中,在阅读《教学之道——写给语文教师》)一书时,看到了一篇名为《素读经典》的文章,当时“素读”两个字吸引了我,什么是“素读”,对于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的我来说,带着好奇,快速浏览了一下,才明白“素读”就是古代私塾授课的读法,日本右脑开发专家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里这样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他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
  这段话给了我一启示:对于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确实是难点,一篇课文学完了,回头再让孩子们来读,生字词还是不认识,虽然教给他们识字方法,却很无效。对此我也很苦恼,怎样增加孩子的识字量呢?我一直在苦苦思索。“素读”古诗,虽然不理解诗意,但随着“素读”量的增加,学生会不会在“素读”中,慢慢积累识字,这也许是解决识字这一难题的一种方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在上课时临时改变了预设的教学过程,带领学生一遍遍读诗,很快孩子们都能熟练背诵下来了,可能这首简短的小诗,有的学生在课前就已经背诵下来了。既然还有时间,我又给学生增加了一首小诗——《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对于这首诗,跟学生素读的时间要长一些,但也在课内完成了。学生不仅背过了充满思乡之情的《静夜思》,而且还额外积累了一首小诗,我觉得“素读”的效果还是挺明显的。在今后,我将尝试利用晨读、午检时间,带领学生“素读”经典古诗,扩大学生识字量。
 
[发布时间:2013-04-26 10:56:13 ] [阅读次数:4810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